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战胜利后,以《观察》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十分关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对政府改组进行了实时的跟踪与观察,从最初的抱有国民党能够自我革新的希望到对国民党顽固实行一党专政的失望,这个变化也显示了中间力量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转变与最终抉择。
关键词:《观察》;中间力量;政府改组
内容摘要:抗战胜利后,以《观察》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十分关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对政府改组进行了实时的跟踪与观察,从最初的抱有国民党能够自我革新的希望到对国民党顽固实行一党专政的失望,这个变化也显示了中间力量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转变与最终抉择。
关键词:《观察》;中间力量;政府改组
战后中国社会上要求国民党改革的声音不断,时人对于其所实行的政治统治也多有批评。在人们看来,"国民党一党专政,垂二十年,其政治措施,每偏于一隅,忽视全局,鲜顾及时代与人民之需要。以言机构,则骈枝繁杂,权责难分;已言政令,则朝令夕改,是非莫辨。因是积年以来,政治效率日趋低落。贪污之风遍及全国,外招列强之非议,内受人民之指责,若不锐意改革,则叛乱之来,必层出无穷。"因而"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虽为在野党派所坚持,实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与此同时,许多人认为"国民对于国民党之责难,不论口诛笔谏,抑或见诸行动,此非国民对国民党之绝望,实寓有竭诚尽智督促国民党改革之热望",希望国民党能够借此机会革新政治、稳定统治。"不愿再见换朝代式之争夺重现于今日。"此类言论在《观察》及《大公报》上屡有登载。
面对如潮般的批评,国民党宣称自北伐建政之后的二十年间,虽然是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但其对宪政的追求却须臾未忘。为此,国民党在1947年3月专门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宣布在"政府正在依照国民大会的决议,着手于实施宪政准备程序的推进", "制宪国大"公布宪法至"行宪国大"召开期间国民党要"从速扩大政府基础,准备实施宪法为中心。"由训政过渡为宪政。决定"政府改组完成之日,即为训政开始结束之时。"在此期间国民党"要立即准备自居于普通的政党,要和各党派处于平等的地位,尽同样的义务,享同样的权利"。
国民党的這种表态和第三方力量的观点甚为接近,因而使得"此次改组的奔走接洽的高潮也延续到两个月之久,人民对之宜如何热烈关切,欢欣鼓舞。"运用平衡与钳制的方法制约各党派,通过民主选举来决定它们在政府中的地位。在联合政府中,"各党共存,都能发展",联合政府应"容纳'异',而折衷于'同'"。总之,在他们看来,"联合政府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总匙。"
但在以武力为归依的近代中国政治运作中,执政的国民党与拥有武装的共产党不肯听从这些书生之见。最终1947年4月18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及民盟的反对争取到民、青两党参加改组政府。国民党所改组后的政府,在表面形式上也是联合政府。在改组后的政府中,国民党仍占据着要职与多数位置(见表一)。25个职位中,国民党占据20席(其中孙科身兼两职位),比例高达80%。青年党2席,无党籍人士2席,党派背景不详1席。而无党籍人士的两人均与国民党关系密切。
此次政府改组,使得民青两党被民盟开除,造成了看似强大的第三方力量遭到严重分化。许多第三方力量的领袖人物与活跃分子,自认在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踊跃参政,力图改变国共决定中国命运的格局。孰不知第三方力量本身并非纯一的组织,无论政治经验还是组织领导素质都很低,此中只有诸如储安平等少数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民盟的领导人物还大都是前一代的老辈,我们若将民盟的领导人物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政团是非常脆弱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像张表方(澜)、沈衡山(钧儒)等几位老先生,实在都是过去的人物了。……张君劢先生(现已脱离民盟)在政治生活方面,他是一宪政学者,一个最好的政论家,然而他指示一个论政的人物,而不是从政的人物……张东荪先生也不适宜从事世纪的政治生活,他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家,他在政治最能贡献的还是在思想及言论方面。……从各方面分析,民盟实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团体,而所以能勉强集合起来,完全是由于实际的政治环境逼成的……民盟诸君子,可以共患难,不一定能共富贵。"
对于政府改组,一些人认为尽管国民党"表现民主的作风,洗刷专政的诟病。"但是对改组后的政府也表示不满意,认为"以人民对于去年政治协商会议之热情,来比较对这个新政府的观感,则殊有相形见拙之感。"更有读者直接投书《观察》,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尽管"这次改组政府,……以为实施宪政准备;不失为一种应有的步骤。"但名义上组织联合政府实际上不免是扩大政府规模、容纳各党派的"和合汤"而已。在国民党尽占要职之下,所加入的那些党派究竟能否发生什么作用可想而知。民众是如此观感,那么改组后政府中人又如何认识?青年党说是看守政府,民社党"似乎未考虑此问题",倒是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一语见地:"这还是训政,是三党训政的政府"。看守政府也好,三党训政政府也罢,都不过是短暂的过渡,无论如何国民党"还政于民"必然会继续进行下去。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5BDJ007)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观察》;中间力量;政府改组
内容摘要:抗战胜利后,以《观察》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十分关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对政府改组进行了实时的跟踪与观察,从最初的抱有国民党能够自我革新的希望到对国民党顽固实行一党专政的失望,这个变化也显示了中间力量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转变与最终抉择。
关键词:《观察》;中间力量;政府改组
战后中国社会上要求国民党改革的声音不断,时人对于其所实行的政治统治也多有批评。在人们看来,"国民党一党专政,垂二十年,其政治措施,每偏于一隅,忽视全局,鲜顾及时代与人民之需要。以言机构,则骈枝繁杂,权责难分;已言政令,则朝令夕改,是非莫辨。因是积年以来,政治效率日趋低落。贪污之风遍及全国,外招列强之非议,内受人民之指责,若不锐意改革,则叛乱之来,必层出无穷。"因而"要求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虽为在野党派所坚持,实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与此同时,许多人认为"国民对于国民党之责难,不论口诛笔谏,抑或见诸行动,此非国民对国民党之绝望,实寓有竭诚尽智督促国民党改革之热望",希望国民党能够借此机会革新政治、稳定统治。"不愿再见换朝代式之争夺重现于今日。"此类言论在《观察》及《大公报》上屡有登载。
面对如潮般的批评,国民党宣称自北伐建政之后的二十年间,虽然是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但其对宪政的追求却须臾未忘。为此,国民党在1947年3月专门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宣布在"政府正在依照国民大会的决议,着手于实施宪政准备程序的推进", "制宪国大"公布宪法至"行宪国大"召开期间国民党要"从速扩大政府基础,准备实施宪法为中心。"由训政过渡为宪政。决定"政府改组完成之日,即为训政开始结束之时。"在此期间国民党"要立即准备自居于普通的政党,要和各党派处于平等的地位,尽同样的义务,享同样的权利"。
国民党的這种表态和第三方力量的观点甚为接近,因而使得"此次改组的奔走接洽的高潮也延续到两个月之久,人民对之宜如何热烈关切,欢欣鼓舞。"运用平衡与钳制的方法制约各党派,通过民主选举来决定它们在政府中的地位。在联合政府中,"各党共存,都能发展",联合政府应"容纳'异',而折衷于'同'"。总之,在他们看来,"联合政府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总匙。"
但在以武力为归依的近代中国政治运作中,执政的国民党与拥有武装的共产党不肯听从这些书生之见。最终1947年4月18日国民党不顾中共及民盟的反对争取到民、青两党参加改组政府。国民党所改组后的政府,在表面形式上也是联合政府。在改组后的政府中,国民党仍占据着要职与多数位置(见表一)。25个职位中,国民党占据20席(其中孙科身兼两职位),比例高达80%。青年党2席,无党籍人士2席,党派背景不详1席。而无党籍人士的两人均与国民党关系密切。
此次政府改组,使得民青两党被民盟开除,造成了看似强大的第三方力量遭到严重分化。许多第三方力量的领袖人物与活跃分子,自认在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踊跃参政,力图改变国共决定中国命运的格局。孰不知第三方力量本身并非纯一的组织,无论政治经验还是组织领导素质都很低,此中只有诸如储安平等少数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民盟的领导人物还大都是前一代的老辈,我们若将民盟的领导人物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政团是非常脆弱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像张表方(澜)、沈衡山(钧儒)等几位老先生,实在都是过去的人物了。……张君劢先生(现已脱离民盟)在政治生活方面,他是一宪政学者,一个最好的政论家,然而他指示一个论政的人物,而不是从政的人物……张东荪先生也不适宜从事世纪的政治生活,他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家,他在政治最能贡献的还是在思想及言论方面。……从各方面分析,民盟实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团体,而所以能勉强集合起来,完全是由于实际的政治环境逼成的……民盟诸君子,可以共患难,不一定能共富贵。"
对于政府改组,一些人认为尽管国民党"表现民主的作风,洗刷专政的诟病。"但是对改组后的政府也表示不满意,认为"以人民对于去年政治协商会议之热情,来比较对这个新政府的观感,则殊有相形见拙之感。"更有读者直接投书《观察》,讲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尽管"这次改组政府,……以为实施宪政准备;不失为一种应有的步骤。"但名义上组织联合政府实际上不免是扩大政府规模、容纳各党派的"和合汤"而已。在国民党尽占要职之下,所加入的那些党派究竟能否发生什么作用可想而知。民众是如此观感,那么改组后政府中人又如何认识?青年党说是看守政府,民社党"似乎未考虑此问题",倒是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一语见地:"这还是训政,是三党训政的政府"。看守政府也好,三党训政政府也罢,都不过是短暂的过渡,无论如何国民党"还政于民"必然会继续进行下去。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5BDJ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