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线教学经验的再积累
疫情暴发前,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嵩天就有着数年的在线教学经验。“过去我开展的在线教学主要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疫情期间开展的是校内小班学生在线教学,二者在需求、目标和方法上都不一样。”嵩天解释说,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在线教学具有自主性强、无约束、规模大等特点,而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为了满足校园教育要求产生的,具有强制性、有约束、小规模等特点。“正因为这些差异,过去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在疫情期间并不完全适用。这次教学实践也让我认识到,在线教学的效果要依靠一定强制和约束才能保证。”
嵩天介绍,为了确保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疫情初期,学校教务部、教发中心等多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发动校内二十多位教师,分别针对在线教学各方面经验撰写在线教学实践手册,分发给所有老师作参考,嵩天也是其中一员。
来自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教授王杨,在疫情前,同样有着多年的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她指出,过去更多是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的则是完全的线上教学。她介绍,疫情初期,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好准备,对于在线教学能否正常开展,是否能够达到与线下课程“实质等效”,是没有信心的,不少老师想申请课程延期。“我们学院的老师,包括我,就和教务处老师一起遴选教学平台,培训老師如何使用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培训。”
王杨回忆,学校第一天大规模上课时,在线教学平台并发量太高,总是掉线,其他各种问题也都暴露出来了。“开始老师都在解决学生的硬件问题,步入正轨后,才慢慢回归到教学中来。”
为了解校内师生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和认知,疫情暴发前,王杨便配合学校教务处做了非常详细的问卷调查,疫情暴发后,他们将问卷调查延续了下来。调查共进行了三次,收到来自校内8671名学生和371名老师的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77.23%的老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所需备课和资料充足,设备及网络能够满足在线教学要求;7.85%的老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所需备课和资料不足,设备及网络不能满足在线教学需求。有近80%的老师认为,在线教学备课困难,需要比以往多出一至两倍的时间。另外,疫情前,主持或建设过MOOC的老师占17.79%,开展过MOOC教学的占8.89%,使用过在线教学平台的占45.01%,一点相关经历都没有的占28.3%。“疫情缓解后,我跟其他高校老师交流过,都是大致相同的情况。”王杨说。
左右开弓,迎接入骨式考验
“如果只是把课程进行下去,对于我来说没有问题,但想要做到和线下教学‘实质等效’,需要尝试新的做法。”有的老师注重签到形式,王杨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且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占比较高,例如上直播课时,她会随机提问,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提交,课前课后布置小组讨论,等等。
嵩天认为,线上和线下只是方式不同,要达到教学目标、保证学习效果,教学设计很重
要。“整个教学包括教、学、练、考、评、督等环节,要保证一门课程达到教学目标,这些环节都要下工夫。”疫情期间,他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网络信息安全》两门课程。《网络信息安全》通过腾讯会议开展直播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则是一门实验课。
直播课上,他要求所有学生以“姓名+学号”方式备注登录账号,由助教根据登录情况做考勤。教学过程中,他会经常抛出一些问题跟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同时增加了大量过程化练习。实验课的在线教学探索更具挑战,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他探索了一种新型在线实验课程形式:把课程完全拆解,8周时间,每周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际开发任务,以任务启动方式组织教学。再通过过程化任务及期末大作业,形成考核体系。作为学院教学督导组一员,他会督导其他老师的在线教学,找出可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给他们提供教学建议。
“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成功的。我最初打算若平时作业反映的过程化考核效果不佳,就在期末考试中降低难度。但实际执行时却没有用上预备方案。”谈及此,嵩天略显兴奋。考核完成之后他还对学生进行了摸底分析,发现期末得分与学生往年成绩排名相似度很高。“这说明,如果教学设计有效,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效果是相似的。”
“这次疫情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有效性是贯穿在线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当前在线教学在有效性方面有很大发展潜力。”嵩天认为,建设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有效性设计是重要环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则要通过考核体现,但考核公平性是在线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考核公平性设计将成为在线教学“实质等效”的重点问题。
为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王杨采取的是双屏考核方式,即要求学生考试时使用两部设备,一部用来答题,一部用来监考。她指
出,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有不少问题困扰着老师。一是作业问题,大部分平台不能进行主观题判定;二是课程资源丰富的平台,缺乏实践教学环境;三是学生学习数据统计较为繁琐。“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来源太多了,老师要花很多时间统计数据。”四是在线教学互动做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老师们普遍反映的问题。
“我也走过弯路,疫情初期,我一条条在群里回答学生提问。后来,把学生分为6-7人一组,让他们有问题先独立解决,解决不了的汇总后由我来回答,这就避免了重复性问题。”
练就教学“多面手”,拥抱新常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必然趋势,很有潜力,但远没有成熟,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老师对混合式教学认识还不清晰。”嵩天指出,疫情伊始,从学校到老师,越来越关心如何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他认为,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混合式教学尝试。对于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他提出了几点看法。
第一,要重视在线教学的价值。混合式教学要把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围绕效果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强化。“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是改变教育生产力、释放学习潜力的主要手段,但远未成熟,各个学校应该在研究上给予一定支持,让更多老师以教学研究的心态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第二,要在成果交流上下功夫。通过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学会议等平台交流经验与方法,展示丰富的混合式教学手段,促进混合式教学常态化,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混合式教学。
第三,在教学管理上要给予一定支持。“疫情之前,很多老师没有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原因是在教务和教学管理上,对老师工作量的认定缺乏线上部分的考虑,很多老师比较在意这点。”
根据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嵩天针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几点建议。一要强调过程化考核,通过过程化考核加强学习过程监管;二要实施差异化考核,让不同学生面对难度相当的不同考核内容,加强考核公平性;三要考核适度,重在效果。“疫情期间,我的一个重要教学教训是考核过度,标志是对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已经达到0.5分级别。考核粒度过细,带来大量评阅压力,会降低老师在其他方面的关注度。”
对于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王杨建议,老师一要建设好或遴选好教学资源,保证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她提醒,教学设计一定要涵盖线上线下,教学方法一定要保证线上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期间,《计算机教育》杂志开设“疫情下的在线教学”专栏,嵩天和王杨作为专栏联络人,邀请全国高校老师投稿,分享在线教学经验。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开设3期,每期5篇稿件,结果收到几百篇投稿。“大大出乎预料,投稿老师很多都是科研牛人。明显感觉到疫情期间,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多了,大家对在线教学更有信心。”王杨深有感触。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很多老师把疫情期间的一些习惯沿用了下来。王杨介绍,开学前一两周,他们学校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尝试将在线教学延伸。例如有些老师给学生建了学习群,把学习计划前置到线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这样特别好。很多老师这学期可能都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开展在线教学前,我一直担心学生的出勤情况,结果发现,学习人数超过了班级实际人数,其他班的学生也到我们班来听课了。”回忆疫情期间的经历,王杨收获了不少感动。“我们学院有一位老师年纪比较大,对平台操作不熟练,每次他都会准备两台设备,一台讲课,一台对着自己的手给同学们写板书;有些学生凌晨两三点都在做题,还有做很多遍的。有一名學生每道题会换七八种方法做,做完后还会总结规律,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疫情期间的教学经历,让嵩天同样深有感触:“直播上课我会全程开摄像头,但并不要求学生开。有天上课,一名学生无意间打开了摄像头,我看到一个小女生躺在自家床上,津津有味地听我上课。学生已经把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疫情暴发前,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嵩天就有着数年的在线教学经验。“过去我开展的在线教学主要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疫情期间开展的是校内小班学生在线教学,二者在需求、目标和方法上都不一样。”嵩天解释说,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在线教学具有自主性强、无约束、规模大等特点,而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为了满足校园教育要求产生的,具有强制性、有约束、小规模等特点。“正因为这些差异,过去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在疫情期间并不完全适用。这次教学实践也让我认识到,在线教学的效果要依靠一定强制和约束才能保证。”
嵩天介绍,为了确保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疫情初期,学校教务部、教发中心等多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发动校内二十多位教师,分别针对在线教学各方面经验撰写在线教学实践手册,分发给所有老师作参考,嵩天也是其中一员。
来自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教授王杨,在疫情前,同样有着多年的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她指出,过去更多是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的则是完全的线上教学。她介绍,疫情初期,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好准备,对于在线教学能否正常开展,是否能够达到与线下课程“实质等效”,是没有信心的,不少老师想申请课程延期。“我们学院的老师,包括我,就和教务处老师一起遴选教学平台,培训老師如何使用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培训。”
王杨回忆,学校第一天大规模上课时,在线教学平台并发量太高,总是掉线,其他各种问题也都暴露出来了。“开始老师都在解决学生的硬件问题,步入正轨后,才慢慢回归到教学中来。”
为了解校内师生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和认知,疫情暴发前,王杨便配合学校教务处做了非常详细的问卷调查,疫情暴发后,他们将问卷调查延续了下来。调查共进行了三次,收到来自校内8671名学生和371名老师的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77.23%的老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所需备课和资料充足,设备及网络能够满足在线教学要求;7.85%的老师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所需备课和资料不足,设备及网络不能满足在线教学需求。有近80%的老师认为,在线教学备课困难,需要比以往多出一至两倍的时间。另外,疫情前,主持或建设过MOOC的老师占17.79%,开展过MOOC教学的占8.89%,使用过在线教学平台的占45.01%,一点相关经历都没有的占28.3%。“疫情缓解后,我跟其他高校老师交流过,都是大致相同的情况。”王杨说。
左右开弓,迎接入骨式考验
“如果只是把课程进行下去,对于我来说没有问题,但想要做到和线下教学‘实质等效’,需要尝试新的做法。”有的老师注重签到形式,王杨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且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占比较高,例如上直播课时,她会随机提问,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提交,课前课后布置小组讨论,等等。
嵩天认为,线上和线下只是方式不同,要达到教学目标、保证学习效果,教学设计很重
要。“整个教学包括教、学、练、考、评、督等环节,要保证一门课程达到教学目标,这些环节都要下工夫。”疫情期间,他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网络信息安全》两门课程。《网络信息安全》通过腾讯会议开展直播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则是一门实验课。
直播课上,他要求所有学生以“姓名+学号”方式备注登录账号,由助教根据登录情况做考勤。教学过程中,他会经常抛出一些问题跟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同时增加了大量过程化练习。实验课的在线教学探索更具挑战,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他探索了一种新型在线实验课程形式:把课程完全拆解,8周时间,每周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际开发任务,以任务启动方式组织教学。再通过过程化任务及期末大作业,形成考核体系。作为学院教学督导组一员,他会督导其他老师的在线教学,找出可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给他们提供教学建议。
“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成功的。我最初打算若平时作业反映的过程化考核效果不佳,就在期末考试中降低难度。但实际执行时却没有用上预备方案。”谈及此,嵩天略显兴奋。考核完成之后他还对学生进行了摸底分析,发现期末得分与学生往年成绩排名相似度很高。“这说明,如果教学设计有效,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效果是相似的。”
“这次疫情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有效性是贯穿在线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当前在线教学在有效性方面有很大发展潜力。”嵩天认为,建设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有效性设计是重要环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则要通过考核体现,但考核公平性是在线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考核公平性设计将成为在线教学“实质等效”的重点问题。
为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王杨采取的是双屏考核方式,即要求学生考试时使用两部设备,一部用来答题,一部用来监考。她指
出,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有不少问题困扰着老师。一是作业问题,大部分平台不能进行主观题判定;二是课程资源丰富的平台,缺乏实践教学环境;三是学生学习数据统计较为繁琐。“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来源太多了,老师要花很多时间统计数据。”四是在线教学互动做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老师们普遍反映的问题。
“我也走过弯路,疫情初期,我一条条在群里回答学生提问。后来,把学生分为6-7人一组,让他们有问题先独立解决,解决不了的汇总后由我来回答,这就避免了重复性问题。”
练就教学“多面手”,拥抱新常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必然趋势,很有潜力,但远没有成熟,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老师对混合式教学认识还不清晰。”嵩天指出,疫情伊始,从学校到老师,越来越关心如何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他认为,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混合式教学尝试。对于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他提出了几点看法。
第一,要重视在线教学的价值。混合式教学要把学习效果放在首位,围绕效果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强化。“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是改变教育生产力、释放学习潜力的主要手段,但远未成熟,各个学校应该在研究上给予一定支持,让更多老师以教学研究的心态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第二,要在成果交流上下功夫。通过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学会议等平台交流经验与方法,展示丰富的混合式教学手段,促进混合式教学常态化,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混合式教学。
第三,在教学管理上要给予一定支持。“疫情之前,很多老师没有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原因是在教务和教学管理上,对老师工作量的认定缺乏线上部分的考虑,很多老师比较在意这点。”
根据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嵩天针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几点建议。一要强调过程化考核,通过过程化考核加强学习过程监管;二要实施差异化考核,让不同学生面对难度相当的不同考核内容,加强考核公平性;三要考核适度,重在效果。“疫情期间,我的一个重要教学教训是考核过度,标志是对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已经达到0.5分级别。考核粒度过细,带来大量评阅压力,会降低老师在其他方面的关注度。”
对于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王杨建议,老师一要建设好或遴选好教学资源,保证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她提醒,教学设计一定要涵盖线上线下,教学方法一定要保证线上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期间,《计算机教育》杂志开设“疫情下的在线教学”专栏,嵩天和王杨作为专栏联络人,邀请全国高校老师投稿,分享在线教学经验。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开设3期,每期5篇稿件,结果收到几百篇投稿。“大大出乎预料,投稿老师很多都是科研牛人。明显感觉到疫情期间,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多了,大家对在线教学更有信心。”王杨深有感触。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很多老师把疫情期间的一些习惯沿用了下来。王杨介绍,开学前一两周,他们学校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尝试将在线教学延伸。例如有些老师给学生建了学习群,把学习计划前置到线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这样特别好。很多老师这学期可能都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开展在线教学前,我一直担心学生的出勤情况,结果发现,学习人数超过了班级实际人数,其他班的学生也到我们班来听课了。”回忆疫情期间的经历,王杨收获了不少感动。“我们学院有一位老师年纪比较大,对平台操作不熟练,每次他都会准备两台设备,一台讲课,一台对着自己的手给同学们写板书;有些学生凌晨两三点都在做题,还有做很多遍的。有一名學生每道题会换七八种方法做,做完后还会总结规律,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疫情期间的教学经历,让嵩天同样深有感触:“直播上课我会全程开摄像头,但并不要求学生开。有天上课,一名学生无意间打开了摄像头,我看到一个小女生躺在自家床上,津津有味地听我上课。学生已经把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