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由此可见,兴趣对小学生的写作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深入生活,激发学生动笔的欲望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感,他们的身边有着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日月星辰等,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如,春天百花盛开时,我就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观察,指导学生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选取自己所喜欢的景物、人物、植物、动物等作为描述对象。还让学生双休日跟随亲人到商店、市场买东西,体验一下逛街买东西的乐趣,回来后把自己买东西时的想法、心情与挑选商品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而获得丰富的习作材料,大大激发了写作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学生初写作文时,教师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入手,顺其自然地引导他们参加活动、观察生活、练习说写,让他们先玩后写。起步阶段不要苛求,先求“通”再慢慢求“好”,切忌一开始就要求太高,求全责备。之后,再渐次组织一些趣味性未必强但教育意义大的活动,如互帮互助,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设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把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等到学生有了写的兴趣和一定的作文基础以后,再通过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间接的情境,更高层次上引发学生写的兴趣。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顺应儿童兴趣产生发展的规律,深入到孩子中间,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敏锐地抓住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描述。而且,要针对学生实际适时穿插一些观察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教给他们如何有序地、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怎样通过分析、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怎样通过联想、想象将事物描述得生动、有趣、有特色。还要利用范文教给学生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从文章“写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怎样学写?”等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精炼的语言文字巧妙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让学生渐渐掌握规律和方法,促成从读到写的过渡。
  三、.读写相结合,让学生融入阅读
  如果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再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和灌输,学生就会排斥阅读,结果定会造成“读写分离”;而如果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和激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趣;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要学好一种知识,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向《小学生园地》、《南胡晚报》投稿,并在课堂上大力表扬,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五、以鼓励树信心,享受成功喜悦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千万不要用冷漠的语言训斥学生,例如“你真笨、我看你是写不好的”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因为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花了很多心思,他们最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激励评价,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体现评价的服务功能。例如,我班的舒怡同学,作文的语句优美流畅,动人心弦。一次作文,她描写山坡上的景物:“风和日丽的一天,我来到野外游玩,遥望山坡上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山下弥望是绿色的田野,依稀可见绿树掩映中的村庄。听着小溪潺潺流水,我的心也随风轻舞飞扬……”我送给她一句温馨的评语:“文字清新飘逸,让读者置身于你的世界。真棒!”又如小强同学,一开始作文能力很差,我加强了对他的个别辅导,在他的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作文渐有起色。一次作文后,我给他的评语是:“祝贺你,作文的大门已经向你打开了,走进去,就能收获成功!”从那以后,他写作文总是很投入,语句通顺了,内容具体了,作文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课堂低效一直是困扰基层教师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出现思维惰性。这既有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滞后,以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决定了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要想孩子们爱上习作课,必须培养孩子们对习作的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习作兴趣呢?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阅读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对于很多数学教师而言,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课堂提问策略和原则的研究与探索。表面上看,师生之间互问互答,课堂上热火朝天,可实际效果往往是教师提问无效,学生回答不力。一个一个的问题,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了。具体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问题繁琐  对于课堂提问这
理论依据  陈振濂在《书法教育学》里提到:“美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当我们看到一件最著名的古代书法杰作时,我们首先是被感动,被征服,我们也许还会联想到书法家在创作时的背景,他笔下精彩迭出需要多大的毅力,花费多少年的精力与心血,从而悟出一些并非直接从形式上获得的有益启示来。美育的陶冶还在于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品质、素养、意志、象征、启迪等内蕴部分也足以为接受者所感受并理解。”  古人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