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 :会计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公办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实施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阐释了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内涵,分析了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公办高职; 专项资金; 专业建设; 能力
  公办高职院校是指由各级财政供给办学经费的高职院校,其经费开支属公共财政范畴。它一般成立时间长、招生规模大、教学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公办高职院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它是各级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通过专项建设投资,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引领我国高职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对保障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内涵
  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指为提升公办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中央财政专项补助、地方财政配套拨付、行业企业投入或捐赠、学校自筹形成的专门开展专业建设的资金。它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称“建设项目”)推动下,于2011年底启动设立的。建设项目规划用两年时间,由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 000多个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是继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建设项目以后,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
  自2012年初至今,全国已有26个省市的680多所公办高职院校的1 300多个专业开启了建设步伐,它必将掀起高职专业改革新的高潮。从各高职院校上报教育部的专业“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表来看,全国有70%的专业投入的各类建设资金总额超过了400万元,其中,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全部资金的比重超过75%,全国建设项目预计投入的资金总量将超过45亿元。这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集中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深化专业改革、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财力保障。只有高效筹集并节约使用专项资金,才能确保专业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2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对专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时间短、建设任务要求高、自筹资金筹措难度大,所以,从教育部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建设资金来源与预算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缺少依据
  按照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归属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开支范畴,中央财政资金一般很难直接“惠及”高职院校。在这之前,虽然曾有过中央财政直接下拨专项资金支持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先例,但由于项目涉及的院校少,建设项目可比性强,绩效评价标准统一,资金管理难度小,所以,财政部没有为高职院校专门“量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而目前开展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则惠及了全国所有公办高职院校,涉及面极广。多数高职院校是首次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于既没有刚性资金管理制度约束,又缺乏成熟的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经验可供借鉴,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依据存在“盲区”,在预算管理措施上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专项资金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建设项目与资金保障脱节,预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在申请立项时,均投入大量精力用于专业遴选和规划特色建设项目,而对具体建设内容的资金需要保障程度,却缺少细化的可行性分析。由于建设项目与资金供应缺少对应的衔接,预算编制线条太粗,难以按照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筹措使用资金,特别是对由多方出资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更是难以做到资金供需综合平衡,资金预算方案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出资主体缺乏制衡机制,预算资金来源缺少必要保障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体现在建设资金预算方案构成中,许多高校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按照1:1的比例设计筹措对应的辅助资金。它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行业企业捐赠及学校自筹资金。这些出资方的“善举”是一种自愿的“公益”行为,目前尚未纳入刚性约束范畴,如果某一出资主体在建设期内资金投入出现“违约”行为,将导致建设项目在资金供给上出现“缺口”,它必然给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留下严重隐患。
  (四)建设基础良莠不齐,绩效评价难以开展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采用的是“学校申报,地方审核,中央认定”的方式。重点建设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符合“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各地申报的专业是百花齐放,有的专业经过长期建设已积淀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进一步建设,将更彰显办学特色,绩效显著;有的则是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型人才相协调,需要扶持的“弱质”专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专业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导致未来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效益将产生较大差异。专业建设基础的差异对建设项目开展期中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其他文献
针对数据交换系统中,表数据的迁移顺序问题,提出了一种表集合划分算法,有效解决了数据交换过程中表数据迁移顺序的问题。描述异构关系数据库之间数据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
【摘 要】 在国家部门预算改革的指引下,高校普遍通过预算管理改革实现了预算管理从不规范向规范化的转变。但是,其预算管理理念基本还停留在保持财务收支预算平衡上,仅仅把预算编制环节予以规范化,却没有站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去整合学校管理资源,促成管理的变革,从而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文章指出为提高成本控制水平,高校预算管理应进一步改革,重点解决好预算组织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预算信息化管理和制度化建
为了提高飞行器内部时分指令/响应式多路数据传输数据总线(MIL-S1D1553B)设备的可扩展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备成本,提出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板卡的组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从事会计工作已12年之久,回想这12年的点点滴滴,思绪万千,一幕幕场景如在眼前。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我从一名普通的会计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极大地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得到改善.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建设成为了今后我国的一个重要建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