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大趋势与新风口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总有人断言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的世界。根据我们的观察,消费互联网的竞技场依然精彩纷呈,且快速迭代。事实上,消费互联网才是互联网世界变革的发源地,无论哪个赛道的玩家,只有理解消费互联网的趋势才能洞见未来。本刊特邀知名商业模式与战略学者穆胜博士给出基于独立视角的重磅观察,拳拳到肉,刀刀见血。

  上期《消费互联网的流量黑洞》中我们谈到,互联网世界的流量被重新洗牌后,进入了混合社交与信息流功能的“流量黑洞”。不仅如此,这类流量黑洞还在加载电商、游戏等功能,“超级App”呼之欲出。
  但拥有流量黑洞的企业如果仅赚取广告费,就坐实了“流量贩子”的定位,盖上了商业空间的天花板。真正的商业变现还是通过电商(含服务类)来实现的。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电商已经意识到流量黑洞的可怕威力,开始加载社交和信息流功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拥有庞大流量的平台开始不满足于通过广告来变现,纷纷加载了电商模块。两种基因的杂糅产生了电商的新风口与大趋势。

社交电商不是最终答案


  社交平台极易集聚流量,而基于社交形成的信任背书,也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出货,因此,社交电商一直被寄予厚望。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都掀起了一些电商红利。不过,即使抖音等小视频社交越来越火,当前发展社交电商的第一阵地依然是拥有庞大流量和完善生态的微信。
  近年来,一方面,以天猫、京东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电商平台的用户增速已持续放缓;另一方面,社交电商的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规模达6 268.5亿元,同比增长255.8%(图1)。随着拼多多、云集的上市,社交电商头部玩家开始成为资本与舆论的宠儿,也引发了对这种商业模式的思考。



  社交电商的三种模式 社交电商的逻辑很简单:一边是在社交平台上获取低价流量;另一边是通过拼单直采,去除中间环节,向供应链获取低价商品。中间的流通成本通过社交网络被社交分销链条和消费者分享了,而这种分享也成了在社交网络上获取流量的“核动力”。
  目前来看,社交电商主要有三种模式:拼团模式、会员裂变模式和社区团购模式(表1)。
  拼团模式基本还是跳不出“流量电商”的逻辑。流量电商的本质是产品没有差异化,主要依靠倒卖流量获利。这和很多零售企业没有零售技术,成为倒卖商业地段的二道贩子是一个意思。随着流量成本上升,成本价格倒挂是必然的。如果要跳出价低质劣的陷阱,通过品牌化商品来获取溢价,那么必然面临品牌商的强势,也就没有足够的中间价差拿去做拼团分享了。
  会员裂变模式往往被与“传销”联系在一起。从传销模式的“三要件一本质” 1来看,这种裂变的形式确有些传销的影子,但其并不是在赚下家的钱,而是在赚销售商品的钱。会员裂变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不得不缩减分销层级,避免被界定为“拉人头”。但如此一来,裂变的力度就被削弱。随着这条赛道涌入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对小B(小店主)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不少企业都是在法律的边缘上试探,进入“灰色地带”会带来裂变效果,但也会产生巨大的法律风险。





  社区团购模式是通过社区KOL(小区团长)来实现LBS(位置服务)的业务形态。基于地域获取流量相对容易,团长又能够实现便捷、低成本的本地配送,这种模式从逻辑上是成立的,尤其擅長落地生鲜等品类。但问题是,没有经过专业化培养的团长往往导致服务标准参差不齐,营销、交易、配送、售后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从本质上看,这是平台的区域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快速成长起来的平台尚未沉淀出强大的“知识体系”和“展店能力”,就在自身和资本的推动下疯长,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模式之所以能成立,还是依赖社交网络中的流量红利。但流量红利总会消失,未来社交电商的竞争终究会过渡到供给侧的竞争,比拼的还是效率、价格、体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产品端和供应链的优势,没有向分销链条让利的空间,几种模式都会失去“核动力”。
  社交电商的逻辑 供应链管理是个大话题,我们暂且不表,说说社交网络里的流量红利为何不可持续。
  以成长最快的拼多多为例。我们发现,这种裂变模式里的用户和平台有交易却无黏性,后期获客依然需要靠新的投放。根据我们的统计口径 2,相对阿里、京东,拼多多的真实获客成本飞速上涨,且有继续加速的趋势。2018财年,拼多多的该项数据涨幅为75.83%(图2),而阿里和京东分别为2.46%和35.77%。到了2019年财年,拼多多的该项数据则暴涨833.99%,而阿里仅上涨29.53%,京东上涨103.47%。即便考虑初期拓展市场需要导流,把这个口径放松到单客成本(老用户可以分摊掉一部分成本),其2019财年的增长也达到485%。如果真的是基于流量黑洞的社交电商,怎么会为流量花费如此巨大?要知道,拼多多还有腾讯的庇护,它就是巨大的流量温室里长出来的物种。



  持续亏损3加上上述窘境,拼多多的股价受到波及,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和摩根大通(J.P. Morgan)更是大幅降低了对于拼多多的评级 4。表面上,股价是对于盈利状况的反馈,实际上,却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于这类所谓“社交电商”的态度开始由最初的乐观走向存疑。其实,这也是对“纯社交电商逻辑”是否成立的一个质疑。
  其实,拼多多之类的模式能够牛多久,还是要看三点:一是下沉市场的空间有多大;二是流量成本上涨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其他竞争者的进入速度);三是中国还有多少小厂的过剩产能可以提供廉价品。除了拼购模式,会员裂变模式和社区团购模式能不能跳出上面三点规律?尽管有会员体系甚至地理区隔作为护城河,难道这些会员就不需要持续投入营销费用去激活?这就是我们质疑“纯社交电商逻辑”的原因。
  拼多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向内容电商进军。2019年初,拼多多App上线每日好店和买家推荐板块,试水内容电商;2019年5月,拼多多与快手传出合作的消息,拼多多商家将可接入快手主播资源做商品直播推广,据称,双方已完成后台系统打通。

内容社交电商是趋势


  按照上述的分析,单纯依靠社交网络来做电商肯定是个伪命题,强化供给侧优势才是正途。但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即使我们强化了供给侧优势,获取了低价高质的产品和服务,面对汹涌上涨的流量成本,又该何去何从?
  内容电商可能是答案。
  内容电商崛起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电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小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来带货,而社交或信息流平台上各种内容的帶货能力也越来越强。精彩的商品内容使用户被吸引,经历“种草-拔草”的过程,已经是一种营销手段的常规操作。这衍生了一个新物种——内容电商。
  事实上,内容带货的优势已经被业内普遍认可。淘宝总裁蒋凡认为,商品就是内容。他判断未来淘宝上可能90%的内容都将用视频(包括直播)的方式来承载。这种判断看似激进,实则点出了趋势。以现在最火的小视频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淘宝和京东都进行了相应布局,并取得了惊艳的成绩(表2)。
  淘宝、京东的数据足以说明即使在电商网站这种功能终端上,高质量的轻快内容(如短视频)可以引发社交(晒单、点赞、评论等)活动,对于流量的留存、激活、转化成交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不妨再大胆想象,如果内容的分发不仅仅是基于电商网站,而是基于有社交或信息流基因的平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小红书、抖音等兼具信息流与社交基因的平台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趋势。
  内容社交电商的逻辑 当前,信息流平台和社交平台是用户占用时长最高的两类App。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这两类App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并且造就了集聚庞大用户量的“流量黑洞”。这种流量黑洞的形成,造成了三种电商逻辑的改变:
  一是广告与信息流合一,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交网络中。传统电商主要通过效果广告来获得流量,相对于传统的品牌展示广告,其投放效率已经大大提升。但这类广告始终是广告,用户在接收广告时,天然地会有所警惕。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效果广告投放的效率有限,流量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而现在,信息流广告引领了新的方向。商品本身就是内容,好商品以好内容的形式呈现,这种广告就是有用的资讯。所以,将商品做内容化,并掺杂在用户喜欢的信息流中,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传播,不仅极具隐蔽性,不会让用户反感,而且更能实现购买转化,更具穿透力。在大量的社交和信息流平台上,如果不仔细看“广告”的标示,有时候甚至会将其误会为信息。
  二是“逛街”与“购物”两个行为融为一体,交易场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严格意义上说,传统电商更像是线下零售的线上化,消费者大多为了“购物”而“逛街”,即上线。其成交逻辑是进入一个类似百货卖场的PC端,通过品目的树状逻辑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甚至货比三家,而后成单。但内容电商则完全不同,它将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流连忘返的Mall 5。其成交逻辑是让用户在移动端随时在线接受信息流,在享受推送内容的同时完成购买,而基于社交网络,这种内容推送的效率显然会更高。



  三是内容和社群两把快刀将商品从“同质品”切割为“个性品”,从而跳出价格竞争。我们对纯社交电商的一个质疑就是其跳不出价格竞争的逻辑。拼多多有山寨低价商品,但会不会有第二个拼多多找到更山寨更低价的商品?这种恶性竞争若没有下限,最后将造成整个赛道的所有企业都被否定。
  但内容只会吸引对它感兴趣的人,社交网络里的传播也会沿着族群的轨迹(圈层)。结果是,“彼之蜜糖,汝之砒霜”,这时商品会成为精准用户群的“私享”,聚集足够的购买力。由于信息流平台带来的“深度沉浸”和社交平台带来的“人际信任”,大多用户也会放弃货比三家的方式,更有效率地走向成交。这里,消费者更多还是对于内容生产和发布者的信任,认为这种“攻略”性质的信息已经让自己获得了优势,他们更容易看到产品的优点;而社交里的信息更有人际链条的信任背书,对于成交自然有促进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三大电商逻辑的改变,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电商形态应该是“内容社交电商”。也就是说,单纯地做内容电商是伪命题,没有内容分发,酒好也怕巷子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单纯地做社交电商也是伪命题,没有好的内容,仅仅是在社交网络上做病毒式传播,唯一能主打的就是产品的低价,和“流量电商”没有区别,死穴也一模一样。
  未来的电商模式不仅是要将商品变成在线内容,而且是要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将内容分发出去,让用户沉浸在内容里,不知不觉完成购买转化。

改变电商格局的两股力量


  所谓内容社交电商,就是电商+流量黑洞。当前,两股力量已经让这种趋势呼之欲出。
  电商+流量黑洞 这种趋势是指电商通过自建、投资、结盟的形式连接这些流量黑洞。这种趋势一般被表述为“电商社交化”和“电商内容化”。
  电商社交化的趋势始于阿里。早在2013年阿里就上线了淘宝微淘。当然,即使像阿里这样的电商巨头也相对理性,意识到自己没有社交基因,它们更多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嫁接社交流量。2014年,阿里陆续参股了微博、陌陌、钉钉。



  电商内容化的潮流也始于阿里。早在2014年,阿里就在淘宝上线了有好货、每日好店等板块。而后,京东、苏宁,甚至连大众点评、携程等服务类电商也接连跟进(图3)。
  事实上,阿里的思路一直很清晰。2015年的淘宝卖家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明确把社区化、内容化和本地生活化发展作为淘宝未来的三大方向,直指电商拥抱流量黑洞。而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通过打造内容生态等手段,手机淘宝的月均使用时长从2018年2月的187分钟,上涨到2019年2月的285分钟,涨幅达到52.9%。
  当前,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已经在内容建设上缠斗了很久。阿里的作风比较激进,而京东似乎反应稍慢,落后了淘宝几个身位(图4)。在“淘宝跑、京东追”的节奏中,两方的内容生态建设已经悄然成形,在图文、视频、直播三大领域内,布局了大大小小的功能模块,源源不绝地向平台内外释放UGC、PGC、OGC内容。



  流量黑洞+電商 这种趋势是指流量黑洞开始拥抱电商,通过自建、投资、结盟的方式植入商业化单元。这种趋势一般被表述为“社交电商化”和“内容电商化”。
  腾讯作为社交巨头,一直对于电商充满热情。腾讯投资京东后,不仅将自己的电商业务放入京东,还持续不断地提供流量支持。而对于拼多多的投资更被认为是妙手,在严格控制“诱导传播”的微信环境里,腾讯对于拼多多的关心肉眼可见。
  其实,就连小红书、抖音、快手这样的社交平台也开始在大量累积流量之后,走向商业变现。这类平台的变现手段无非是广告和电商,而两者所能辐射的商业利益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一个局部数据可能说明问题,微博CEO王高飞对外公布,2017年自媒体通过微博获得的收入超过207亿元,其中电商变现收入187亿元。
  我们统计了主要的流量黑洞走向电商的两类活动(表3):一是与电商合作加载电商模块,我们命名为“联合模式”;二是亲自开展电商业务,我们命名为“自建模式”。可以发现,头部的流量黑洞异常活跃,尤其是在2018年,这类活动出现了井喷,更加证明流量黑洞急于“电商化”。
  可以发现,除了小红书和蘑菇街这样的先行者,大部分流量黑洞的电商布局的时间都要晚一些,它们依然遵循了互联网先有流量再商业化的逻辑,而流量通过广告变现,似乎已经足够满足它们的早期生存需要。但在2018年,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都开始步调一致地布局电商,再次证明了流量黑洞形成之后的威力。
  其实,流量黑洞的若干动作都暗含与电商的博弈:一方面,直接加载电商模块的方式相对简单直接,自己可以专注于带货,而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工作甩给成熟的电商,例如抖音于2018年3月上线了直接通往淘宝的外链;另一方面,这样的方式难免有为他人做嫁衣之嫌,随着电商上线社交和信息流模块,谁又能保证流量黑洞们不会被替代掉?所以,流量黑洞们也开始搭建自己的电商体系,希望在自己的生态里实现闭环。而这种考虑通常还是最早布局的,例如,抖音在与淘宝合作之前,早就于2018年1月测试了购物车功能。
  流量黑洞和电商的博弈并非暗流涌动,而是已经明刀明枪。例如快手规定,为淘宝联盟、有赞、拼多多三个电商导流,商品推广者(如KOL、KOC等)将获得实际到手推广佣金的50%;而如果为魔筷星选和快手自建小店导流,快手仅仅收取订单成交金额的5%作为佣金。商品推广者将获得订单实际成交金额的95%。天眼查数据显示,快手持股魔筷星选的13.1%,对于自家电商模块的倾斜扶持不言而喻。



  这种倾斜并不是单方面的。最近阿里妈妈(阿里旗下大数据营销平台)也开始向利用抖音向淘宝导流的商品推广者收取成交额6%的专项服务费;而抖音方面也规定,淘宝的商品佣金需调整到通用或营销计划的20%及以上,才能添加至抖音购物车。这让商品推广者们陷入两难:一方面,阿里妈妈抽走了一半左右的佣金,大大打击了导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抖音要求淘系商品必须设置高佣金,看似在保护平台上的商品推广者,这又会打击商家通过抖音导流的积极性。
  由于各擅其长,流量黑洞与电商之间的焦灼必然还会持续,长期竞合共存是大概率事件。但有意思的是,电商在崛起时,最依赖的看家本领就是流量的运营,而线下零售以供应链管理能力迎战。而现在,流量黑洞崛起,成为了更会运营流量的一方,电商则开始以累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迎战。
  商业世界的轮回,太有意思!
  1 “三要件”即入会费、拉人头、团队计酬;“一本质”即赚下家的钱,而非靠销售商品赚钱。
  2 一般的口径中,获客成本=营销费用/(本年度活跃用户数-上年度活跃用户数),但我们认为,营销费用的支出应该也有维系老用户的作用。因此,按照业界默认的“获客成本=5倍维系成本”规律,对营销费用进行了分拆,得出了“真实获客成本”的口径。
  3 2019财年经营亏损上升到108亿元人民币,2017财年至2019财年一直处于亏损状况,且经营亏损呈倍数增加。
  4 2019年7月15日,瑞士信贷发布研究报告,将拼多多股票评级从“跑赢大盘”(Outperform)降级至“中性”(Neutral),并将目标价调低21.4%。2019年7月10日,摩根大通罕见地大幅调低拼多多股价评级至“减仓”,目标价17美元,较当前均价(19.14美元)仍有15.5%的跌幅空间。
  5 Mall是一种相对于百货的业态,前者提供体验感,甚至布局了若干无法形成销售的场景,而后者主要是以货架为主,卖货是其直接目的。
  [本文内容来自穆胜博士即将出版的《创造高估值:打造价值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高级研究员马娅妮、助理研究员李安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谁会操作棉花糖机器?  19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有家工厂需招聘1位具有操作棉花糖制作机器经验的工人,当时棉花糖制作机器刚刚上市,举国上下操作过的工人寥寥无几,所以信息发布数月后,应聘者高达几百名,他们中即使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也因不符合此项条件被筛掉,所以这个岗位一年后还一直空着。直到暑假期间,厂长家一个亲戚来工厂实习,由于他比较喜欢研究各种机器零件,没想到一个月后竟熟练操作了那个耗时一年都没招到工
期刊
2019年1月18日,华为总裁任正非连续签署新年006号、007号总裁办电子邮件,明确释放出“准备过苦日子,放弃平庸员工”的信号。作为中国企业界创新实力最为抗打的领军企业,华为人力资源战略的收缩,再次突出了“人效”之于经济寒冬下企业生存的紧迫性——“一切向‘作战’靠拢,所有形式主义的不增值管理都应该消亡”。  回溯整个战略学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应合着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从20世纪70、80年代定位
期刊
通常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条件:第一,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第二,有独立的汇率形成机制;第三,有独立的全球循环通道。  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首先要进行货币政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货币发行。目前,中国货币的供应量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量,表面上看是央行货币超发,实际上只是抵押品多了而已。央行发行人民币的主要抵押品是外汇储备,印钞的权力实际上被美联储剥夺了,美元的流进和流出决定了人
期刊
从2011年9月首次传出家乐福将撤出中国的消息算起,近8年的流言终于在2019年6月23日这天落下锤音:苏宁易购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  從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至今,家乐福在中国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24家便利店,覆盖22个省份中的51个大中型城市。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零售市场上的领头羊,如今随着一众老牌外资零售商黯然退场。
期刊
科技巨头正在扼杀初创公司  科技巨头正在制造一片“杀戮区”。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近年来收购初创公司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它们在吞噬和摧毁有前途的创业公司方面的强大能力。虽然对于某些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来说,被大公司收购是他们的梦想,他们也很高兴带着一大笔钱开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而风险在于,大公司对收购来的企业情感投资往往甚少,最后只会任其凋零。除了收购以外,压倒性竞争带来的威胁也可能杀死初创企业。如果创始
期刊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他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幸福是一种感受,感受幸福也是需要素质的。  构成人类艺术的有三大基本元素:视觉、听觉和语言文字。与之对应,我们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我们在音乐中找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一些东西,那是什么?那是你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用视觉性的、
期刊
“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它們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比最大的是那些正在规模化成长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彼得·德鲁克极客创业者的财务苦恼  小派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由一群虚拟现实技术狂热爱好者创办,他们痴迷于VR,享受创造的乐趣,是国内最早一批虚拟现实领域的极客。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不同分辨率的VR头显,主要通过第三方如天猫、京东、亚马逊等销售给终端用户
期刊
2010年,夏文奇离开搜狐加盟刚刚成立的易到用车。易到用车作为共享理念的追随者,2010年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年的风口公司。作为加盟的高管之一,面对分管的业务,身为市场部总监的他没想到自己遇到了一系列创业现实难题:怎么注册公司?注册哪一种类型?怎么进行商标保护?怎么享受税收优惠?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大公司中有专门的法务部、行政部来应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切都要靠自己。实际上,这是所有创业
期刊
当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还是一个普通销售员的时候,她一个人的销售业绩占到了整个公司的八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因为几个著名分析师巧合地在短期之内连续跳槽,导致外界推测公司内部治理出现了问题并引起股价大跌……我们将这些现象称为“明星员工现象”,他们有的天资绝顶、有的魅力超凡、有的机缘特殊。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试图解答几个关于明星员工的重要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明星員工?怎样
期刊
2019年8月6日晚间,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邢加兴质押给海通证券的公司有限售条件股份已低于最低履约保障比例,因未提前购回且未采取履约保障措施,构成违约,即所谓的质押爆仓。这家有“中国版Zara”之称的公司自2017年下半年,股价便不断下滑,邢加兴先后6次将公司股票补充质押给海通证券,累计质押公司股份已占其直接持有股份的99.81%,8月6日拉夏贝尔股价跌破5元,控股股东终于爆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