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论的“切入点”,即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我们知道,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常态下学生自己的阅读是有区别的,它是建立在常态阅读基础之上的一个阅读提升过程,它不必也不能按部就班逐行逐节按顺序阅读。这尤其体现在小说阅读教学上,因为小说往往因篇幅长、人物多、情节跌宕起伏而令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怎么办?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深入课文“内核”。如《孔乙己》一文中,仔细品味,会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与“半”字有关。(“半懂不懂”“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打了大半夜”等)有教师就以“半”字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人物灵魂,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效果极佳。而上海的程红兵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另辟蹊径、以“查找文中人物对于勒的评价和称呼”为突破口,也取得了成功。
其实,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破解之法,同一篇文章往往也有多种突破方法。只要找准切入点,老课文也能新突破!
下面谈谈我是以怎样的“切入点”来教《我的叔叔于勒》的。
我曾多次讲授《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是名篇,所以每次备课,都十分认真,仔细研究《教参》,查阅各种资科,甚至从别人的教学实录中寻求启发。精心准备,当然会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总觉得名篇并未教出新意。
这次又要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于是憋着劲,想从备课中发现新意。果然于勒给菲利普的两封信,让我眼前一亮——该文中似乎蕴含着许多“两”。如能从分析文章中的“两”入手,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从中获取思想上的教育。经过仔细查找归纳,终于发现以下的“两”:
① 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两封信。
② 菲利普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两次出现。
③ 两位船长的话。
④ “我”两次说于勒是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⑤ 以巧遇于勒为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⑥ “我”与菲利普虽为一家,然对待于勒却有着两种迥然态度。
⑦ 游哲尔赛岛途中的两次自然景色描写。
我想如果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能够分析归纳出以上的“两”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那么文章内容、主题、主要人物性格等将会迎刃而解。
果然,当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后,首先带领学生欣赏分析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告诉学生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含有“两”字或含有“两”字意思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并能稍作分析。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不但找到我备课中所有的“两”字句,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令人满意的评析:
①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两封信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是导致菲利普一家后来每逢星期日便到海边栈桥盼望他的直接原因。而第二封信不仅加强了菲利普一家想依靠于勒改变命运的信念,而且为下文设伏,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后来菲利普夫妇尽管10来年没有收到于勒的来信却并不恢心,二姐因为这封信顺利出嫁。
②菲利普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第一次出现时,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于勒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回来没有?……悬念的设置,引人入胜。当菲利普这句永不变更的话第二次出现时,一切悬念迎刃而解。它不仅与第一次构成回环,仿佛又成为第一次圆满地解释。
③第一位船长的话在于勒的第一封来信之后,第二位船长是在菲利普寻问下冷冷地介绍了于勒目前破产后穷困潦倒的惨状。两位船长的话在文中都属侧面描写,起到证明于勒当前状况的作用。他们的话不仅直接引起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而且有力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④“我”两次这样称呼于勒叔叔,一次在开头盼于勒时,一次在给于勒小费时。作者这样写不仅突出若瑟夫的善良纯真,而且把“我”的心理、行动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寄托与理想。
⑤菲利普夫妇这种前后不同的态度,正是小说运用最为成功的对比手法。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不同的称呼(语言)、行为(动作)、心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虚荣、冷酷、势利、庸俗丑恶的嘴脸,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⑥两种迥然态度,既形成对比又体现了作者的某种理想与寄托。
⑦两处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心情,前者烘托人物愉快高兴的心情,后者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且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巧妙而不着痕迹。
不仅如此,他们还另外发现了以下几个“两”:
① 于勒的两封信间隔两年。
② 父亲看见两位先生请两位太太吃牡蛎。
③ 哈佛尔离哲尔赛岛只有两小时的航程。
再请看学生对这三处“两”的精彩点评:
生1:①句中从于勒的前后来信中能看出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来越富。而两封信间隔只有两年,说明他在美洲发迹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这也为后文菲利普夫妇尽管10年没有接到于勒来信,而希望却与日俱增做足了铺垫。
生2:②句中父亲正是因为看到两位先生请两位太太吃牡蛎,萌生了也想请家人吃牡蛎的想法。不管是男人的自尊心被激发还是附庸风雅,可“请吃牡蛎”成为了“巧遇于勒”的绝妙环节则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第③句,学生们竟然从不同角度,给了三种不同理解。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更让我激动不已。
生3:正因为哈佛尔离哲尔赛岛只有两小时的航程,所以去哲尔赛岛旅游才成为菲利普一家为庆祝二女儿顺利出嫁的首选之地。(因为花钱不多,却又能领略异国风情,关键是它既推动情节发展,又为巧遇于勒带来可能。)
生4:就在这两小时的航程中,菲利普夫妇却对几十年的手足反目,资本主义社会的亲情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生5:只有两小时的航程,而于勒宁愿待在船上做穷水手,也不愿回家。这让我们看到了于勒的自责、忏悔和他最后一点可怜的自尊。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敏捷,思想又是这样丰富!也许学生找的并不十分准确,也许文中还有好多句子没能找出,但是我从这堂课上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舒畅和成功!我知道,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成功的切入。
那么,如何寻找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呢?
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的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点。”特级教师钱梦龙也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可见,熟悉文本,抓住关键字词句极为重要。常见的切入点有以下几种:题目切入法、关键字词切入法、中心句(关键句)切入法、线索切入法、表达方式切入法、名家点评切入法等。现就其中几例略加阐述:
①题目切入法。如《智取生辰纲》中,从题目上就可以找到“切入口”:谁取生辰纲?怎么智取?这两个问题一解决,就把吴用等好汉的智用天时、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很好地探究出来了。
②关键字词切入法。如《孔乙己》中的“笑”字:可以说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死去,而这“笑”又并无恶意(张绍振语),那这“笑声”究竟揭示了当时怎样一种社会现实呢?弄清这个问题,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③中心句(关键句)切入法。再以《孔乙己》为例。文中有这样一个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如果抓住这个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展开分析: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容易了。这篇文章还可以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切入,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什么?引导学生读、思、议、悟,挖掘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内涵。
④线索切入法。如《最后一课》中,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组织全篇,揭示文章主题。抓住这一线索人物,对比其前后思想变化,也就能够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如果非得要问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哪儿?我认为应在教师的心中。我们只有把握课标,深入钻研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吸引学生,达成高效课堂,找准一篇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老课文,新突破,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小说阅读教学是这样,其他文体教学也应如此。
(单位:铜陵县顺安镇新桥中学)
其实,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破解之法,同一篇文章往往也有多种突破方法。只要找准切入点,老课文也能新突破!
下面谈谈我是以怎样的“切入点”来教《我的叔叔于勒》的。
我曾多次讲授《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是名篇,所以每次备课,都十分认真,仔细研究《教参》,查阅各种资科,甚至从别人的教学实录中寻求启发。精心准备,当然会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总觉得名篇并未教出新意。
这次又要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于是憋着劲,想从备课中发现新意。果然于勒给菲利普的两封信,让我眼前一亮——该文中似乎蕴含着许多“两”。如能从分析文章中的“两”入手,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从中获取思想上的教育。经过仔细查找归纳,终于发现以下的“两”:
① 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两封信。
② 菲利普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两次出现。
③ 两位船长的话。
④ “我”两次说于勒是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⑤ 以巧遇于勒为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⑥ “我”与菲利普虽为一家,然对待于勒却有着两种迥然态度。
⑦ 游哲尔赛岛途中的两次自然景色描写。
我想如果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能够分析归纳出以上的“两”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那么文章内容、主题、主要人物性格等将会迎刃而解。
果然,当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后,首先带领学生欣赏分析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告诉学生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含有“两”字或含有“两”字意思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并能稍作分析。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不但找到我备课中所有的“两”字句,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令人满意的评析:
①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两封信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是导致菲利普一家后来每逢星期日便到海边栈桥盼望他的直接原因。而第二封信不仅加强了菲利普一家想依靠于勒改变命运的信念,而且为下文设伏,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后来菲利普夫妇尽管10来年没有收到于勒的来信却并不恢心,二姐因为这封信顺利出嫁。
②菲利普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第一次出现时,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于勒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回来没有?……悬念的设置,引人入胜。当菲利普这句永不变更的话第二次出现时,一切悬念迎刃而解。它不仅与第一次构成回环,仿佛又成为第一次圆满地解释。
③第一位船长的话在于勒的第一封来信之后,第二位船长是在菲利普寻问下冷冷地介绍了于勒目前破产后穷困潦倒的惨状。两位船长的话在文中都属侧面描写,起到证明于勒当前状况的作用。他们的话不仅直接引起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而且有力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④“我”两次这样称呼于勒叔叔,一次在开头盼于勒时,一次在给于勒小费时。作者这样写不仅突出若瑟夫的善良纯真,而且把“我”的心理、行动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寄托与理想。
⑤菲利普夫妇这种前后不同的态度,正是小说运用最为成功的对比手法。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不同的称呼(语言)、行为(动作)、心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虚荣、冷酷、势利、庸俗丑恶的嘴脸,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⑥两种迥然态度,既形成对比又体现了作者的某种理想与寄托。
⑦两处自然景色的描写都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心情,前者烘托人物愉快高兴的心情,后者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且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巧妙而不着痕迹。
不仅如此,他们还另外发现了以下几个“两”:
① 于勒的两封信间隔两年。
② 父亲看见两位先生请两位太太吃牡蛎。
③ 哈佛尔离哲尔赛岛只有两小时的航程。
再请看学生对这三处“两”的精彩点评:
生1:①句中从于勒的前后来信中能看出他生意越做越大,生活也越来越富。而两封信间隔只有两年,说明他在美洲发迹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这也为后文菲利普夫妇尽管10年没有接到于勒来信,而希望却与日俱增做足了铺垫。
生2:②句中父亲正是因为看到两位先生请两位太太吃牡蛎,萌生了也想请家人吃牡蛎的想法。不管是男人的自尊心被激发还是附庸风雅,可“请吃牡蛎”成为了“巧遇于勒”的绝妙环节则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第③句,学生们竟然从不同角度,给了三种不同理解。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更让我激动不已。
生3:正因为哈佛尔离哲尔赛岛只有两小时的航程,所以去哲尔赛岛旅游才成为菲利普一家为庆祝二女儿顺利出嫁的首选之地。(因为花钱不多,却又能领略异国风情,关键是它既推动情节发展,又为巧遇于勒带来可能。)
生4:就在这两小时的航程中,菲利普夫妇却对几十年的手足反目,资本主义社会的亲情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生5:只有两小时的航程,而于勒宁愿待在船上做穷水手,也不愿回家。这让我们看到了于勒的自责、忏悔和他最后一点可怜的自尊。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敏捷,思想又是这样丰富!也许学生找的并不十分准确,也许文中还有好多句子没能找出,但是我从这堂课上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舒畅和成功!我知道,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成功的切入。
那么,如何寻找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呢?
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的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点。”特级教师钱梦龙也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可见,熟悉文本,抓住关键字词句极为重要。常见的切入点有以下几种:题目切入法、关键字词切入法、中心句(关键句)切入法、线索切入法、表达方式切入法、名家点评切入法等。现就其中几例略加阐述:
①题目切入法。如《智取生辰纲》中,从题目上就可以找到“切入口”:谁取生辰纲?怎么智取?这两个问题一解决,就把吴用等好汉的智用天时、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很好地探究出来了。
②关键字词切入法。如《孔乙己》中的“笑”字:可以说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死去,而这“笑”又并无恶意(张绍振语),那这“笑声”究竟揭示了当时怎样一种社会现实呢?弄清这个问题,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③中心句(关键句)切入法。再以《孔乙己》为例。文中有这样一个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如果抓住这个句子,让学生反复品读,指出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展开分析: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容易了。这篇文章还可以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切入,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什么?引导学生读、思、议、悟,挖掘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内涵。
④线索切入法。如《最后一课》中,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组织全篇,揭示文章主题。抓住这一线索人物,对比其前后思想变化,也就能够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如果非得要问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哪儿?我认为应在教师的心中。我们只有把握课标,深入钻研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吸引学生,达成高效课堂,找准一篇小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老课文,新突破,找准切入点是关键。小说阅读教学是这样,其他文体教学也应如此。
(单位:铜陵县顺安镇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