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产物的明代隆万大阅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隆万大改革始于明穆宗继位,终于张居正去世。隆庆大阅的发起者,正是锐意改革的一代名臣张居正。他建议皇帝“饬武备”、“申严军政,设法训练”,而大阅是“饬武备”的重要措施之一。万历九年大阅场面亦很壮观,像是奏响了改革的凯歌。不料大阅次年,张居正溘然长逝,改革戛然而止,明朝开始走上衰亡之路,这次大阅竟成绝响。
  【关键词】 隆万阅兵 改革 军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渊源:明朝以前的大阅
  在中国古代,祭祀与军事被视为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故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而旨在检阅军队、宣扬武威的“大阅”,则是国家对军事高度重视的表现和象征。
  目前见于文字的最早一次“大阅”,是《竹书纪年》所记殷纣王“四十三年春,大阅”,不过对于《竹书纪年》之真伪,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周礼》中有“仲冬教大阅,遂以狩田”的记载,即在仲冬时节检阅车马,借狩猎以训练军队。此外周代还有“讲武”活动,《礼记》谓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射箭、驾车和徒手搏斗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技能,所以进入农闲时节,天子要命令将帅对部队进行集中训练和检阅。
  唐朝时期,多次举行过大阅之礼,规模大小不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因军容不整,兵部尚书郭元振差点被斩于纛下,幸赖宰相刘幽求等跪在马前苦谏,才得以免死流放。而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被以“制军礼不肃”的罪名处斩。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征伐四方,亲讲武事”,但仪规和地点都不固定。宋真宗时,在含辉门外东武村建了一个广场,以作为大阅的固定场所,并规定了大阅的仪规程式。此后宋朝诸帝大阅,基本都遵循这一程式而稍加变通。元朝没有固定化的大阅礼,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叛乱,元世祖在出兵征讨之前,曾“大阅兵”以震慑之。
  背景:隆万大阅的缘起
  明太祖以一介贫民,凭借武力夺取天下,深知武力之重要,经常派人检阅兵士,自己也数次在校场或午门外“阅武”。明成祖崇尚武功,曾多次“大阅”,但都是出征前或出征途中“随地阅武”。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明宣宗“阅武”于近郊,此乃明代大阅礼之肇端。此次阅武规模较大,“命各都督府整兵从卫,文武衙门各以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扈从”。明英宗正统年间,曾“亲幸近郊以大阅师旅”;天顺年间,数次“阅射于西苑”。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因“武备懈弛”,“亲阅骑射于西苑”;十四年端午,“阅武于万岁山之阳”。自此以后,就连这种形式化的阅武仪式也不再举行了。
  时隔九十余年,到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忽然在京城北郊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次大阅得以举行,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可以说是当时方兴未艾的改革运动的产物。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明史》描述其情形云:“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交足,军民胥裕”。但从正统开始,以“土木之变”为标志,明朝走上衰落的道路。期间有过数次短暂改革,不久便故态复萌。明武宗在位期间,行事尤其怪诞,朝政荒殆不堪。明世宗以外藩入继大统,锐意革新,时人霍与瑕赞誉:“嘉靖初政,自洪武、永乐以后,百年仅见。”可惜没过几年,明世宗便日趋怪戾懈怠,其后沉溺斋醮,大兴土木,致使国家陷入深重危机。直到他漫长的统治结束,明朝才再次迎来改革的契机。
  隆庆大阅的发起者,正是锐意改革的一代名臣张居正。他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面对国事日非的时局,思考振弊起衰的对策,逐渐形成了一套改革思路。隆庆元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八月奏呈《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而大阅是“饬武备”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建议皇帝敕令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而每年或隔年,皇帝于季冬农隙之时“亲临校阅”。兵部认为“当戎务废弛之秋,正四方改观易听之会”,大力支持张居正的建议。给事中骆问礼则表示反对,认为“大阅古礼,非今时所急”。大学士赵贞吉也不赞同,试图联合其他内阁大臣阻止。明穆宗排除异议,断然决定举行大阅。
  在张居正看来,大阅并非无裨实用的礼仪活动,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整顿京营。京营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盛时士兵多达数十万,除肩负保卫首都的重大责任外,必要时还要出外作战。明朝中叶以降,京营兵力日趋衰弱。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直逼北京,时“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驱出城门,皆流涕不敢前”。经历这次惨痛教训,朝廷曾下大力气整顿京营。但时过未久,故态复萌,到隆庆初年,京营虽有八九万人,但“春秋操练徒虚文耳”。张居正认为,“今人心懈惰如此,若非假借天威,亲临阅视,不足以振积弱之气,而励将士之心”。
  其二,威慑外敌。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虽然陆续接受明朝封授的爵位和官职,但时常率兵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很大威胁。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军逼近北京后,“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明朝政府和百姓都遭受惨重损失。此后蒙古军队连年入塞,隆庆元年(1567年)土蛮部入犯蓟镇、昌黎等地,游骑抵达滦河,“京师震动”。张居正认为,如果举行大阅,“不惟使辇毂之下,常有数万精兵,得居重驭轻之道,且此一举动传之远近,皆知皇上加意武备,整饬戎事,亦足以伐狂虏之谋,销未萌之患,诚转弱为强之一机也”。
  大阅的结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一年整顿,京营汰弱补强,实力大增。而且“不惟京营生气,而边海之区,咸知朝廷锐意武事,喁喁然亦思所以自效”,可见大阅还起到振奋全国人心的作用。边境方面,由于任用了一批通晓军事的官员,有效抵御了蒙古军入侵,“边境得无事”。而且明朝积极与俺答进行谈判,以大阅为例宣扬明朝军事的振兴,最终在隆庆五年实现了“俺答封贡”,自此“三陲晏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这是明朝北部边境二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安定局面。   按照张居正和兵部的建议,大阅应当隔年一举。可能是因为皇帝身体欠佳,政务渐怠,隆庆五年并未大阅。次年四月,明穆宗去世,年方十岁的明神宗继位。张居正得到首辅职位,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明朝国力大为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明神宗于万历九年(1581年)三月举行了大阅。大阅后四日,张居正向皇帝进献《大阅图》以及诗、颂各一首。在进呈疏中,张居正称赞大阅“诚修内攘外之鸿猷,致治保邦之长策也”。或许在张居正心目中,站在台上检阅的虽然是皇帝,但这场仪式本身,其实是其丰功伟业的一次盛大展示。
  场景:隆万大阅的盛况
  大阅之礼虽然起源甚早,但历代仪规却很少完整保存下来。明穆宗决定举行大阅后,礼部“略参古制,兼酌时宜”,制定了一套详细仪规。而万历九年的大阅,则完全沿用了这套仪规。
  大阅前一日,司礼监在将台上搭设御幄,总协戎政大臣与巡视科道官,则督率将领军兵整肃教场内外。当日一早,皇帝遣官到教场祭祀旗纛之神。京营官兵披戴鲜明盔甲,盛陈旌旗器械,各在本营摆列;并选拨将官四员,统领马兵二千名,于长安左门外伺候扈驾。文武官员身穿大红便服,悬带扈从牙牌,先赴教场伺候。
  锦衣卫在皇极门下陈设卤簿和御辇,皇帝乘辇由长安左门出,扈驾官军一部分在前引导,一部分在后扈从,钲鼓响器齐鸣。因教场位于京城北郊,所以御驾从安定门出,抵达教场阅武门外,总协戎政官率领大小将佐,身着戎服跪迎,待御驾过后,起身跟随来到将台下。御驾进入阅武门内,中军鸣炮三响,各营钲鼓响器大作,扈从官们在行宫门外依序排列,迎接皇帝。御驾至行宫门外,皇帝下辇,由兵部官员引导进入行宫,此时鸣金止鼓,皇帝升座,扈从官行一拜礼,皇帝传旨赏赐酒饭,各官谢恩出,在将台下分成东西两班,依序站立。
  兵部官员奏请皇帝登台大阅。在兵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皇帝登将台,升御幄,此时鸣炮三响。兵部尚书奏请令各营整搠人马,皇帝准许后,将台上吹响号笛,挥动黄旗,总协戎政及将佐等官,各归所部整搠人马。兵部尚书奏请阅阵,此时鸣炮三响,马步官军演练阵法。演毕,再次吹响号笛,挥动黄旗,于是将官军士各回本营。少顷,兵部尚书奏请阅射,于是总协戎政官以下军将,以及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都在台下比试射箭技术,骑马者各射三箭,徒步者各射六箭,中的者鸣鼓以报,由御史和兵部官员监视记录。下级军官和士卒也要分头较射,由府部大臣、御史和兵部官员监视记录。总协戎政官还要从各营挑选一队士兵,在皇帝面前比试枪刀、火器等技术。
  演毕,兵部尚书奏大阅毕,将台下举号旗,总协戎政官及大小将领,都在台下集合,面北依序站立。鸿胪寺官奏请传达皇帝制命,各官皆跪,待宣读制命毕,各官叩头,退到阅武门外伺候。皇帝回行宫稍微休息,然后出宫登辇,此时中军鸣炮三响,各营鼓吹齐鸣,大乐亦同时奏起,所奏曲子名为《武成之曲》,歌词是:“吾皇阅武成,简戎旅,壮帝京。龙旗照耀虎豹营,六师云拥甲胄明。威灵广播,蛮夷震惊,稽首颂升平,四海澄清。”
  关于这次大阅的盛况,《太师张文忠公行实》描述:“选卒十二万,戈鋋连云,旌旗耀日。天子坐武帐中,观诸将士为偃月五花之阵。已,乃阅骑射,简车从。礼毕,三军之士皆呼万岁,欢声如雷。都城远近,观者如堵。军容之盛,近代罕见。”万历九年大阅,场面亦很壮观,清初朱彝尊观看《大阅图》后,曾写诗描述其感受云:“仙仗移平乐,霓旌拥上兰。忽惊千骑并,旋讶六营团。作气陈金鼓,前驱建玉銮。轻云承翠盖,丽日表朱竿。”
  隆万大改革始于明穆宗继位,终于张居正去世。期间的两次大阅,一次举行于改革初期,像是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另一次举行于改革盛时,像是奏响了改革的凯歌。不料大阅次年,张居正溘然长逝,改革戛然而止,明朝开始走上衰亡之路,这次大阅竟成绝响。
  (作者为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①(清)张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栏目负责人:周素丽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人总得爱上一个人,无论早或晚。然后想为这个人生或者死,想和她一起到老。因为,她是命中注定的,这命中注定的相遇,谁也别想逃。真南想,他是爱灰灰的,无论来生还是来世,灰灰是他的,只能是他的,无论变成人还是变成鬼。因为灰灰对他说过:“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A  真南想,灰灰说过的最重的一句话是:“真南,我愿意为你犯贱、犯傻,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要命,拿去!”那时,灰灰缠绵于他的颈上,他并不在
期刊
期刊
1  门铃响起的时候,乔西刚从海南休完假回到家,正在洗澡。她没把门铃声当回事,依旧洗得不慌不忙,因为那些没有预约的门铃通常意味着订报纸、订牛奶、卖清洁剂等一些毫无意义的打扰。   洗完澡,她听见门外有人轻咳了一声。从猫眼里看去,一个女人低着头,手里提了个编织袋,从左手换到右手,却不晓得放在地上,那不知所措的样子让乔西忍不住笑了。可她并不准备开门——这女人要干什么呢?女人依然站在那里,偶尔抬起头看一
期刊
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面越来越广,将其相关问题妥善解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不仅简要介绍了节能环保材料的相关知识,还深入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旨在结合实际优化节能环保设
机关党的基层组织,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各级党的机关、国家机关、重要群众团体机关中所设的支部,是进行民主监督,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组织基础。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
一是发展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和订单农业,二是建立三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格局,三是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发展两大粮食加工产业带,五是大力推行订单收购,六是创新科技联手经营,七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
期刊
本文主要针对大跨度结构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做了基本的分析与说明,希望可以针对大跨度结构目前的外在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大跨度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得
马江明因为犯贪污罪,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妻子许淡如每月都去看他。颠簸大半天,见面半小时。  许淡如每次都带个大包袱,里面装着马江明爱吃的小菜、喜欢抽的烟、他要的茶,还有他的书。她告诉马江明,婆婆身体很好,女儿学习也好,但她们都很想他,尤其是婆婆,总念叨他为什么不往家里打电话。 许淡如一直对婆婆和孩子说:“他出国了,要三年才回来。”婆婆瘫痪在床,一身是病,许淡如怕她经受不住这打击;女儿还小,知道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