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最后一周,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短暂访问北京。在两天的行程里,中日两国首脑围绕着人民币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经双方协议,两大经济邻邦将在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领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除了日本企业可在东京和其他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之外,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将允许具有政府背景的日本政策性银行,在中国大陆试点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处理日本当局购买中国国债的申请。
对于正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来说,由主要经济体国家在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这还是第一次。中日两国促成人民币的突破,也是自2005年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路上迈出的最大一步。分析人士预计,这也为其他国家效仿日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用人民币“避险”
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美国的疲软和中国的活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国内的不景气和美元的流动性下降,也对亚洲区各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亚洲市场对于储备美元产生了怀疑,转而对人民币增加了兴趣,并希望后者能成为新的避险工具。
在2011年12月30日最后一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创出了自汇改以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的两个新高。人民币兑美元突破了6.30的关口,达到6.2940元人民币兑1美元。人民币兑美元走进了“6.2”时代。
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幅已超过了5%。同在这一年里,中日双边贸易总值突破了3000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约六成以美元结算,这令两方都面对着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根据本次达成的协议,两国未来将采取更为便利的措施,扩大人民币与日元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这也将直接降低两国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由于中日两国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增加人民币结算也将大幅增加日本的人民币外汇储备。
另外,即便在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维持在2.5%以内,改用人民币结算的中日贸易双方也将节省可观的贸易成本。长期关注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的亚洲现代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刘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日本的出口商还未获得有关人民币结算的具体政策,但是预料这一新政将在2012年大幅帮助这批出口商,缓解由于美元汇率在近年来的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
除了人民币的结算,日本当局购买中国国债,并鼓励日本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协助中国培养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交易的举动,也被外界认为是日本重视人民币的信号和本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需求。
2011年12月,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曾公开表态,日本政府将通过外汇基金特别账户,分批次购买最多7800亿日元,约合640亿人民币的中国政府计价债券。尽管这一数量对于日本价值约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额来说并非“大头”,但日本持有人民币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本次日本政府用于购买中国国债的外汇基金特别账户,以往几乎专注于投资美元。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日本政府的这一举动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下的对人民币的信心票。
“此举也将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更有信心。”沈建光说。
对于日方的示好,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也态度积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对于中日两国之间有关购买国债和日方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合作事宜,均按程序进行中。目前,中日两国已经建立了中日金融市场发展联合工作组,专门处理相关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次日本当局对于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强烈意愿,促成了两国对人民币的实质性突破。而中国方面也希望将人民币借于更多的国家。
截至2011年底,日本外汇储备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绝大多数是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此前,中国曾自2005年起购买日本国债。仅在2011年4月,中国政府就创纪录地净购入1.33万亿日元,约合1089亿元人民币的日本中长期国债。
在持有国债这方面,中日双方的利益已经开始变得均衡。
离岸债券的引领作用
在中日双方达成的关于人民币应用的协议中,有关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的内容也引人关注。经两国首脑协商,日本政府还将在日本本土培养一个新的人民币债券交易的离岸市场。在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日本企业将在东京和其他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如果这一设想得以成功,日本将可能继香港之后,成为人民币债券的又一重要离岸市场,并与正在争取成为离岸市场的伦敦和新加坡形成竞争。
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以说是人民币跨境贸易和离岸债券发行的井喷之年。
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结算额与2010年相比,同比翻了近7倍,总额达1.541万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付比也在高位上升,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普及程度上升。
与此同时,被人们称为“点心债券”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在2011年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美元债券的总量。而随着“点心债”发行范围的扩大,其潜力仍然很大。
“如果日本建立几家人民币债券市场,肯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这等于在紧握方向盘的同时,多了一个发动机助推国际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甄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根据中国监管部门的数据,在2011年的78笔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发行债券之中,发债主体主要为位于香港的跨国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但是新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也在得到批核,比如墨西哥电信正在等待审核的、作为向内地科技公司购买设备之用的5亿元“点心债”。
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也间接促使欧洲企业通过人民币债券实现融资。
仅在2011年下半年,香港发行的“点心债”总额便从上半年的24.2亿元人民币激增至69.5亿元人民币,且发行主体多为欧洲公司,其中,包括德国宝马、英国劳埃德银行、博世电器、西门子家用电器、英国零售商特易购。
甄峰进一步分析,目前人民币计价债券市场主要在香港,而香港以外的海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一直以来是很小的,这正是人民币国际流通的潜力所在。
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2011年12月22日和23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泰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早前,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也在2011年9月访华期间表示,尼日利亚也将把人民币纳入该国外汇储备。
自2008年末以来,中国已与13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然而,对于人民币的追捧并非是一边倒。
2011年11月,人民币在一片“贬值”声中经历了一轮小幅波动。事后,分析人士指出,这轮下行压力更多来自于国际投资抽离中国而返回欧洲“救险”。然而,这一轮行情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即便在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的情况下,也没有实施干预。这似乎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市场供求已经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一种趋于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望形成。
国际化,路在何方
尽管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活跃,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值得期待,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十分谨慎: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但得益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得益于经济政策的更高透明度、利率的相对市场化和一个更发达的金融市场。
“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时间表,但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显然并不多。”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
由于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人民币的自由浮动汇率始终与主要经济体争议不断。尽管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改革,并且兑换美元的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但是因为经济转型的滞后和金融体制的僵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一直受到阻碍。
2011年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在北京出席活动时,再次敦促中国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但他也理解,对于中国,这种改革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几乎与卡恩讲话同时,在深圳出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论坛期间,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鼓励尽快进行围绕人民币的改革。
她指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货币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可能都会逐步实现,并且强调,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未必有一定的先后逻辑顺序”或者唯一的路径选择。
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仍然需要4至5年的过渡期,以供中国政府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
对于目前人民币增强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路径,是否可能重蹈当初日本紧盯美元的覆辙,沈建光则分析称,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期内成功摆脱国内金融体制的障碍,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僵硬的制度仍然会阻碍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就是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市场准入机制的放开,银行的利率也要放开。人民币也必须实行自由兑换,不能自由兑换,谁愿意将外币换成人民币而由中国来管制呢?这些问题不兑现,人民币就难以实现国际化。”叶永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经双方协议,两大经济邻邦将在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领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除了日本企业可在东京和其他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之外,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将允许具有政府背景的日本政策性银行,在中国大陆试点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处理日本当局购买中国国债的申请。
对于正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来说,由主要经济体国家在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这还是第一次。中日两国促成人民币的突破,也是自2005年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路上迈出的最大一步。分析人士预计,这也为其他国家效仿日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用人民币“避险”
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美国的疲软和中国的活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国内的不景气和美元的流动性下降,也对亚洲区各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亚洲市场对于储备美元产生了怀疑,转而对人民币增加了兴趣,并希望后者能成为新的避险工具。
在2011年12月30日最后一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创出了自汇改以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的两个新高。人民币兑美元突破了6.30的关口,达到6.2940元人民币兑1美元。人民币兑美元走进了“6.2”时代。
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幅已超过了5%。同在这一年里,中日双边贸易总值突破了3000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约六成以美元结算,这令两方都面对着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根据本次达成的协议,两国未来将采取更为便利的措施,扩大人民币与日元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这也将直接降低两国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由于中日两国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增加人民币结算也将大幅增加日本的人民币外汇储备。
另外,即便在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维持在2.5%以内,改用人民币结算的中日贸易双方也将节省可观的贸易成本。长期关注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的亚洲现代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刘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日本的出口商还未获得有关人民币结算的具体政策,但是预料这一新政将在2012年大幅帮助这批出口商,缓解由于美元汇率在近年来的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
除了人民币的结算,日本当局购买中国国债,并鼓励日本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协助中国培养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交易的举动,也被外界认为是日本重视人民币的信号和本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需求。
2011年12月,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曾公开表态,日本政府将通过外汇基金特别账户,分批次购买最多7800亿日元,约合640亿人民币的中国政府计价债券。尽管这一数量对于日本价值约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额来说并非“大头”,但日本持有人民币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本次日本政府用于购买中国国债的外汇基金特别账户,以往几乎专注于投资美元。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日本政府的这一举动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下的对人民币的信心票。
“此举也将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更有信心。”沈建光说。
对于日方的示好,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也态度积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对于中日两国之间有关购买国债和日方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合作事宜,均按程序进行中。目前,中日两国已经建立了中日金融市场发展联合工作组,专门处理相关合作。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次日本当局对于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强烈意愿,促成了两国对人民币的实质性突破。而中国方面也希望将人民币借于更多的国家。
截至2011年底,日本外汇储备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绝大多数是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此前,中国曾自2005年起购买日本国债。仅在2011年4月,中国政府就创纪录地净购入1.33万亿日元,约合1089亿元人民币的日本中长期国债。
在持有国债这方面,中日双方的利益已经开始变得均衡。
离岸债券的引领作用
在中日双方达成的关于人民币应用的协议中,有关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的内容也引人关注。经两国首脑协商,日本政府还将在日本本土培养一个新的人民币债券交易的离岸市场。在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日本企业将在东京和其他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如果这一设想得以成功,日本将可能继香港之后,成为人民币债券的又一重要离岸市场,并与正在争取成为离岸市场的伦敦和新加坡形成竞争。
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以说是人民币跨境贸易和离岸债券发行的井喷之年。
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结算额与2010年相比,同比翻了近7倍,总额达1.541万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付比也在高位上升,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普及程度上升。
与此同时,被人们称为“点心债券”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在2011年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美元债券的总量。而随着“点心债”发行范围的扩大,其潜力仍然很大。
“如果日本建立几家人民币债券市场,肯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这等于在紧握方向盘的同时,多了一个发动机助推国际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甄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根据中国监管部门的数据,在2011年的78笔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发行债券之中,发债主体主要为位于香港的跨国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但是新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也在得到批核,比如墨西哥电信正在等待审核的、作为向内地科技公司购买设备之用的5亿元“点心债”。
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也间接促使欧洲企业通过人民币债券实现融资。
仅在2011年下半年,香港发行的“点心债”总额便从上半年的24.2亿元人民币激增至69.5亿元人民币,且发行主体多为欧洲公司,其中,包括德国宝马、英国劳埃德银行、博世电器、西门子家用电器、英国零售商特易购。
甄峰进一步分析,目前人民币计价债券市场主要在香港,而香港以外的海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一直以来是很小的,这正是人民币国际流通的潜力所在。
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2011年12月22日和23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泰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早前,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也在2011年9月访华期间表示,尼日利亚也将把人民币纳入该国外汇储备。
自2008年末以来,中国已与13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然而,对于人民币的追捧并非是一边倒。
2011年11月,人民币在一片“贬值”声中经历了一轮小幅波动。事后,分析人士指出,这轮下行压力更多来自于国际投资抽离中国而返回欧洲“救险”。然而,这一轮行情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即便在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的情况下,也没有实施干预。这似乎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市场供求已经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一种趋于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望形成。
国际化,路在何方
尽管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活跃,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值得期待,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十分谨慎: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但得益于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得益于经济政策的更高透明度、利率的相对市场化和一个更发达的金融市场。
“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时间表,但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显然并不多。”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
由于中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人民币的自由浮动汇率始终与主要经济体争议不断。尽管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改革,并且兑换美元的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但是因为经济转型的滞后和金融体制的僵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一直受到阻碍。
2011年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在北京出席活动时,再次敦促中国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但他也理解,对于中国,这种改革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几乎与卡恩讲话同时,在深圳出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论坛期间,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鼓励尽快进行围绕人民币的改革。
她指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货币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可能都会逐步实现,并且强调,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未必有一定的先后逻辑顺序”或者唯一的路径选择。
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仍然需要4至5年的过渡期,以供中国政府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
对于目前人民币增强跨境贸易和离岸市场的路径,是否可能重蹈当初日本紧盯美元的覆辙,沈建光则分析称,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期内成功摆脱国内金融体制的障碍,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僵硬的制度仍然会阻碍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就是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市场准入机制的放开,银行的利率也要放开。人民币也必须实行自由兑换,不能自由兑换,谁愿意将外币换成人民币而由中国来管制呢?这些问题不兑现,人民币就难以实现国际化。”叶永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