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在内蒙古鄂伦春旗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及物探测量成果,总结了该区物化探异常特征,进而肯定了物化探方法在钼银多金属找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YU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58-02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宜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板块系西结合部位,属华北地台,内蒙优地槽褶皱带。区域地层主要以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
受太平洋板块附冲影响,区内中性代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西向、北东向为主,断裂构造规模不等。
区域上岩浆活动主要以燕山期为主,主要为中酸性,以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为主,少量基性脉岩。
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在区域该地区的化探异常呈串珠状,多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分布,元素组合以Cu、Mo、Ag、As、Bi、La等为主,Au、Mo、Cu平面组合较好。从背景值比较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只有Mo,Ag,Pb,Zn有成矿、成晕的物质基础。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在花岗岩岩体之上,且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3 矿区地质特征
工作区内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地层,具体岩性为:
凝灰质砂岩:灰一灰白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砂屑,粒度0.5-1mm,含量5%-20%。凝灰质岩屑,粒度一般<0.5mm,局部颗粒较大,达1-2mm,含量5%- 10%,胶结物为凝灰质,含量80%-90%。
凝灰岩:灰白色,灰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岩及岩屑组成,粒径0.3 -2mm,胶状物为凝灰质。
镜下凝灰质碎屑物除石外均存在浅变质,局部具硅化,黄铁矿化少量,该组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矿地层。区内地表第四系覆盖较重。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在0.5 -2m。
本区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花岗岩,具体岩性为:似斑状花岗岩,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花岗岩之间呈相变关系。似斑状花岗岩:呈浅肉红色一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石英:半自形一他形,粒度2-4mm,含量25%-35%。钾长石:自形,板状,粒度3-6mm,含量30%_35%。斜长石:半自形.他形,粒度3-5mm,含量25%-3 0%。局部见少量黑云母,片状,含量l%-5%。其中斑晶为钾长石,粒径可达7-8mm。
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灰白一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他形粒状,粒度1-3毫米,含量25%-30%。钾长石:3-6mm,含量25%-3 0%±。斜长石:1-4mm,含量25%-3 5%。局部尚见有少量黑云母,具细脉状及星点状黄铁矿化。
花岗岩风化程度较高,地表多风化成砂。蚀变较轻。
脉岩:区内脉岩不发育,只见有少量闪长岩脉、闪长玢岩。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走向和北西走向的两组断裂。
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走向3350-3500,延长2-5km。此组断裂构造切割并错开了似斑状花岗岩和白垩系凝灰质砂岩,构造部位岩石多破碎。
北东向断裂:北东向斷裂走向700左右,规模较大,形成了北东走向宽1-2km的沟谷,切开并错断北西走向的断裂。
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1 电性特征
测区内出露的岩性为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凝灰质砂岩,燕山期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化探异常主要分布茌二长花岗岩内。视极化率测量结果在主要异常区内呈现高极化状态,视电阻率测量结果显示为低阻地表为二长花岗岩,地表二长花岗岩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值均较低,深激电测深结果显示:上部150多米以上为低阻是地表而长二长花岗岩与凝灰岩的反映,深部二长花岗岩段显示为高阻、高极化特征。依据物探资料推测在化探异常区范围内有一条与钼、银矿化有关的高阻高极化带,钻探工程验证结果表明,上部为二长花岗岩,底部为凝灰岩,矿体赋存在二长花岗岩体内及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之中,与电法测量结果吻合。结果表明在该区运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寻找钼银多金属矿方法可行。
4.2 磁性特征
工作区为第四系高覆盖区,磁法测量主要用于地层划分及寻找含矿断裂构造,测量结果显示测区内主要岩石的磁化率(K)都很低,凝灰质砂岩的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26×10-64πSI,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的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l40× 10-64πSI。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的磁化率要高于凝灰质砂岩的磁化率,根据磁法测量结果推测出区内北东向及近南北向含矿断裂各一条,圈定出花岗岩与凝灰岩界线,圈定的地质界线与含矿构造,经工程验证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结果说明在该区运用高精度磁测划分岩牲界线方法可行。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表明区内Mo、Ag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6,富集趋势更为明显(表2),而Pb、Zn变化不大。结合变异系数Cv、极差系数RJ,Mo、Ag、Cu是本区最有希望成矿的金属,As、Bi是主要指示元素。
土壤测量测量结果,发现了一条走向南北,宽800m,长度大于800m的多元素组合异常,具有明显的元素侧向分带:内带Mo、Bi,中带Cu、Au、Ag,外带Pb、Zn。其中内带异常宽度南大北小,Mo异常宽300-500m,含量一般(40-60)×l0-6,最高124×l0-6,平均衬度高达20,最大衬度53,Cu异常最高659×10-6,Ag最高4.5×10-6。
4.3 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的主体异常呈NNE向分布,其中Pb、Mo、Bi呈环状分布全区,在区内的东北部形成一个富集中心,在测区中间是一个贫化区;Ag、Zn两种元素分布在测区的东南和西北两个部位,呈北东向展布;Cu元素在东北形成一个富集中心,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东北部:As元素分布全区,且在北部形成一个富集中心。
在元素异常图上能看到Mo、Ag.Cu、Bi异常规则,而且平面套合好。异常强度相对较大,其空间展布特征为,异常中心是在花岗岩岩体之上,而且与NW向断裂构造有关。
在测区背景值和区域背景值对照表中可以看出,该区Mo、Ag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3(表1),有成矿的物质基础。
5 矿体特征
通过钻探工程验证,目前已发现钼犷体,隐伏于地下,矿体埋深大与l50m,矿体赋存在黄铁矿二长花岗岩里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岩中,矿体呈似层状,矿体厚度大于30m,具硅化及黄铁矿化,矿石类型为细脉浸染状。
6 矿床成因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特征及相互关系判断,矿床成因为斑岩型矿床。矿体赋存在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及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中,岩体为成矿母岩,也是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7 找矿方法与找矿标志
工作区内矿体为隐伏矿体,埋深在150m以下,首先应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面积性土壤测量圈定化探异常区,对重点异常区通过面积性高磁测量及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测量寻找高阻高极化率区,通过钻探工程进行验证,而本区内的石英脉应为后期岩浆分异产物不在找矿范围内。
找矿标志:化探异常区、岩体附近、高阻高极化地质体。
中图分类号:YU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58-02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宜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板块系西结合部位,属华北地台,内蒙优地槽褶皱带。区域地层主要以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
受太平洋板块附冲影响,区内中性代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西向、北东向为主,断裂构造规模不等。
区域上岩浆活动主要以燕山期为主,主要为中酸性,以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为主,少量基性脉岩。
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在区域该地区的化探异常呈串珠状,多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分布,元素组合以Cu、Mo、Ag、As、Bi、La等为主,Au、Mo、Cu平面组合较好。从背景值比较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只有Mo,Ag,Pb,Zn有成矿、成晕的物质基础。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在花岗岩岩体之上,且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3 矿区地质特征
工作区内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地层,具体岩性为:
凝灰质砂岩:灰一灰白色,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砂屑,粒度0.5-1mm,含量5%-20%。凝灰质岩屑,粒度一般<0.5mm,局部颗粒较大,达1-2mm,含量5%- 10%,胶结物为凝灰质,含量80%-90%。
凝灰岩:灰白色,灰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岩及岩屑组成,粒径0.3 -2mm,胶状物为凝灰质。
镜下凝灰质碎屑物除石外均存在浅变质,局部具硅化,黄铁矿化少量,该组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矿地层。区内地表第四系覆盖较重。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在0.5 -2m。
本区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花岗岩,具体岩性为:似斑状花岗岩,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花岗岩之间呈相变关系。似斑状花岗岩:呈浅肉红色一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石英:半自形一他形,粒度2-4mm,含量25%-35%。钾长石:自形,板状,粒度3-6mm,含量30%_35%。斜长石:半自形.他形,粒度3-5mm,含量25%-3 0%。局部见少量黑云母,片状,含量l%-5%。其中斑晶为钾长石,粒径可达7-8mm。
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灰白一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他形粒状,粒度1-3毫米,含量25%-30%。钾长石:3-6mm,含量25%-3 0%±。斜长石:1-4mm,含量25%-3 5%。局部尚见有少量黑云母,具细脉状及星点状黄铁矿化。
花岗岩风化程度较高,地表多风化成砂。蚀变较轻。
脉岩:区内脉岩不发育,只见有少量闪长岩脉、闪长玢岩。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走向和北西走向的两组断裂。
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走向3350-3500,延长2-5km。此组断裂构造切割并错开了似斑状花岗岩和白垩系凝灰质砂岩,构造部位岩石多破碎。
北东向断裂:北东向斷裂走向700左右,规模较大,形成了北东走向宽1-2km的沟谷,切开并错断北西走向的断裂。
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4.1 电性特征
测区内出露的岩性为白垩系下统光华组凝灰质砂岩,燕山期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化探异常主要分布茌二长花岗岩内。视极化率测量结果在主要异常区内呈现高极化状态,视电阻率测量结果显示为低阻地表为二长花岗岩,地表二长花岗岩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值均较低,深激电测深结果显示:上部150多米以上为低阻是地表而长二长花岗岩与凝灰岩的反映,深部二长花岗岩段显示为高阻、高极化特征。依据物探资料推测在化探异常区范围内有一条与钼、银矿化有关的高阻高极化带,钻探工程验证结果表明,上部为二长花岗岩,底部为凝灰岩,矿体赋存在二长花岗岩体内及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之中,与电法测量结果吻合。结果表明在该区运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寻找钼银多金属矿方法可行。
4.2 磁性特征
工作区为第四系高覆盖区,磁法测量主要用于地层划分及寻找含矿断裂构造,测量结果显示测区内主要岩石的磁化率(K)都很低,凝灰质砂岩的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26×10-64πSI,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的磁化率几何平均值为l40× 10-64πSI。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的磁化率要高于凝灰质砂岩的磁化率,根据磁法测量结果推测出区内北东向及近南北向含矿断裂各一条,圈定出花岗岩与凝灰岩界线,圈定的地质界线与含矿构造,经工程验证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结果说明在该区运用高精度磁测划分岩牲界线方法可行。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表明区内Mo、Ag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6,富集趋势更为明显(表2),而Pb、Zn变化不大。结合变异系数Cv、极差系数RJ,Mo、Ag、Cu是本区最有希望成矿的金属,As、Bi是主要指示元素。
土壤测量测量结果,发现了一条走向南北,宽800m,长度大于800m的多元素组合异常,具有明显的元素侧向分带:内带Mo、Bi,中带Cu、Au、Ag,外带Pb、Zn。其中内带异常宽度南大北小,Mo异常宽300-500m,含量一般(40-60)×l0-6,最高124×l0-6,平均衬度高达20,最大衬度53,Cu异常最高659×10-6,Ag最高4.5×10-6。
4.3 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的主体异常呈NNE向分布,其中Pb、Mo、Bi呈环状分布全区,在区内的东北部形成一个富集中心,在测区中间是一个贫化区;Ag、Zn两种元素分布在测区的东南和西北两个部位,呈北东向展布;Cu元素在东北形成一个富集中心,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东北部:As元素分布全区,且在北部形成一个富集中心。
在元素异常图上能看到Mo、Ag.Cu、Bi异常规则,而且平面套合好。异常强度相对较大,其空间展布特征为,异常中心是在花岗岩岩体之上,而且与NW向断裂构造有关。
在测区背景值和区域背景值对照表中可以看出,该区Mo、Ag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1.3(表1),有成矿的物质基础。
5 矿体特征
通过钻探工程验证,目前已发现钼犷体,隐伏于地下,矿体埋深大与l50m,矿体赋存在黄铁矿二长花岗岩里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岩中,矿体呈似层状,矿体厚度大于30m,具硅化及黄铁矿化,矿石类型为细脉浸染状。
6 矿床成因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特征及相互关系判断,矿床成因为斑岩型矿床。矿体赋存在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及接触带附近的凝灰岩中,岩体为成矿母岩,也是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7 找矿方法与找矿标志
工作区内矿体为隐伏矿体,埋深在150m以下,首先应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面积性土壤测量圈定化探异常区,对重点异常区通过面积性高磁测量及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测量寻找高阻高极化率区,通过钻探工程进行验证,而本区内的石英脉应为后期岩浆分异产物不在找矿范围内。
找矿标志:化探异常区、岩体附近、高阻高极化地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