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一首歌》管窥现代传播类型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一首歌》凭借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中国亿万电视观众,虽已停播,但作为最成功的电视栏目之一,仍值得研究或借鉴。客观理性地分析《同一首歌》现象,其影响之广阔、反响之热烈并非偶然,与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审美价值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同一首歌》 传播类型 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一、栏目回顾
  
  《同一首歌》放弃了传统电视综艺晚会集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多元复合路线,选择了相对单一的歌会样式。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形式?这和当前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以前,电视节目在中国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之时,可供娱乐的节目不多,电视文艺节目就不得不照顾社会的方方面面,兼顾各种层次观众的口味,以求达到老少咸宜的效果,因此,综艺型的节目就成了最佳选择。例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均是此类成功的综艺栏目。但在今天,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电视节目早已成为过剩资源。《同一首歌》在内容构成元素上排除了复合的元素,而强化了纯粹的音乐,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音乐节目,以经典与流行歌曲为主。它选定的歌曲深入人心,歌曲旋律与现实的环境氛围相吻合,使节目内容具有可看性、可听性,又不约束人的想像。它定位明确,节目专业化,内容上可以表现出情感美。
  
  二、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同一首歌》
  
  1. 大众传播的传统定义
  《同一首歌》将音乐作为其传播的符号,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它具有独特的舆论魅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它作为专业化媒介组织,对演出进行精心选择、进行音乐传播。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 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 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2] “当消息来源( 通称是某个组织) 采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虽然传播学的研究者对“大众传播” 这一概念的阐述有很多, 但在所有定义中反映出来的大众传播的特征都非常类似(传播三要素):
  a.作为信息来源的“传播者”是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日本学者见田宗介在他的《社会学事典》里认为,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 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b.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是“技术的媒介”。
  c.作为信息传输的终端是人数很多的大规模的受众。
  2.“大众传播”下《同一首歌》的社会影响及社会效益
  《同一首歌》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它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通报新近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情。 《同一首歌》 在信息的沟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两会特别节目”、“走进奥运”、“走进西山煤矿”等都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做了好的传达工作。传播的本质是对话、沟通、理解,《同一首歌》就是打造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实现了与家庭、 社会、政府、公众、媒介的对话、沟通与理解。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敢于创新,坚持了正确的舆论思想,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体现了传播的本质。
  3. 传播上的境域美
  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式上,《同一首歌》每一期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其情感体验总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有缘而发”,伴随着生动具体的形象而产生。自2000年以来,《同一首歌》共举行了近百场演唱会,辗转于数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企业等;他们走进西部,深入油田、煤矿、 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演出;他们远赴台湾、澳门、新加坡,与全球华人携手同唱一首歌。几年间,《同一首歌》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一场演出不仅是让观众感受节目的形式美、内容美,更让观众感受、理解不同环境下《同一首歌》所折射的文化,在荧屏和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既有观众共同的娱乐审美感受,体现出自然美的韵味,又把节目内容巧妙地与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艺术、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的境域美。
  
  三、《同一首歌》传播类型再议
  
  与传统电视综艺晚会相比,《同一首歌》的电视歌会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它的歌会主持。《同一首歌》突破常规综艺栏目的主持方式,不再是由一个主持人从头至尾主持的单调形式,而是在节目的一些适当段落,灵活地把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作为嘉宾请出来,使之也成为节目内部串连的元素。另外,为了使整个栏目的节奏更为紧凑,适当把简单的报幕改为画外音的方式来过渡,这样歌会就不会因为繁复的报幕而显得拖沓,而歌会场内如火如荼的气氛也不至于生硬地受到破坏。
  “大众传播”是单向传播,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甚少,但《同一首歌》中,主持人经常与嘉宾进行对话,是典型的人际互动,具有非常鲜明的双向性,如果牵强地把整个节目都归纳到大众传播类型范围内,似乎有些不妥。此外,如果要把《同一首歌》节目都归纳到大众传播类型范围内,现场观众的互动性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妥之处。
  《同一首歌》这个栏目,除了依靠电视将它传送给更多的受众以外,现场观众也是很重要的受众。除了舞台上的表演,观众的参与程度是这个节目成功与否极为重要的因素。观众对于整台节目现场气氛的烘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注意到,《同一首歌》栏目组对于现场观众是相当重视的。他们会组织观众:开场前就在会场向观众发放荧光棒,并组织一批歌迷在会场前区,让他们尽情为自己钟爱的歌手呐喊,制造出歌会应有的气氛。这不单是画面好看, 同时,也使台上台下交流更为热烈,对歌手也是一种很好的回馈,包括在演唱当中,歌手们也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号召观众一起歌唱。
  如此种种都表明,节目组十分重视现场观众在栏目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既然现场观众和台上演员或者嘉宾有互动关系,那么把《同一首歌》单纯归纳为具有单向传播性质的“大众传播”这一类中,则是说不通的。
  
  四、管窥现代传播类型
  
  1、传播分类方式的不足
  当前传播分类方式模糊、界限不清。按照目前流行的观点,因为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因此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与此相对应。但是这样说,并不能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分类本身其划分标准并不统一,这几种类型相互包含和交叉。二是这种分类主要以传播发生的人群的规模和性质为标准,无法穷尽人类所有传播形式。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只能说是对传播学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一种描述,而不是规定。
  长期以来,关于传播分类的确切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就是因为以上分类划分标准不统一,使得分类边界十分模糊,各子项相互包含和交叉。
  2、现有的分类方式
  传播学理论界不同学者曾对传播类型进行过不同的划分,如下表:
  如果按手段进行分类,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大众传播类型;如果按性质分类,则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社会传播类型;若按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分类,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艺术传播类型;若按依赖传播媒介技术的程度分类,可以把《同一首歌》的现场划分为在场传播类型,而对于电视受众,《同一首歌》则属于非在场传播。按照目前流行的分法,《同一首歌》则兼有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
  笔者认为,将《同一首歌》看做兼有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似乎更合理。
  节目在“大众传播”的引导下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及广泛的社会效益。它不仅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作为大众传播的《同一首歌》的传播内容,有效地选择受众所关心的和国家所关注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既有观众共同的娱乐审美感受,体现出自然美的韵味,又把节目内容巧妙地与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艺术、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的境域美。
  为什么笔者要把同一首歌归作“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呢?就人际传播来说,对它的理解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人际传播一般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笔者将其称为“狭义上的人际传播”,而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却认为:“‘人际的’含义并不限于数量之多少,两人还是三五人,也不问是否面对面,有无媒介夹在其中等表面的问题。”[5]笔者也将其称为“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电视一向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的宠儿。《同一首歌》作为一个电视栏目,无疑属于大众传播。但同时,电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大众传播的局限性。因为大众传播一般不是单项传播,由于时空的阻隔,不但传播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传播的针对性也不如人际传播强,尤其在感情交流和施行劝说方面也不像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那样有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不断有体现人际传播特色的电视节目活跃荧屏。依据传播学理论分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属于人际传播;而通过电视将信息传递给非现场观众属于大众传播。以《同一首歌》为例,究其实质,电视节目中有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的内容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 即人际传播的大众化。同时,人际传播还体现在电视节目互动因素的不断加强。互动环节的设置,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避免了“一家之言”,使节目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而在沟通情感方面有着更加充分的优势。 《同一首歌》节目的现场观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节目进行及时的反馈。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增多,是大众媒介成熟的标志,也是电视媒介的一种境界。这也是在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闯出的一条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众传播是以模糊的受众为前提的,因为大众传播的宗旨是把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受众之间无差别,所以,出现的情况是,受众对传播者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则比较模糊。而传统的人际传播比较明确自己的传播对象,对象之间通常也是有差别的。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很多电视节目更多使用了人际传播的元素来做大众传播, 例如《同一首歌》在演播现场,主持人是和现场观众以及嘉宾进行人际沟通,在场外,主持人是通过荧屏和观众做人际交流。
  笔者认为:《同一首歌》栏目在演播现场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共同组成,面对面沟通,实现了这个电视节目的第一次传播行为,即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其次《同一首歌》整场节目又构成了整个频道和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系统,向广大受众传播,并拥有固定的受众群,形成了电视节目的第二次传播行为,即大众传播。《同一首歌》这个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人际传播方式,同时实现了向大众传播行为的转变。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有互动关系的,今天的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众传播,同样,今天的人际传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人际传播了。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有矛盾,有融合。所以笔者认为《同一首歌》栏目兼有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
  
  五、结论
  
  互动、沟通是传播的本质。本文探讨了《同一首歌》这种传播现象所属的不同传播类型。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对传播类型作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分类前提下,重要的不是得出什么结论,也不一定非要把它归类到某一种或者几种传播方式中去,而在于很多新的传播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用传统的传播理论去比较、理解、分析、发展它。
  
  
  参考文献
  [1] 稿源:向慧玲 唐富平.《快乐大本营》10年 10位主持10个快乐音符http://ent.rednet.cn/c/2007/08/20/1295788.htm
  [2]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3] 陈吉德. 回归传统: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借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31卷1期.
  [4] 孙惠柱.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第193页第2段第6行.
  [5] 施旭升. 戏剧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411~414页
  
  作者:席雯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韩剑
其他文献
关于青海作家龙仁青和他的小说,我曾经先后写过两篇文章,而且两篇文章用的是同一个题目.这两篇文章先后刊发在和上.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尽管这两篇文章用的是同一个标题,但文字
目的:  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现状,并对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进行分层分析。  方法:  以医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面对面的问卷形式
目的:检测来氟米特处理前后SLE患者DC表面标志及功能的改变,并比较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DC的不同.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考虑的是免疫调控的角度,从T、B细胞改变的源头—
首届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2月9日在省人民会堂颁发。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人才结构状况设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省农科院聘用的
细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率较高的一类眼部感染性疾病。在20世纪60年代,细菌性角膜炎占角膜感染的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到20世纪80年代
容桂有着“文化之乡”的美称,如果你走近它,会发现,在这里,盆景不仅仅只是高雅的艺术品,它更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容桂,盆景事业一贯得到 Ronggui has the reputation of “cu
目的: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脑部慢性疾病,具有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近来在不同的癫痫模型和人类癫痫灶的形态学研究中发现有
目的:为了探讨彩超对胎鼠(豚鼠)听功能、形态学的影响,用彩超分别照射受孕前期(前15天)及受孕后期(第40-55天)豚鼠子宫,每次5分钟,每天1次。通过听觉电生理测试产出后子鼠来评估
张玉良,上海市人,高级经济师,1992年5月起,他领衔创建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裁至今。他的朋友说,他是一个不太像上海人的上海人,一个高明但不精明的生意人,一个
李相义本打算请城里的朋友来吃鸡,后来改成了吃狗.拴在猪圈边的狗,跳杖子过来吃案板上的鸡,链子铰在脖子上吊死了.rn他自嘲地对朋友说,狗比人仗义,狗为了给你们吃肉,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