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刀”是在明清之际出现的中日武术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学界对苗刀的源流的探讨分为名称、形制以及刀法三方面。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以这三方面展开讨论的源流上,还存在更多可拓展的空间。如在名称上,“苗刀”这一说法更有可能出自清末;形制上,唐代的陌刀并非是“苗刀”的渊源;刀法上,更可能为日本“长刀术”与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的结合,结合苗刀相关文献、专著以此展开讨论、分析其在源流考证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苗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资料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以“苗刀”为关键词查阅目前为止相关的论文,发现仅有6条结果,参考的主要文献有马召兵(2012)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苗刀源流考证及技法研究》、杨祥全教授的专著《中国武术思想史》,以此整理分析苗刀的源流背景。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苗刀的相关论文、书籍,并对其分析归纳,探析苗刀在名称源流、形制源流以及刀法源流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苗刀名称的源流问题
在名称的源流上,马召兵认为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苗刀传人郭瑞祥提出以“苗”为名,体现刀轻体长的特点,并认为我国古代便有“以形喻名”的命名方式,故以此说法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二是认为苗刀的定名是因为戚继光、俞大猷带兵习练过此刀,后便有部下以家乡会稽山(原名苗山)“苗”字命名。
综观这来源三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以形喻名”的命名方式与第三种说法以“苗即尖又韧”的取名方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用有无“文化内涵”的理由直接否定过于牵强;第二种说法作者以文献时间点上的矛盾给予否定,比较有说服力。关于何时称之为“苗刀”的说法上,马召兵所引用的是孙金明在《静海苗刀话源》中,清朝末年“太祖拳换谢家苗刀”,而那时谢家就已经将此刀称为“苗刀”,因而认为苗刀的说法应在清朝末年。“苗刀”一称高不高明,暂且不论,但“苗刀”这一名称的说法起于何时可以适当推导。至于名称上的疑问,对于马召兵提出唐代的“苗刀”称为“陌刀”这一点,有所质疑,再加之作者附上的“陌刀”形制图,更是将这一疑点推至极致,考虑此问题同样涉及到形制问题,因而将一并在形制源流归纳下进行分析。
2.2 苗刀的形制源流问题
在形制源流上,作者认为,苗刀与“双手刀”应为同刀,其形制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双手长剑以及在汉代的环首大刀。根据作者的说法,到了唐朝,横刀和陌刀是主要军备武器,而作者以陌刀为长刀,认为其为此时期“苗刀”的形制。此后在宋以后工艺的流失,使得形制在他国得到继承并发生转变。到了明代,皆以“倭刀”为其形制,如程氏《单刀法选》中提到“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长有五尺。”“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等”。
至于作者提到唐代“陌刀”为“苗刀形制”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唐代书籍中对陌刀的记载不清楚,也没有留下图画,现代考古也尚未发现陌刀实物。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宋代图谱中有画出疑似于唐代陌刀的外型,但无法确定它是否是唐代陌刀的真实外貌。于此尝试分析,以求探讨。刘昫《旧唐书·阚稜传》则作“拍刃”,“(棱)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以此看三种书对其的记载只是名称上略微有所差异,可以说是同一种兵器的不同叫法。而“断马剑”、“两刃刀”“长丈”、“施两刃”“长一丈”,皆点出其形制应为双开刃、长柄。再从比较接近时代的资料里,宋画《免胄图》中,郭子仪的部将有使用长柄刀的形象,可见,其陌刀形制应大抵为双开刃、长柄,这与现苗刀形制相差甚远。而作者所图示,其形制与其说为“陌刀”,则更像是唐“横刀”更为贴切。
2.3 苗刀的刀法源流问题
目前,日本有研究古武道的学者认为,戚继光所得的《隐(阴)流之目录》即为“日本剑道三大源头”之一的“阴流”流祖爱洲移香斋之子爱洲小七郎所传的“猿飞阴流”剑术传书。
而现在在日本流传的古剑术中,大多是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以后成立的,所以室町末期(1336年-1573年)的长刀术几乎传不下来,而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所得到的这本《隐(阴)流之目录》可能是日本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长刀术最早的一本。但碍于目前该文件的解读不够,加之没有佐证的依据,因而这个长刀法的技术是否维持原有的姿态也无从考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倭刀术”可能为日本的“长刀术”,其技术特点与现如今日本所流传的古剑术(江户时期后日本刀已经越来越短,而刀术特点也转而为短兵技术)理应有所区别。
3 结语
综上,目前对苗刀源流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名称源流、形制源流以及刀法源流。但在其考证上皆有可展开讨论的空间。在名称源流上,“苗刀”的说法比起民初,更可能在清末;在形制源流上,唐“陌刀”可能并非属于苗刀的形制源流;在刀法源流上,苗刀的技法可能为日本“长刀术”与传统武术技法结合而成。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苗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资料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以“苗刀”为关键词查阅目前为止相关的论文,发现仅有6条结果,参考的主要文献有马召兵(2012)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苗刀源流考证及技法研究》、杨祥全教授的专著《中国武术思想史》,以此整理分析苗刀的源流背景。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苗刀的相关论文、书籍,并对其分析归纳,探析苗刀在名称源流、形制源流以及刀法源流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苗刀名称的源流问题
在名称的源流上,马召兵认为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苗刀传人郭瑞祥提出以“苗”为名,体现刀轻体长的特点,并认为我国古代便有“以形喻名”的命名方式,故以此说法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二是认为苗刀的定名是因为戚继光、俞大猷带兵习练过此刀,后便有部下以家乡会稽山(原名苗山)“苗”字命名。
综观这来源三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以形喻名”的命名方式与第三种说法以“苗即尖又韧”的取名方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用有无“文化内涵”的理由直接否定过于牵强;第二种说法作者以文献时间点上的矛盾给予否定,比较有说服力。关于何时称之为“苗刀”的说法上,马召兵所引用的是孙金明在《静海苗刀话源》中,清朝末年“太祖拳换谢家苗刀”,而那时谢家就已经将此刀称为“苗刀”,因而认为苗刀的说法应在清朝末年。“苗刀”一称高不高明,暂且不论,但“苗刀”这一名称的说法起于何时可以适当推导。至于名称上的疑问,对于马召兵提出唐代的“苗刀”称为“陌刀”这一点,有所质疑,再加之作者附上的“陌刀”形制图,更是将这一疑点推至极致,考虑此问题同样涉及到形制问题,因而将一并在形制源流归纳下进行分析。
2.2 苗刀的形制源流问题
在形制源流上,作者认为,苗刀与“双手刀”应为同刀,其形制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双手长剑以及在汉代的环首大刀。根据作者的说法,到了唐朝,横刀和陌刀是主要军备武器,而作者以陌刀为长刀,认为其为此时期“苗刀”的形制。此后在宋以后工艺的流失,使得形制在他国得到继承并发生转变。到了明代,皆以“倭刀”为其形制,如程氏《单刀法选》中提到“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长有五尺。”“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等”。
至于作者提到唐代“陌刀”为“苗刀形制”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唐代书籍中对陌刀的记载不清楚,也没有留下图画,现代考古也尚未发现陌刀实物。虽然有学者认为在宋代图谱中有画出疑似于唐代陌刀的外型,但无法确定它是否是唐代陌刀的真实外貌。于此尝试分析,以求探讨。刘昫《旧唐书·阚稜传》则作“拍刃”,“(棱)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以此看三种书对其的记载只是名称上略微有所差异,可以说是同一种兵器的不同叫法。而“断马剑”、“两刃刀”“长丈”、“施两刃”“长一丈”,皆点出其形制应为双开刃、长柄。再从比较接近时代的资料里,宋画《免胄图》中,郭子仪的部将有使用长柄刀的形象,可见,其陌刀形制应大抵为双开刃、长柄,这与现苗刀形制相差甚远。而作者所图示,其形制与其说为“陌刀”,则更像是唐“横刀”更为贴切。
2.3 苗刀的刀法源流问题
目前,日本有研究古武道的学者认为,戚继光所得的《隐(阴)流之目录》即为“日本剑道三大源头”之一的“阴流”流祖爱洲移香斋之子爱洲小七郎所传的“猿飞阴流”剑术传书。
而现在在日本流传的古剑术中,大多是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以后成立的,所以室町末期(1336年-1573年)的长刀术几乎传不下来,而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所得到的这本《隐(阴)流之目录》可能是日本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长刀术最早的一本。但碍于目前该文件的解读不够,加之没有佐证的依据,因而这个长刀法的技术是否维持原有的姿态也无从考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倭刀术”可能为日本的“长刀术”,其技术特点与现如今日本所流传的古剑术(江户时期后日本刀已经越来越短,而刀术特点也转而为短兵技术)理应有所区别。
3 结语
综上,目前对苗刀源流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名称源流、形制源流以及刀法源流。但在其考证上皆有可展开讨论的空间。在名称源流上,“苗刀”的说法比起民初,更可能在清末;在形制源流上,唐“陌刀”可能并非属于苗刀的形制源流;在刀法源流上,苗刀的技法可能为日本“长刀术”与传统武术技法结合而成。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