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为当前人们研究全球化发展和应对逆全球化潮提供了理论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结果、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全球化语境下的诸多挑战,如世界化与民族化问题、教条主义、新主体问题,以及来自于国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误解,进而是其背后的原因——缺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
  关键词: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全球化;逆全球化;马克思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逆全球化”思潮也日益显著。在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后,过去推动全球化的西方資本主义国家成为了当前逆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而过去经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被边缘化的少数国家却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捍卫者。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便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且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与目前主流的观点“全球化一旦开始便不可逆转”一致。因此,逆全球化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一个环节,是资本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发展的产物,不会改变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历史的前景。但无论是全球化本身还是当前的逆全球化潮,都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新的挑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急需在立足国内现实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坚持世界视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话语。
  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阐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分析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和实质,进而探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话语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1.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不同于黑格尔“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活动的结果”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1]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历史始终只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有其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总和及其生产关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除了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不断扩大的社会交往也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提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进而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因此,社会交往的扩大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认为18世纪兴起的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因而,资本的趋利性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
  而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是世界市场,而在其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而是只有当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时才能产生。”[4]世界历史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1.2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形成的,最为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全球化是指在经济、信息、生态、技术、跨国文化冲突与市民社会各种不同范畴内可以感觉到的人们的日常行动,日益失去国界的限制。他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国家与其主权被跨国资本主体及其理念日益取代,“全球化是空间距离的死亡”[5]。哈贝马斯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果转变,经济全球化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被超越。
  而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的最新阶段,是指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关系日益紧密,最终导致世界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相互依赖,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一体化过程。
  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主体为获取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背后是经济主体间利益的互相角逐。资产阶级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中,凭借资本的渗透力量和市场的扩展本性,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资本这种不可遏制的追逐利润的狂热,这种可诅咒的求金欲,始终左右着资本家”[6],“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7]因此,资本仍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资本内在矛盾决定了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也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作为一种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并完全受其支配的生产方式,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增值,而这一目的只能在资本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实现,“资本一方面确立它所特有的界限;另一方面驱使生产超过任何界限,所以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矛盾。”[8]当资本生产空间由单一国家扩大为世界市场时,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也由内部商品贸易转变为国际交换,虽然较大的市场范围有利于延缓资本矛盾的激化,但资本的特性加之国家之间本身发展程度的差距,最终导致了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如国际交换的不平等、国际地位和话语的不平等,甚至形成一种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不平衡的世界体系。
  近年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性内在矛盾的体现,其实质是资本全球化的倡导者在资本食利能力和食利空间受到挤压时,为防止资本个体利益受损所采取的收缩性资本策略。但人类社会就其共同命运而言,全球化整体趋势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逆全球化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逆全球化并不代表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相反“逆全球化”更体现了资本内在矛盾,无论是在单一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世界市场,其自身的特性终将构成自我瓦解的理由,资本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生产分配方式所取代。   二、全球化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1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坚持全球视野逐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的新时代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本就是以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模板,依据当前全球化国际现状所提出的有实际意义的全球价值观。而坚持全球视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也应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因为“批判中反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质和需要。
  但是国外学界由于学科背景、旁观者身份和时代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对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誤读和歪曲。首先,由于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多侧重从西方学术研究范式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其次,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做单方面的解读,而忽略了其理论综合性,如政治学家惯从西方的“权力斗争”、“集权主义”视角看待中共领导层权力的变化,而对正确的政治路线在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分析明显不足;最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外研究,受研究资助经费投放和学者队伍变化的影响,难以保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9]
  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中虽有对我国研究起印证、补充和借鉴的有益成分,但也有需要辩驳的错误观点。对此,学界在坚持世界视野的同时,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2.2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
  关于如何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面对前文提到的挑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注意三点:
  (一)去中心化:坚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消除民族国家的界限、超越民族特殊性,资本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历史打破了各个民族国家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最终形成经济主体相互依存的世界市场。但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失去意义,相反民族国家的存在是世界历史存在的前提,坚持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辩证统一才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必要。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目的就在于,打破由单一的自由主义理论支配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话语,提出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国家发展路径。例如,“逆全球化”的出现、以及最近全球新冠疫情的发展现状,正说明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体制依然存在问题,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因而,对于未来的国家制度改革和国际关系发展,必然不能再遵循旧有的发达国家中心论,而应坚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
  (二)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实际的理论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必然要求哲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教条主义正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探究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并不主张自身是一种适用于一切社会历史状况的永恒真理,而其价值在于对人类以现实靠近理论为目标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0]
  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崇高,而这只会破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合法性。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一问题往往伴随着中国未能以有效和有意义的方式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未能在实际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展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除了“宣传”作用之外的真正价值。”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未能与中国实际很好的结合的表现,目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缺失的不仅是国际话语、还有大众话语,后者的基础正在于毛泽东所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会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长久课题。
  (三)与时俱进:“批判中反思”和“反思中批判”
  面对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的评价,国内学者在专注于建构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世界视野,走出国门,在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探讨中寻求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宣传与发展,如引进西方相关研究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用外国人能理解的语言、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学者”、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的中外合作研究等。[1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2009.
  [8]王作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9]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
  [10]王金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1]梁怡.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M].学习出版社2014.
  [12]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J].教学与研究,2019(11).
  [13]梁怡.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79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版,第562页。
  ⑤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17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7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1979年版,第408页。
  ⑨梁怡:《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101页。
  ○11梁怡:《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定期进行运营数据分析是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运营数据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很好地存储、分类、分析运营数据。但由于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种类繁多,信息量大,难以保存和整理,所以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一般企业对经营数据的分析都比较简单。直到电子存储器和计算机的出现,为企业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以及结构复杂性也得到了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筑工程的施工效果跟施工效益,甚至导致一系列安全事故。因此,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还需要加强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力度,促进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为建筑工程的后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开展“重水精馏工程转化关键技术研究科研及质量管理有效性评估工作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科研质量管理有效性评估的指标系统,在此过程中说明了对有效性影响的各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的相关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为从整体上评估本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质量管理  1、前言  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山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推进。建筑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建筑材料与能源消耗,因此如何提升建筑施工技术,减少建材与能源消耗是实现绿色环保建筑产业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现阶段建筑行业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建筑施工中主要的能源消耗,從而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为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环保产业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是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着民用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建筑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存在诸多缺点,如污染高、能耗高,不仅不符合我国发展战略,而且已逐渐不适用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而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特点的绿色建筑设计成为了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绿色建筑设计的
期刊
摘要: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技术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效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获得良好的给排水设计效果,需要在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基础上,进行给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确保给排水系统能充分满足城市的给排水需求,本文主要就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及城市规划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城市规划  引言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
期刊
摘要:园林绿化工程是建设当代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的新型工程建设项目。园林绿化工程为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长期,充分满足了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和期盼。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园林绿化施工的管理方法,希望对园林绿化工作者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质
期刊
摘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期间,就管道安装,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加剧施工难度,使得很多的问题与缺陷出现。在后期的工程工艺管道安装期间,要明确缺陷与薄弱之处,从细节入手,注重质量管控,贯彻技术标准,加强监理。同时还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追寻效率的同时,确保质量,促使管道发挥其该有的价值。本文从定义、概述入手,分析当前石化工程工艺管道安装问题,结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对建筑的抗震、耐久性和抗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预应力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刚度;经济价值;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能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性能,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对控制混凝土裂缝、减少构件挠度有明显效果,因此在大跨度结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建筑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施工以及施工管理等部门所承担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和管理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技术与模式。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探讨  1建筑施工技术的内容  1.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由于建筑工程的分布范围较广,如果在实际的施工中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软土地基,这个时候需要合理应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对其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