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的角度看阅读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让语文回归自然的主张,即语文应该回归文本,回归儿童。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只有回归儿童,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得以彰显,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提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站在儿童--阅读的读者的角度来看看语文课堂,对教学的方式作出一些调整,也许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1.初读,不提过多问题
  许多语文课,在教者出示课题后,总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另一方面,教师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围绕课题质疑环节,教师反复让学生提问,认为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上,学生提出所谓的"问题"中有一半以上,他们已经知晓答案,绝大多数都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而曲意逢迎的"质疑"。教师提问的环节,成了不少语文课程式化的动作,认为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
  可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这个环节就是多余的。试想,当我们读书读报时,看到一则醒目的标题,我们会干嘛?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正文。不会围绕标题或文题来质疑,更不愿意有人在我们耳边聒噪,而阻挡我们去阅读的进程。让读者静静读书,才是阅读的自然之道。
  所以,当我们出示一篇文题时,应该少提问题,或者不提问题,就让学生静静去阅读,等学生读完了,再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阅读的专注程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养成读完一篇文章后掩卷深思的习惯。
  2.自读,默读代替大声朗读
  听不少名师的公开课,让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总喜欢让学生"放开声音,大声读一读课文。"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公开课,不放出点声音不显得热闹的原因,还是这位老师害怕安静?不同人的读书习惯与喜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默读,有人喜欢轻声读,当然,还有人喜欢大声读。且不说大声读会不会给读书习惯不同的学生造成影响,就站在读者角度看,大声读显然是不符合规律的。我们自己读书看报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吗?恐怕没有人放声读。如果在国外,会被冠以素质低的雅号。也很少有人轻声读,更多的人是默读。默读,才是一种安静的读书,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静静地思考,在阅读的同时,才能受到一种宁静的、深刻的人文熏陶。我们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理性的阅读品质的提升。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静静地去读书。
  3.精读,不必面面俱到
  阅读教学的精读环节,很多老师不去处理教材,更不敢大胆取舍,总是从第一自然段教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每一段的每一句话,都要关注;每一段都要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认为这样才算是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才可以放心地认为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
  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也许,一篇文章选的太过平淡,读完一遍就不想再去读第二遍了;也许,文章中的某一段落有点难以理解,他会停下来多读两遍;也许,某一段落写得生动有趣,他会读得津津有味,甚至会停下来慢慢品味;也许,某一段落语言优美,能把人带入美好的想象之中,他会产生无限的遐想甚至痴痴出神;也许,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或心生唏嘘,就算是读完了,他也会为刚刚读到的这篇文章而"牵肠挂肚"。
  语文老师,就应该大胆处理教材,取舍教学内容,选择理解的疑难处,描写的生动有趣处,遣词造句的精妙处,意象奇妙意味深长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品读、想象,揣摩其表达方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激发内需,读中有所得,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课堂有限时间才会花到有用的地方。
  4.理解,质疑替代提问
  学生语文能力应该包括理解、想象、运用、表达等多方面,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却是极端偏好,教师提问的指向绝大多数都是理解,诸如:这是为什么呀?是怎样的?发生了什么?从第一自然段一直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教师都要进行检测学生是否理解的提问,生怕学生没有学懂所谓的"课文"。有的课堂,教学的层次就是:读通了--读懂了--读好了,围绕朗读设计教学,语文能力的核心也集中在了"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才能"读好"。
  假如你是读者,你读了一篇文章,而且大多已经读懂了,你愿意有人不断地向你提问已经读懂的问题吗?不但不愿意,而且极端厌烦。很多时候,教师即使提一百个问题,也不一定能提到学生心中那个不懂的问题,结果不懂还是不懂。从尊重读者的角度,在理解环节,应该由读者提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有限的时间,在理解文本上不花费太多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学习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
  5.课时,做好减法加法
  小学阶段,一篇课文的教学少则两课时,多则三课时。因为参考书的规定,长时间课时划分约定俗成的惯性,很少有人对一篇课文花两课时以上去教产生疑问,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文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都要安排充实的教学内容,将两三课时填满。到了小学高年级,一周的课时总量减少,很多时候每天只有一堂语文课,如果阅读一篇课文花两课时,时间跨度上就是两天。
  而对于一个读者而言,两天时间,都在盯着那么一篇不算长的课文在阅读,还有意思吗?与阅读无关的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学习抄写默写几个生词;要熟读课文,还有的段落还要会背诵;要做大量的根据课文设计出来的作业题,不但有课堂作业,还有家庭作业。难怪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我们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做做减法和加法,有的时候要做"减法"缩减课时,能一课时读完的,尽量不安排两课时。如果要安排两课时的,要做做"加法",在读完教材中的课文后,尽量多补充开外的阅读篇目,进行主题阅读,即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多直面新鲜的文本,这也许才能满足一名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有效巩固一种表达方法的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才能准确定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恰当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巧妙取舍与拓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能力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语篇意识,排除语言和文化障碍,建立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意识  一、理论基础  英语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语篇结构,树立语篇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起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出现,其中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安全意识低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特点,号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18
摘要: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壁”的《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非常成功的悲剧诗,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诗歌通过叙述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人殉情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热情讴歌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精神。而作为诗歌开篇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历来都解释为借物起兴,但这两句起兴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到底这两句从何而来?有何深意?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释。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课本的文化知识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本篇从文化与语言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再结合英
近年来,我在指导学生参加县级以上新课改或创新作文大赛中,成绩斐然。如在国家级"语文报"杯、"新世纪"杯和重庆市级"新课程"创新作文大赛中,学生习作《请不要离开我》、《狗情》、《我的天地》、《风中的垂柳》等近10篇佳作,分别获国家级、省市级一、二等奖,得到领导和同行的广泛褒奖和赞誉。  我的做法总的说来,就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大胆写、自由写、真情写和快乐写,让学生从"作"中解放出来,从"苦"与"累"中
摘 要: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可中国古诗的英译却难度甚高。在中国诗歌的历程中,唐代可谓诗歌发展的巅峰时刻,而崔颢的《黄鹤楼》也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枚珍宝。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先生和孙大雨先生的两个英译版本,从美学角度、忠实程度、译文风格三个角度对《黄鹤楼》英译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许渊冲;孙大雨;《黄鹤楼》;英译  一、古诗词英译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
一位北京朋友打来电话,说她想到大理休假.我说,太好了,大理正巧三月好风光哩!rn她如期而至.我说了陪她二日或三日游的打算.她略一思忖,微笑着说,苍洱游她已领略过好几次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