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力量的绿。在人民危难的时候,哪里最危险,她就出现在哪里;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这片绿,用她绿色的音符,在高原各族人民心中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歌。这片美丽的绿,就是武警青海总队广大官兵的身影。
近年来,武警青海总队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目标要求,扎实开展以“联建思想教育网络、联建和谐稳定寺院、联建基层政权组织、联建支援帮扶平台、联建应急处突力量、联建双拥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警民共建活动,开创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警民共建工作新局面。官兵们用真情浇铸的这束警民团结之花,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历史不会忘记
2010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消息后,总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几分钟后,玉树支队先期开展救援,一、西宁、原二、三、四支队近3000名兵力,数百辆车辆,疾驰灾区!
救人!救人!救人!地震8分钟后,玉树支队官兵在支队长石华杰带领下,在西杭路坍塌的学校和居民区展开救援。
藏族妇女卓玛年仅2岁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下,战士们手刨肩扛,挖出一条漆黑通道。救子心切的母亲就要冲进去,玉树县中队战士谢宇一把将她拦住,“危险,让我来”,话音未落,人就进了废墟。就在谢宇抱着孩子返回时,余震袭来,一块带着铁钉的木板重重砸在他的后脑勺上,鲜血染红了他绿色的迷彩……
在抗震一线,像这样惊心动魄的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在灾区,一片片橄榄绿像一团团火焰,点燃了劫后余生者眼中的希望,成了灾区最温暖的颜色。
人民不会忘记
2010年7月5日,格尔木温泉水库突发险情,25万名群众命悬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总队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在海拔3960米的温泉水库,官兵白天顶着炎炎烈日,晚上冒着零下几度的寒冷,24小时坚守在格尔木河引水枢纽、白云桥西岸、人工河西岸等溃塌险堤危坝上,顶风冒雨,争分夺秒搬运石块、填装沙袋、制作防洪铁笼、加固防洪堤坝……
村民马存立老人拉着官兵的手说:“我63岁了,还是第一次看到格尔木发这么大洪灾,有部队官兵在,我们就不担心了……”
面对大灾大难,官兵义无返顾,在群众危难之时,官兵也总能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
2014年7月17日下午3点多,德令哈市市民多晓华,不慎从4楼跌倒滑落至1楼,造成左腿、左臂、骨盆、肋骨多部位骨折,急需AB型血,医院此型血液稀缺,向病人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
人命重关天,子弟兵责无旁贷!海西支队郑江博等4名战士立即赶到医院,献出了1200毫升血液,使伤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串串的故事,如草原上一朵朵格桑花,诠释着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勇于担当的铮铮誓言。
绿色的身影为贫困群众撑起蓝天
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61岁的老汉冯彪,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多年前,老人的儿子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不久,儿媳远走他乡,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与冯老汉和老伴相依为命。为养家糊口和供孙子上学,老俩口靠卖馍馍为生。屋漏偏遭连阴雨。冯老汉的老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使这个原本拮据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老人家里情况后,在总队训练基地培训的果洛支队战士谢新军和郭子昌到处找医生、求药方,帮她治病。
久治县哇尔依乡地处青南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乡人口仅有2440人,年人均收入750元,属州定贫困乡。久治县中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哇尔依乡结成帮扶对子,先后投入400多个劳动日,为哇尔依乡修整乡村公路15公里,平整街道路面500多米,疏通排污水沟200多米,清除垃圾200余吨,植树2000余株。得知该乡实际困难后,总队多方协调筹集资金20万元,帮助牧民群众建造保温羊圈、牛棚,网围栏等设施。2012年3月,由民政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慈善奖”评选活动中,久治县中队荣获武警部队唯一提名奖。
据统计,近年来,总队共派出便民服务小组400余个,深入草地牧区和企事业单位,慰问孤寡老人878人(次),义务为驻地群众治病8300余人(次),修理家用电器900多台(件),参加社会公益演出160余场,赠送慰问品折合人民币70余万元,将党的关怀、人民军队的情谊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先后有28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绿色的映衬让祖国花朵更显艳丽
2014年3月,在海东市循化县中队官兵与积石镇下草村的一次联谊会上,支队长杨成东意外发现,操场边一棵大树后面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出于好奇,杨支队长走过去和她交谈起来。女孩父母在广州打工,已三年没有回家,因爷爷奶奶没钱给她买学习用品,辍学在家。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驻地武警,我们有义务帮助这些孩子。”支队长杨成东说到。几天后,在支队党委的倡议下、官兵发起的“大手拉小手”爱心助学活动,像雨后春笋在海东大地上争先吐绿。支队党委常委带头与8名撒拉族贫困小学生结成“1+1”帮扶对子,每年向帮扶对象资助1500元生活费至完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业。接着,王家庄小学、石灰窑中庄学校、巴藏沟回族乡中心学校和平安一中等十余所学校、数百名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均与支队官兵签订了“结对协议”。
“扶一株幼苗,蕴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多年来,总队利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1+1”、“1+2”等助学形式,开展10余次声势浩大的“万人义务扶贫助学”活动,援建了湟中县上新庄一幢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鲁沙尔镇下營村“班沙尔武警希望小学”等5所“武警希望小学”和1所“武警爱民小学”,及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三江源武警希望小学”、德令哈市西郊“柴达木武警希望小学”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武警春蕾希望学校”,建立帮扶对子369个,资助贫困学生215名,帮助380名失学儿童圆了上学梦。向驻地学校捐赠价值26万元的计算机、教学器材、学习用具及各类书籍1.6万件(册),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就学条件。为玉树州民族中学、县二完小及“八一”学校捐赠价值80万元图书、文体器材、电脑、电视、桌椅板凳等设施。
滴水藏海,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次次毫无所求的帮助,一丝丝贴近心窝的温暖,无一不体现着总队官兵对驻地群众的一往情深,像一股股暖流徜徉在广大群众心间……
近年来,武警青海总队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目标要求,扎实开展以“联建思想教育网络、联建和谐稳定寺院、联建基层政权组织、联建支援帮扶平台、联建应急处突力量、联建双拥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警民共建活动,开创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警民共建工作新局面。官兵们用真情浇铸的这束警民团结之花,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历史不会忘记
2010年4月14日,得知玉树地震消息后,总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几分钟后,玉树支队先期开展救援,一、西宁、原二、三、四支队近3000名兵力,数百辆车辆,疾驰灾区!
救人!救人!救人!地震8分钟后,玉树支队官兵在支队长石华杰带领下,在西杭路坍塌的学校和居民区展开救援。
藏族妇女卓玛年仅2岁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下,战士们手刨肩扛,挖出一条漆黑通道。救子心切的母亲就要冲进去,玉树县中队战士谢宇一把将她拦住,“危险,让我来”,话音未落,人就进了废墟。就在谢宇抱着孩子返回时,余震袭来,一块带着铁钉的木板重重砸在他的后脑勺上,鲜血染红了他绿色的迷彩……
在抗震一线,像这样惊心动魄的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在灾区,一片片橄榄绿像一团团火焰,点燃了劫后余生者眼中的希望,成了灾区最温暖的颜色。
人民不会忘记
2010年7月5日,格尔木温泉水库突发险情,25万名群众命悬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总队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在海拔3960米的温泉水库,官兵白天顶着炎炎烈日,晚上冒着零下几度的寒冷,24小时坚守在格尔木河引水枢纽、白云桥西岸、人工河西岸等溃塌险堤危坝上,顶风冒雨,争分夺秒搬运石块、填装沙袋、制作防洪铁笼、加固防洪堤坝……
村民马存立老人拉着官兵的手说:“我63岁了,还是第一次看到格尔木发这么大洪灾,有部队官兵在,我们就不担心了……”
面对大灾大难,官兵义无返顾,在群众危难之时,官兵也总能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
2014年7月17日下午3点多,德令哈市市民多晓华,不慎从4楼跌倒滑落至1楼,造成左腿、左臂、骨盆、肋骨多部位骨折,急需AB型血,医院此型血液稀缺,向病人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
人命重关天,子弟兵责无旁贷!海西支队郑江博等4名战士立即赶到医院,献出了1200毫升血液,使伤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串串的故事,如草原上一朵朵格桑花,诠释着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勇于担当的铮铮誓言。
绿色的身影为贫困群众撑起蓝天
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61岁的老汉冯彪,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多年前,老人的儿子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不久,儿媳远走他乡,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与冯老汉和老伴相依为命。为养家糊口和供孙子上学,老俩口靠卖馍馍为生。屋漏偏遭连阴雨。冯老汉的老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使这个原本拮据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老人家里情况后,在总队训练基地培训的果洛支队战士谢新军和郭子昌到处找医生、求药方,帮她治病。
久治县哇尔依乡地处青南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全乡人口仅有2440人,年人均收入750元,属州定贫困乡。久治县中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哇尔依乡结成帮扶对子,先后投入400多个劳动日,为哇尔依乡修整乡村公路15公里,平整街道路面500多米,疏通排污水沟200多米,清除垃圾200余吨,植树2000余株。得知该乡实际困难后,总队多方协调筹集资金20万元,帮助牧民群众建造保温羊圈、牛棚,网围栏等设施。2012年3月,由民政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慈善奖”评选活动中,久治县中队荣获武警部队唯一提名奖。
据统计,近年来,总队共派出便民服务小组400余个,深入草地牧区和企事业单位,慰问孤寡老人878人(次),义务为驻地群众治病8300余人(次),修理家用电器900多台(件),参加社会公益演出160余场,赠送慰问品折合人民币70余万元,将党的关怀、人民军队的情谊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先后有28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绿色的映衬让祖国花朵更显艳丽
2014年3月,在海东市循化县中队官兵与积石镇下草村的一次联谊会上,支队长杨成东意外发现,操场边一棵大树后面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出于好奇,杨支队长走过去和她交谈起来。女孩父母在广州打工,已三年没有回家,因爷爷奶奶没钱给她买学习用品,辍学在家。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驻地武警,我们有义务帮助这些孩子。”支队长杨成东说到。几天后,在支队党委的倡议下、官兵发起的“大手拉小手”爱心助学活动,像雨后春笋在海东大地上争先吐绿。支队党委常委带头与8名撒拉族贫困小学生结成“1+1”帮扶对子,每年向帮扶对象资助1500元生活费至完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业。接着,王家庄小学、石灰窑中庄学校、巴藏沟回族乡中心学校和平安一中等十余所学校、数百名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均与支队官兵签订了“结对协议”。
“扶一株幼苗,蕴一份春光;助一名学童,赢一片希望”。多年来,总队利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1+1”、“1+2”等助学形式,开展10余次声势浩大的“万人义务扶贫助学”活动,援建了湟中县上新庄一幢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鲁沙尔镇下營村“班沙尔武警希望小学”等5所“武警希望小学”和1所“武警爱民小学”,及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三江源武警希望小学”、德令哈市西郊“柴达木武警希望小学”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武警春蕾希望学校”,建立帮扶对子369个,资助贫困学生215名,帮助380名失学儿童圆了上学梦。向驻地学校捐赠价值26万元的计算机、教学器材、学习用具及各类书籍1.6万件(册),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就学条件。为玉树州民族中学、县二完小及“八一”学校捐赠价值80万元图书、文体器材、电脑、电视、桌椅板凳等设施。
滴水藏海,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次次毫无所求的帮助,一丝丝贴近心窝的温暖,无一不体现着总队官兵对驻地群众的一往情深,像一股股暖流徜徉在广大群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