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相关概念、结论的得出一般都是基于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在初中阶段开展实验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巧借实验,营造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氛围能够愉悦身心,活跃思维。在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优美的歌声、各种乐器的声音还有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声音所带来的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有限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受刚才多媒体的启发,学生都愉快地加入创造声音的活动中。他们有的将耳朵贴到桌子上,轻轻地敲击桌子;有的制作土电话来感受声音;有的用双手不同频率地相互叩击,感受声音变化的快慢。学生想出各种方法来创造声音、感受声音,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讲课速度很慢,但是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敢于去动手尝试,进而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巧借实验,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都是促进学生创新的源泉,当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尝试着探索。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升华和凝华”这一节课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上课时我在烧杯中放了少量的碘,并摇动烧瓶,请学生来观察一下烧瓶中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听到碘在烧瓶中晃动的声音,可以确定里边的碘是固态的,因为有凝华现象的存在,所以瓶塞底部是白色的,而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得出相应结论。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来思考:当固态碘在烧瓶里呆的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碘,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不容易观察到的,如果想要加快碘气化的过程,应该怎么办?学生竞相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说用酒精灯加热,有的说拿到太阳底下晒晒。我对学生说:“你们说的方法都对,但是思考的不够全面,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如果这时候拿酒精灯加热,就会使碘融化,如果我们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反应过程还是会很慢。”这时候开始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用热水,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它能够使碘在不融化的情况下加快变化。”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思路,我开始进行实验演示。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地激發了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索着正确的实验方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感悟过程,科学探究,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物理实验教学就像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一样,教师进行单调、乏味的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实验环节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完成统一的实验报告,这样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要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形成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节课时,由于反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当我为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反射定律,并根据实验现象尝试着画出反射光线路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相关知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印象。
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总结和归纳物理概念、物理结论,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探究,也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俊,张忠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9).
[2]苏广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相关概念、结论的得出一般都是基于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在初中阶段开展实验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巧借实验,营造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氛围能够愉悦身心,活跃思维。在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优美的歌声、各种乐器的声音还有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声音所带来的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有限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受刚才多媒体的启发,学生都愉快地加入创造声音的活动中。他们有的将耳朵贴到桌子上,轻轻地敲击桌子;有的制作土电话来感受声音;有的用双手不同频率地相互叩击,感受声音变化的快慢。学生想出各种方法来创造声音、感受声音,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讲课速度很慢,但是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敢于去动手尝试,进而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巧借实验,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都是促进学生创新的源泉,当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尝试着探索。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升华和凝华”这一节课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上课时我在烧杯中放了少量的碘,并摇动烧瓶,请学生来观察一下烧瓶中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听到碘在烧瓶中晃动的声音,可以确定里边的碘是固态的,因为有凝华现象的存在,所以瓶塞底部是白色的,而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得出相应结论。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来思考:当固态碘在烧瓶里呆的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碘,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不容易观察到的,如果想要加快碘气化的过程,应该怎么办?学生竞相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说用酒精灯加热,有的说拿到太阳底下晒晒。我对学生说:“你们说的方法都对,但是思考的不够全面,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如果这时候拿酒精灯加热,就会使碘融化,如果我们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反应过程还是会很慢。”这时候开始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用热水,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它能够使碘在不融化的情况下加快变化。”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思路,我开始进行实验演示。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地激發了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索着正确的实验方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感悟过程,科学探究,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物理实验教学就像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一样,教师进行单调、乏味的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实验环节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完成统一的实验报告,这样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要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形成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节课时,由于反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当我为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反射定律,并根据实验现象尝试着画出反射光线路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相关知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印象。
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总结和归纳物理概念、物理结论,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探究,也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俊,张忠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9).
[2]苏广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