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菌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常规固定方案:医院或病房,常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资料,正式或非正式采用固定的抗菌药物一线治疗方案。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由于对致病菌针对性不强,以致延误治疗。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抗菌药物品种繁多,同类抗菌药物也有许多品种。虽然同类产品有共性,但也各有特性,甚至有很大差异,不能相互取代,随意取用。要根据药敏试验和抗菌药物的药敏、药代动力学及患者生理、病理状况来选用。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选对抗菌药物,不等于一定能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剂量相同情况下,改变给药方法,可迅速改变疗效。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日剂量相同,每日静滴1次和每日3次静滴间隔给药,其血药浓度后者是前者的3.3倍。
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与方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安全、有效。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因此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致病菌、抗菌药物三者的基本情况和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地用药。①注意孕妇和哺乳妇女用药禁忌。药物可有一定量进入胎儿循环和乳汁中,故孕妇和哺乳妇女一般不宜采用,有明确指征时应选用疗效明显而对胎儿或婴儿潜在危险较小的药物,或在服药期间停止哺乳。②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应尽量避免再次采用致敏药物。③对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警惕药物蓄积中毒的可能。④全面了解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所用药物的适应性、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判定治疗方案策略
必须熟悉细菌对抗菌药物存在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动向,应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
要了解抗菌药物发展动向,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应掌握新、老各类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菌药物中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
要了解抗菌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与临床治疗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要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和药理作用特点。不少医生和患者都以为抗菌药愈新愈好,而忽略了治疗针对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三代头孢菌素疗效不及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临床上还有一种误解,以为同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治疗适应证都是相似的。实际上,有的同类抗菌药物之间抗菌作用有明显的差别,如广谱青霉素中氨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无效,羧苄西林有抗绿脓杆菌作用,但作用不强,呋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克雷白肺炎杆菌感染,应选用头饱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不宜选用红霉素,应从一代头孢菌索、耐酶半合成青酶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无效时应改用万古霉素。
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原则是: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或具有肝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经肾排泄或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必须使用时,应调整剂量。
注意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实用性=有效性×依从性×100%。如一种药物有效性为90%,依从性50%,其实用性只剩45%。为了保证药物实用性,改善患者依从性,医生应保持与患者的联系和指导,加强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尽量采用简单的给药方案,选择药代动力学优良的长效药品,减少白天用药次数。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由于具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有药后效应等),每日用药1次,疗程短,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注意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特点。老年患者的特点是血浆蛋白水平较低,药物与蛋白结合率下降,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肌酐清除率下降,因而血浆内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过敏反应比例相应也较高。因此掌握老年患者用药特点,避免造成耐药菌株增多、抗菌效能下降、菌群失调、真菌感染的恶性循环过程。由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①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②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格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常规固定方案:医院或病房,常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资料,正式或非正式采用固定的抗菌药物一线治疗方案。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由于对致病菌针对性不强,以致延误治疗。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抗菌药物品种繁多,同类抗菌药物也有许多品种。虽然同类产品有共性,但也各有特性,甚至有很大差异,不能相互取代,随意取用。要根据药敏试验和抗菌药物的药敏、药代动力学及患者生理、病理状况来选用。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选对抗菌药物,不等于一定能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剂量相同情况下,改变给药方法,可迅速改变疗效。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日剂量相同,每日静滴1次和每日3次静滴间隔给药,其血药浓度后者是前者的3.3倍。
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与方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安全、有效。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因此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致病菌、抗菌药物三者的基本情况和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地用药。①注意孕妇和哺乳妇女用药禁忌。药物可有一定量进入胎儿循环和乳汁中,故孕妇和哺乳妇女一般不宜采用,有明确指征时应选用疗效明显而对胎儿或婴儿潜在危险较小的药物,或在服药期间停止哺乳。②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应尽量避免再次采用致敏药物。③对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警惕药物蓄积中毒的可能。④全面了解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所用药物的适应性、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判定治疗方案策略
必须熟悉细菌对抗菌药物存在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动向,应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
要了解抗菌药物发展动向,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应掌握新、老各类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菌药物中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
要了解抗菌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与临床治疗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要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和药理作用特点。不少医生和患者都以为抗菌药愈新愈好,而忽略了治疗针对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三代头孢菌素疗效不及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临床上还有一种误解,以为同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治疗适应证都是相似的。实际上,有的同类抗菌药物之间抗菌作用有明显的差别,如广谱青霉素中氨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无效,羧苄西林有抗绿脓杆菌作用,但作用不强,呋苄西林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克雷白肺炎杆菌感染,应选用头饱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不宜选用红霉素,应从一代头孢菌索、耐酶半合成青酶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无效时应改用万古霉素。
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原则是: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或具有肝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经肾排泄或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必须使用时,应调整剂量。
注意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实用性=有效性×依从性×100%。如一种药物有效性为90%,依从性50%,其实用性只剩45%。为了保证药物实用性,改善患者依从性,医生应保持与患者的联系和指导,加强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尽量采用简单的给药方案,选择药代动力学优良的长效药品,减少白天用药次数。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由于具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有药后效应等),每日用药1次,疗程短,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注意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特点。老年患者的特点是血浆蛋白水平较低,药物与蛋白结合率下降,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肌酐清除率下降,因而血浆内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过敏反应比例相应也较高。因此掌握老年患者用药特点,避免造成耐药菌株增多、抗菌效能下降、菌群失调、真菌感染的恶性循环过程。由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①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②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格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