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人部落:中国“阿凡达人”的神秘生活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中,当地土著居民住在美丽的大森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生活,外出时乘着一种奇怪的大乌鸟,令各国观众惊羡不已。其实在我国云南东南部的原始森林里,就有这样一个十分相似的“莽人部落”。他们世代靠采摘野果和狩猎为生,有着浓厚的“有衣共穿,有食同享”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平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由于很少有人能深入大山腹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一个未被认知的民族。直到2009年,这个只有681人的小部落才被划入布朗族。他们的“绿色生活”,令人大开眼界!
  在云南金平县东南部有7座大山,除坪河山以外,其余6座山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全部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覆盖。这些山的东北面是我国的领土,西南面紧靠越南,部分山头是中越两国的分水岭和著名的中越界山,堪称21世纪中国最后原始部落的“莽人”,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外人看来,这些土著居民显得很神秘,其实就是当地人对他们也了解甚少,因为山高林密,想同他们接触并非易事。
  
  家住原始森林
  
  从昆明出发,先沿着高速公路经玉溪、通海到蒙自,车程大约4小时。然后从蒙自到蛮耗,这里离金平县城还有168公里。由于蛮耗至金平的现有公路为1950年前后分段修建而成,因此仍然弯急、坡陡、通过能力低。走在这里驾车得非常小心谨慎,没想到这段短短的路程竟用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
  到了金平县城,找好向导本想可以松口气了,谁知要到“莽人”居住的原始森林,还有很远的路。因这里山高坡陡,路面非常狭窄,尽管记者一行乘坐的是马力强大的越野车,但一路行进还是相当艰难。山里人烟稀少,如果没有向导很容易迷路。也许由于人迹罕至的原因,这里简直就是野生动物怡然自乐的天堂。向导说,森林中还有外界很少能看到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狗熊,麇鹿和豹子等,而且数量很多,一个人进林子是很危险的。
  向导一边在前面领路,一边不断大声提醒我们不要用手去抓那些不知名的野草,也不要去攀折杂树,小心毒汁沾到手上。有一种名叫“一支蒿”的毒草,一路上长得很高很密,这是过去猎人们制造箭毒的主要原料。正说着话,眼前忽然出现一片杜鹃林,有的一大片开的全是红花,有的却开着黄花和蓝花,显得美丽异常。有趣的是,不远处还有野芒果和野芭蕉林,果子成熟时伸手可摘!
  走进一个叫雷公打牛村的地方,57岁的村长罗开文,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了他过去住过的老屋(现在他和乡亲们早已搬入政府为莽人建的新居)。在青烟升腾的柴火堆旁,大大小小竟然围坐了13个人。他家的房子十分矮小,除前后一大一小共设有两道门且无窗子外,屋檐下垂度很大,屋子采光不佳,以至于中午时分都进不了什么光。忽然,看到墙上一把莽人打猎用的弩,静静地挂在墙上,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们十分好奇。
  “好久没有动过了。”罗开文操着不甚流利的汉话说,他曾经就靠这把弩打猎维持生计。在莽人的生活中,孩子从小就练习射弩,长大后人手一把。他们外出打猎背有两个箭筒,左边简里的是剧毒箭,右边筒里的无毒。过去他们连野牛和羚羊等什么都打,自从前些年政府禁止狩猎,莽人才告别了这种“挎箭执弩,打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桃花源中的奇异风俗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仿佛体验了一把电影《阿凡达》居民的生活,大大开了眼界。这里到处是遮天蔽日的苍莽林海,沟深谷险,山高坡陡,山形奇特。令人惊讶的是,莽人普遍身材不高,多在1.60米以下,因经常在野外穿行皮肤黝黑,双腿粗壮有力。莽人四季脚不穿鞋,爬山是他们的一绝,据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同其相比。平时赤脚奔走如飞,一百多斤重的负重,可以在深山老林中驰骋,一天能翻越七八十里山路。
  过去男人们主外以打猎为主,有时进深山狩猎一去就是几天。而女人主内,在家采集老林中的野果、野菜和从事一些简单的农务。他们的群体精神极强,不管谁获取了猎物、野果等,都要和大家共享,自己留上一点点就足够了,余下的都分给同寨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是,半夜动身拿着自己编的竹器,翻山越岭到很远处的集镇上换一点盐巴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他们有着许多怪异和独特的风俗,生活极其原始,挎箭执弩,崇拜黄鹿,忌讳绿色。“莽人”虽生活在一片绿色世界之中,但却对绿色有着深深的忌讳,在他们家中见不到一点与绿色有关的东西,即使获取到绿色的野果、野菜都一律不能带进家门,不能在家吃,如果偶然必须带回家的,也要用其他颜色的树皮包好才能带进家里,吃的时候必须拿到外面去吃。为什么这样,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只知道这是祖上就这么传下来的,他们不好违背。
  “莽人”有一种天然的奇特本领,他们熟知山中各种草木的性能和功效,哪些有毒,哪些能治病。若是寨子里有人病了,他们自己就会到茫茫林海之中采集对症的草药回来,捣碎了内服和外用,疾病很快就好了。这里的人个个都是会治病的高明医生。据说莽人的抵抗力出奇的好,很少得病,寿命一般都在七八十岁,就连百岁老人都能翻山越岭,这可能同他们长年食用野生植物有关。
  “莽人”虽然定居定耕在这里已有许久,但他们一直深居偏远的深山老林之中与世隔绝,交通和文化都十分闭塞和落后,所以其生育礼俗中至今都保持着独特的形式。认为受孕是一种神秘力量进入妇女腹内的结果,万物都有灵魂,因此孕期的生病、分娩时的难产、畸形儿的降临、婴儿的死亡等,都归之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作用。他们还认为生孩子是天神赐的,如果妇女不育就去祭神。
  “莽人”生孩子没有医院,也没有专门的接生婆,妻子生育都由丈夫担任接生任务。初孕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分娩,有时在半路上分娩。另外“莽人”必须将刚生下的孩子抱到山谷里用冰冷的山泉水洗净身上的污垢,如能扛住冰冷的泉水就幸存下来,如扛不住就死亡,所以婴儿死亡率极高,这也是造成“莽人”人口少的主因之一。妇女分娩后第三天,由家长杀鸡祭祖祈求祖灵保佑婴儿。
  “莽人”婴儿出生后,第一位前来祝贺的客人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客人必须接受请求为婴儿取名,这人以后就是“干妈”或“干爹”。
  有关专家说,“莽人”是我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他们没有族称,没有文字。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莽人”散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和文山州境内,到明末清初流散在越南老街省和莱州省境内。到清朝末期有部分“莽人”又从越南迁入我国的金平县雷公打牛、坪河中、坪河下寨、南科新寨等地定居。19世纪30年代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受战争摧残、民族压迫,一些“莽人”从中越边境翻山越岭或沿金水河到中国云南省金平县一侧的茫茫林海中。他们过着住岩洞、吃 野果、以树皮当衣、狩猎耕田的原始生活,虽然以后经政府的一再帮助生活有了改善,但因山高路险与外部隔绝,加上他们长期养成的独特的部落习性,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独特的“野人”生活方式。
  现在他们只有4个村寨共681人,实行的是姑表婚,被一些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斯巴达人”。由于过去有关学者对其研究甚少,多年来莽人一直是一个未被认知的民族。直到2009年4月才被划入布朗族。
  这里蓝天白云,空气十分清新,处处风景如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光仿佛倒流几百年。再加上民风极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堪称远离尘世的“桃花源”。更有趣的是,莽人十分热爱鸟类并能与之和谐相处,有一个名叫巴萨的男子,能听懂很多鸟叫的意思,还能用口哨将其唤出并同它们进行“语言”交流,真让人拍案叫绝!可见世代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莽人,早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不愿受外界打扰
  
  “让莽人下山不容易,要让他们改变狩猎的生活方式更难。”一位边防部队的领导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曾在山下给莽人搭建了房子,想让他们在山下务农或打工,因为在官兵们看来莽人的生活实在太艰苦和原始了,可他们根本不愿离开大森林。有件记忆很深刻的事:2006年4月,部队给龙凤村的莽人送去了几十头小猪和大批小鸡,鼓励其发展养殖业。谁知两个月后再次回访时惊讶地发现,小猪和小鸡全都不见了踪影。一问才知道,不会养殖的莽人把小猪、小鸡全都烘烤着吃了,让人哭笑不得!
  2008年1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批示,要求帮助莽人尽快摆脱贫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云南省金平县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于当年5月实施莽人综合扶贫项目建设。2009年春天,在哀牢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漂亮的二层联排别墅拔地而起。这里的植被很好,远远看去,掩映在绿色森林中的那一排排白墙灰顶的小楼房,还真像度假山庄。通水通电,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了解了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尤其看到城市摩登时尚的高楼大厦时,人们无不瞪大眼睛,发出一片惊呼声。几位妇女尝试着到县城去玩,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人和车,她们感到有些惶恐。可能在森林里安静惯了,尤其对城里的噪音她们觉得很不适应,夜里躺在旅馆的床上,翻来覆去硬是无法入睡。
  村长罗开文是政府帮扶的重点对象,主要想让他起个示范作用。去年,他在曾经生活过的密林中种植了3亩多草果,没想到收入一下超过万元。现在走进罗开文的新家,只见客厅中央摆着一台崭新的大彩电,厨房灶台上的沼气灶特别显眼,拉开橱柜,里面放着一大瓶“金龙鱼”菜油和一些自制的腊肉。房后的圈里饲养着两头大肥猪,还有两头牛。在罗开文所在的村边,用篱笆围着的几片小菜园里,村民种植的青菜、辣椒,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不远处,层层盘山而上的梯田中,也种满了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村民们欣喜地说,这些都是政府派技术人员教他们种的。经过培训,现在村里许多人都会种田、种菜了,吃饭问题解决了,根本不用再狩猎。
  搬到新的居民点后,习惯于采集野菜野果的莽人,有时也会偷偷溜回深山,听鸟的婉转鸣叫,闻野花的幽香,或者在过去住过的老寨子的茅屋里睡一晚,慢慢回忆往事。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心情很美!
  莽人的歌舞很有特色,加上当地风景秀丽,有人建议在这里搞个旅游区,不料却遭到了莽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因为修路以及修建宾馆酒店等大面积砍伐森林,如果仅仅为了赚钱就打破这片世外桃源美丽的静怡,太不值得!他们还从电视上看到,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森林腹地的皮南人,过去和他们一样靠采摘野果及捕鱼为生,日子过得很快乐,可是后来由于跨国集团的木材供应商滥砍滥伐,让他们逐渐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在莽人眼里,森林才是他们永远的家!
  小时候读过意大利人写的小说《树上的男爵》,主人公西莫从少年时代起就居住在树上,早晨熟透的樱桃偶尔会砸中他的前额,仰起脸,他看到这棵树以及周围的树上果子挂满枝头。住在树上,享受阳光清风还有鸟语花香,真是件连做梦都想的事。没想到莽人帮我实现了这个美丽的梦想,几个人在一棵大树上用木板搭了个小屋,从远处看像个大“鸟巢”。晚上睡在上面,听着昆虫的呜叫数星星,不由想起童年在乡下的许多趣事。第二天早上,我们爬下了树,眼前奇迹般地出现了以往在电影镜头里才看得到的景致:一轮红日从松树林后面冉冉升起,苍灰色的树木,薄铅色的云层渐渐染上暖调红晕。脚下踩着软绵绵的草地,山风吹乱了头发,也吹走了朦胧睡意。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亲切感,宛如一首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流淌在心底。
  这时我们终于明白,莽人才是森林真正的主人。
其他文献
2月15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率辽宁省经贸文化参访团访台,开展以“关东风情宝岛行”为主题的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作为此次宝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省文化厅组织选调了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和项目代表,以及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两支表演队伍,组成近百人的展示演出队伍承担了辽宁赠台硅化木揭幕仪式和辽宁民间文化展示表演活动。  琳琅满目的实物展品、令人惊叹的传统技艺、火爆热烈的
期刊
最近我从闯君先生编著的《中国考古探索》一书(时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读到《桃花源在哪里?》一文:“《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作)所描述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文中同时也介绍了古海州(现在连云港市内)的宿城内某山凹处,与《桃花源记》文章的对照,很像陶渊明描写的原型,而
期刊
著名中医师,汪氏特色疗法创始人,北京万家福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科技健产委中医保健按摩行  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健康与我同行”特聘专家组成员。2008~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  开发协会评定为中国26位民间名中医之一。    关于春季饮食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  
期刊
2O08年5月,震惊中外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的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羌族文化的核心之一——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重大创伤,许多原本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生态文化栖息地被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地严重损毁,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大量实物器具损毁,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幸遇难,这一切如雪上加霜,使羌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让人们欣喜与欣
期刊
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的羌族的节目丰富多彩,因羌人与众不同的信仰习俗与人情风貌而独具特色。2006年5月,瓦尔俄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为“歌仙节”或“领歌节”,其主体部分在农历五月初举办,节日以歌颂和祭祀羌族的歌舞女神——莎朗为主旨,是一项由原始的母系文化特质演变而来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      羌族版本的“天仙配”    西湖寨位
期刊
四川羌族因大多聚集生活在高山地区,村寨终日云雾缭绕,因此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从男子的云云鞋到妇女的围腰,美丽的羌绣品如同镶嵌在云朵上的花蕾,始终与羌人传统的民族服饰紧密联系在一起。午后灿烂的阳光下,碉房外,随处可见的刺绣妇女,成为羌寨最为温馨与美丽的画面。  2008年9月20日,我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震中考察团”进入半山腰的萝卜寨旧址。这片曾号称“云朵上的街市”的黄泥碉群,早已一片废墟,
期刊
五百年的“去羌化”    过去的五百年,是北川的“去羌化”过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早在清乾隆年间,时任石泉知县的姜炳璋不仅认为羌语“咿嘤杂嘈难为听”,而且规劝石泉本地人放弃火葬、杀牛疗疾等传统风俗。他本人“愿将风雨洗蛮风”。一番说理后,结果却是石泉县父老们“赭汗津津额头流”。这位汉族县令,立志以箕子教化朝鲜的劲头,对当地土著进行文化改造。实际上,在明代何卿式的军事强制之外,姜炳璋式的教化,对羌地文化
期刊
农历二月十九,山西岚县旧城(岚城)北街有一传统的古庙会叫供会。它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供,其摆供场面之宏大,活动形式之独特,面花技艺之精美,都堪称一绝。    古老的起源    岚城即岚县旧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北部,从北魏末置岚州起到1950年,近2000年间一直为州、县治所,至今留有隋、宋城垣遗迹。  北街供会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只知供会是为祭祀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神医——白衣仙姑而举行的活动
期刊
“宁可跑丢了鞋(方言,读HAI),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这是三晋大地及周边京冀等地广为流传的对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的赞誉和肯定。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产生于山西中部,又称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程玉英,山西平遥县人,1920年11月生,专攻晋剧青衣,是山西戏曲界的泰斗级人物。程玉英祖父程遵濂,晋商巨贾,因兴学助
期刊
中国戏曲脸谱,这些表象上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脸谱最初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往往都采用这种夸张的化妆手段得到形象的再现。京剧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随着京剧在世界的传播,绘制京剧脸谱的流派异彩纷呈,其中“翁(偶虹)派”京剧脸谱在北京业界独树一帜。2009年,翁派京剧脸谱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区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