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成了其中很关键的一环,但由于受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数学课堂上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徒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目的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没有考虑学情;(3)对问题缺乏思考,较多的是记忆性问题;(4)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5)最典型的是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好吗”之类的问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际提问和思维的质量极低,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注意点做了一些探讨,与大家交流。
  一、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做出的反映,要有充分的预见,并事先设计好应对措施。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前,有人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叫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仅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联想到把多边形转化为己学过的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这两个问题换成:什么叫多边形?什么叫多边形的内角?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有启发性
  切忌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样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若能紧扣课题,制造悬念,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索、想象,将他们引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捆着的绳子放长10米,中间的空隙能容纳一头牛。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再比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利用学生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游戏开始,让学生体会一张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接着教师指出“一种厚度是1mm的纸板,对折23次,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形成强烈的悬念,使学生感受乘方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上。
  三、有趣味性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是任意拿三条线段首尾相连都能组成三角形的。”学生听了,觉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才学过三角形的定义: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怎么又不能了呢?学生顿时有了兴趣。
  我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有点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满腔热情,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四、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注意点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了使提问更有效,教师必须注意提问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明确与清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首先要求十分明确,要能使学生确切地理解。每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动力为根本。其次,教师要锤炼语言,要求所提问题的表达深入浅出、清晰明快、简明扼要、连贯清晰,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认真备课,所提问题须反复推敲。
  2.适度与速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同时,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使学生有较多讨论和回答的机会,把总结陈述型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3.倾听与反馈
  教师在提问后,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即使出错也不要责备,帮助学生从“无疑、有疑、敢疑”到“善疑”。
  总之,恰当的数学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