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猛增加。开办理财业务是金融脱媒和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转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本文分析了今年以来我国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发展策略
一、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和分类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主要采取“总行负责创设,分支机构营销”模式。一般根据发售对象主要分为个人理财和机构理财两大类,其中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主,产品数量约占80%左右;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能够保证,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根据资金投资方式和方向不同,分为融资类和投资类两大类。
二、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及特点
1 理财产品发售规模迅猛增加。据wind咨讯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发售各类理财产品10275款,是去年同期的2,02倍,相当于去年全年发行总数的88.2%左右。另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出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约20%。
2 期限结构短期化。受货币政策收紧以及日均存贷比考核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流动性趋紧,稳定存款、变相高息揽存成为各机构发售短期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在上半年发售的理财产品中,6个月以内的占比85.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1月以内的占比36.7%,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1~3月的占比30.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3~6个月的占比18.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3 投资类理财产品占比上升。随着经济结构调控以及银信合作等融资类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大,今年以来,融资类理财产品发售增速明显放缓,占比下降。上半年,涉及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有1960款,占比8.2%,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债券类、结构性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跃居前三位,分别占比达27.2%、25.3%和23.4%,同比提高0.4、1.6和6.4个百分点。
4 预期收益水平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国发售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在3~5%的占比高达62.8%,同比提高38.6个百分点,预期收益在5~8%的产品占比8.6%,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而预期收益水平在3%以下的占比为24.2%,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目前,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升,反映了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市场融资主体旺盛的资金需求。
5 非保本型产品占比近六成。上半年,全国银行发售非保本型理财产品6088款,占比59.3%,同比提高了8.3个百分点;而保本浮动型和保本固定型产品分别占22.2%和18.5%,分别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从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属性看,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
三、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融资类理财产品抵减宏观调控效应。从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情况看,尽管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售力度减弱,占比下降,但绝对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在增加。这种融资类理财产品的发售“绕道”信贷规模控制,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2 变相高息揽储加剧市场波动。今年以来,在储蓄负利率背景下,理财产品的较高收益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存款,实现变相高息揽储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理财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随着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关键时点的到来,商业银行通过发售超短期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的现象愈发突出,理财市场的竞争导致存款在商业银行间来回“搬家”,加剧了存款市场的波动性,特别是对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金融稳定。
3 潜在投资风险不容忽视。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看,非保本浮动型产品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目前,理财产品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风险揭示不足和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以来,随着银行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理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竞相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率来吸引客户,甚至出现长短期利率倒挂的情况。银行理财市场的盲目竞争,导致预期收益率不断提高,潜在的投资风险应予以关注。
4 理财产品分流储蓄对M2产生影响。理财产品来源于储蓄存款,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票据和银行间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回流到银行体系,分流了储蓄,对M2形成实质性影响。特别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本质上与储蓄存款并无二致,应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
四、建议
1 建立健全理财产品统计监测体系。金融管理部门要建立理财与资金信托统计监测信息系统,对全国商业银行理财数据逐产品进行统计,进一步加强对理财及表外业务的统计,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此项业务的检查督导力度,尽快建立健全理财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2 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多方位提升市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从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视事前的风险告知与信息披露,切实落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其次要努力提高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客户的风险教育,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及承担的有限责任。
3 加强对融资类理财产品的投向和规模管理。为防止表外业务对货币信贷调控的冲击,建议对一定时期信贷类理财产品实现规模化管理。同时,在相关产品报备、审批环节把关,严格控制融资类理财资金的投向,实现与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接。
关键词:银行理财;发展策略
一、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和分类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主要采取“总行负责创设,分支机构营销”模式。一般根据发售对象主要分为个人理财和机构理财两大类,其中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主,产品数量约占80%左右;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能够保证,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根据资金投资方式和方向不同,分为融资类和投资类两大类。
二、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及特点
1 理财产品发售规模迅猛增加。据wind咨讯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发售各类理财产品10275款,是去年同期的2,02倍,相当于去年全年发行总数的88.2%左右。另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出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约20%。
2 期限结构短期化。受货币政策收紧以及日均存贷比考核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流动性趋紧,稳定存款、变相高息揽存成为各机构发售短期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在上半年发售的理财产品中,6个月以内的占比85.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1月以内的占比36.7%,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1~3月的占比30.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3~6个月的占比18.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3 投资类理财产品占比上升。随着经济结构调控以及银信合作等融资类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大,今年以来,融资类理财产品发售增速明显放缓,占比下降。上半年,涉及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有1960款,占比8.2%,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债券类、结构性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跃居前三位,分别占比达27.2%、25.3%和23.4%,同比提高0.4、1.6和6.4个百分点。
4 预期收益水平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国发售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在3~5%的占比高达62.8%,同比提高38.6个百分点,预期收益在5~8%的产品占比8.6%,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而预期收益水平在3%以下的占比为24.2%,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目前,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升,反映了当前宏观调控形势下市场融资主体旺盛的资金需求。
5 非保本型产品占比近六成。上半年,全国银行发售非保本型理财产品6088款,占比59.3%,同比提高了8.3个百分点;而保本浮动型和保本固定型产品分别占22.2%和18.5%,分别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从银行代客理财业务属性看,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
三、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融资类理财产品抵减宏观调控效应。从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情况看,尽管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售力度减弱,占比下降,但绝对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在增加。这种融资类理财产品的发售“绕道”信贷规模控制,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2 变相高息揽储加剧市场波动。今年以来,在储蓄负利率背景下,理财产品的较高收益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存款,实现变相高息揽储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理财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随着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关键时点的到来,商业银行通过发售超短期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的现象愈发突出,理财市场的竞争导致存款在商业银行间来回“搬家”,加剧了存款市场的波动性,特别是对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压力,不利于金融稳定。
3 潜在投资风险不容忽视。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看,非保本浮动型产品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目前,理财产品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风险揭示不足和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以来,随着银行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理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竞相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率来吸引客户,甚至出现长短期利率倒挂的情况。银行理财市场的盲目竞争,导致预期收益率不断提高,潜在的投资风险应予以关注。
4 理财产品分流储蓄对M2产生影响。理财产品来源于储蓄存款,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票据和银行间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回流到银行体系,分流了储蓄,对M2形成实质性影响。特别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本质上与储蓄存款并无二致,应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
四、建议
1 建立健全理财产品统计监测体系。金融管理部门要建立理财与资金信托统计监测信息系统,对全国商业银行理财数据逐产品进行统计,进一步加强对理财及表外业务的统计,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此项业务的检查督导力度,尽快建立健全理财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2 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多方位提升市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从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视事前的风险告知与信息披露,切实落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其次要努力提高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客户的风险教育,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及承担的有限责任。
3 加强对融资类理财产品的投向和规模管理。为防止表外业务对货币信贷调控的冲击,建议对一定时期信贷类理财产品实现规模化管理。同时,在相关产品报备、审批环节把关,严格控制融资类理财资金的投向,实现与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