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字词句的积累,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文化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应初步构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即主动探究,重视组织自学——团结合作,鼓励交流释疑——诵读感悟,要求烂熟于心——深入理解,强调知人论世——拓展创新,注重学科渗透——小结应用,落实当堂检测。
关键词: 文言文 发展 自主 合作 探究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字词句的积累,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文化功底和精神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成为“训诂课”,但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文美文鉴赏课。我在多年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文言文的上课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即主动探究,重视组织自学——团结合作,鼓励交流释疑——诵读感悟,要求烂熟于心——深入理解,强调知人论世——拓展创新,注重学科渗透——小结应用,落实当堂检测。
一、主动探究,重视组织自学
从现行实验课本的编排看,文言文无论篇幅长短,无论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注释都十分详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初步弄懂课文。如果老师一味精讲,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当然,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读懂课文,不否定教师在学生自学环节中的组织作用和指导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组织学生自学:
1.要求学生必备几本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老师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学,学生就能围绕教材,根据工具书积极主动地学习。
2.出示自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每课书重难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为他们的自学提供方向。
3.强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动手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记号,如勾、圈、点、画、评,尤其是那些有疑惑的地方,更要做好标记,以便质疑交流。
二、团结合作,鼓励交流释疑
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交流释疑”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疑难进行启发讲解。
三、诵读感悟,烂熟于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言文教学刚开始时,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第一件事就是要读。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依次进行。朗朗书声中,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知人论世,强调深入理解。
古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好理解,除了字词理解外还有感情与深义的理解,这就需要补充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等,了解了这些,理解文章来自然容易,《小古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莫不如此。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一旦老师补充“乌台诗案”背景,对“闲人”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
五、拓展延伸,注重学科渗透
“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由课内向课外发展的趋势,如中考语文试卷,大多以课外文言文为考试题材。上述因素使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跳出传统“照本宣科”的狭隘的语文教学观,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外延扩大到生活中。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拓展延伸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课文的创新性发挥和理解。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根据乐府诗便于吟唱的特点,将《木兰辞》配上适当的曲子,用歌唱的形式唱出来,既在兴趣中加快背诵速度,又增强想象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
二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搜集同类的资料或教师发一些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教《桃花源记》时,就指导学生读《五柳先生传》及《归去来兮辞》。事实证明,两年多的实践,我看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六、小结应用,落实当堂检测
“文言文考点”注重对文言文积累与阅读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注重抓好双基,及时反馈小结。教师可根据考纲要求,通过测验的形式,出一些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翻译等方面的练习,做到当堂检测,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训练为主线”,就一定能改变文言文教学字斟句酌的枯燥板滞的局面,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4.
关键词: 文言文 发展 自主 合作 探究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字词句的积累,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文化功底和精神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对象。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成为“训诂课”,但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文美文鉴赏课。我在多年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文言文的上课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即主动探究,重视组织自学——团结合作,鼓励交流释疑——诵读感悟,要求烂熟于心——深入理解,强调知人论世——拓展创新,注重学科渗透——小结应用,落实当堂检测。
一、主动探究,重视组织自学
从现行实验课本的编排看,文言文无论篇幅长短,无论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注释都十分详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初步弄懂课文。如果老师一味精讲,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当然,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读懂课文,不否定教师在学生自学环节中的组织作用和指导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组织学生自学:
1.要求学生必备几本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老师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学,学生就能围绕教材,根据工具书积极主动地学习。
2.出示自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每课书重难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为他们的自学提供方向。
3.强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动手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记号,如勾、圈、点、画、评,尤其是那些有疑惑的地方,更要做好标记,以便质疑交流。
二、团结合作,鼓励交流释疑
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交流释疑”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疑难进行启发讲解。
三、诵读感悟,烂熟于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言文教学刚开始时,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第一件事就是要读。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依次进行。朗朗书声中,文言文虚词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知人论世,强调深入理解。
古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好理解,除了字词理解外还有感情与深义的理解,这就需要补充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等,了解了这些,理解文章来自然容易,《小古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莫不如此。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一旦老师补充“乌台诗案”背景,对“闲人”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
五、拓展延伸,注重学科渗透
“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由课内向课外发展的趋势,如中考语文试卷,大多以课外文言文为考试题材。上述因素使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跳出传统“照本宣科”的狭隘的语文教学观,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外延扩大到生活中。在文言文教学中,这种拓展延伸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课文的创新性发挥和理解。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根据乐府诗便于吟唱的特点,将《木兰辞》配上适当的曲子,用歌唱的形式唱出来,既在兴趣中加快背诵速度,又增强想象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
二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指导学生搜集同类的资料或教师发一些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教《桃花源记》时,就指导学生读《五柳先生传》及《归去来兮辞》。事实证明,两年多的实践,我看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六、小结应用,落实当堂检测
“文言文考点”注重对文言文积累与阅读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环节中注重抓好双基,及时反馈小结。教师可根据考纲要求,通过测验的形式,出一些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翻译等方面的练习,做到当堂检测,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训练为主线”,就一定能改变文言文教学字斟句酌的枯燥板滞的局面,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