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必修一《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涉及加速度、合外力和质量三个物理量,应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时,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变。为了直观地研究这两个关系,可以运用图像法。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例关系,作出的图像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例关系,作出的图像是双曲线的一支,双曲线是不好辨识的。因而作加速度与质量倒数的关系图像,将反比例关系转换为正比例关系。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这种实验方案存在系统误差,两个图像都会出现偏离直线的现象。这两个图像是重要的考点,很多题目中都出现相关问题。学生对两个图像的理解也有一定困难。下面对这两个图像分别进行讨论。
一、加速度与力的图像
研究对象是小车,小车的加速度通过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求出,小车所受的力为细线的拉力。摩擦阻力对这个实验有影响,应该将长木板安装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成为斜面,利用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将摩擦阻力平衡掉。如果摩擦阻力被完全平衡掉了,小车所受的合力就等于细线的拉力。细线中的拉力是无法测量的,所以实验操作时把所悬挂钩码的重力当做小车所受的合力。而小车在做加速运动时,钩码的重力并不等于细线的拉力。假设不考虑摩擦阻力,对小车和钩码分别受力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根据②式可得F小车所受拉力F是小于钩码的重力mg的,只有m?垲M时,才可以认为F≈mg。把①式中的mg换成合外力F,得到,作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图像时,斜率k=,因为通过不断添加钩码改变细线中的拉力和小车的加速度,钩码的质量m不断增大,斜率k就会不断减小,作出的图像就会向下弯曲,如图2所示。刚开始实验时,所挂钩码的质量比较小,满足m?垲M,斜率的变化不明显,图线基本是一条直线。后来钩码挂得多了,钩码的质量偏大了就不满足m?垲M这个条件了,斜率的变化就比较明显了,图线就出现了一定的弯曲。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实验方案的系统误差造成的,所以教材在下方的页注中明确提出“盘和桶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
例题分析:
例1.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摇?摇 ?摇?摇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摇?摇 ?摇?摇,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1)小车的质量小车所受的拉力(2)C
解析:本题把钩码的重力当成小车所受的拉力,所以在所挂钩码的质量太大,不满足m?垲M时,就出现了完全的图线,第二小题选C。
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图像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加速度和质量的倒数的图像。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系统误差的缘故,加速度a和小车质量的倒数也不是正比例关系,将上式变形可得:a=(F-ma),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图像的斜率k=F-ma,随着小车质量的减小,小车的加速度会增大,斜率k就会减小,图像会出现向下弯曲的现象,如图3所示。图线出现弯曲是因为加速度偏大造成的,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小车的质量偏小,破坏了m?垲M这个条件。有一种做法是作a与的关系图像,把研究对象变成钩码和小车这个整体,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图线弯曲的现象。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来,m?垲M的条件不仅影响到加速度与力的图像,而且影响到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图像。
例题分析:
例2.在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中,
(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砝码盘和砝码质量的大小,使小车在砝码盘和砝码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砝码盘和砝码,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砝码盘和砝码,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下图是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标出了5个计数点,在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图中数据的单位是cm),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摇?摇?摇?摇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通过给小车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M,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画出图线后,发现:当较大时,图线发生弯曲。于是,该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正,避免了图线的末端发生弯曲的现象。那么,该同学的修正方案可能是( )
A.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B.改画a与M m的关系图线
C.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D.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答案:(1)B(2)0.34(3)A
解析:较大即小车的质量M较小,钩码的质量m偏大,不满足m?垲M,图线出现了弯曲。如果改作a与的关系图线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一、加速度与力的图像
研究对象是小车,小车的加速度通过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求出,小车所受的力为细线的拉力。摩擦阻力对这个实验有影响,应该将长木板安装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成为斜面,利用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将摩擦阻力平衡掉。如果摩擦阻力被完全平衡掉了,小车所受的合力就等于细线的拉力。细线中的拉力是无法测量的,所以实验操作时把所悬挂钩码的重力当做小车所受的合力。而小车在做加速运动时,钩码的重力并不等于细线的拉力。假设不考虑摩擦阻力,对小车和钩码分别受力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根据②式可得F小车所受拉力F是小于钩码的重力mg的,只有m?垲M时,才可以认为F≈mg。把①式中的mg换成合外力F,得到,作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图像时,斜率k=,因为通过不断添加钩码改变细线中的拉力和小车的加速度,钩码的质量m不断增大,斜率k就会不断减小,作出的图像就会向下弯曲,如图2所示。刚开始实验时,所挂钩码的质量比较小,满足m?垲M,斜率的变化不明显,图线基本是一条直线。后来钩码挂得多了,钩码的质量偏大了就不满足m?垲M这个条件了,斜率的变化就比较明显了,图线就出现了一定的弯曲。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实验方案的系统误差造成的,所以教材在下方的页注中明确提出“盘和桶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
例题分析:
例1.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摇?摇 ?摇?摇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摇?摇 ?摇?摇,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所示)。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1)小车的质量小车所受的拉力(2)C
解析:本题把钩码的重力当成小车所受的拉力,所以在所挂钩码的质量太大,不满足m?垲M时,就出现了完全的图线,第二小题选C。
二、加速度与质量的图像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加速度和质量的倒数的图像。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系统误差的缘故,加速度a和小车质量的倒数也不是正比例关系,将上式变形可得:a=(F-ma),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图像的斜率k=F-ma,随着小车质量的减小,小车的加速度会增大,斜率k就会减小,图像会出现向下弯曲的现象,如图3所示。图线出现弯曲是因为加速度偏大造成的,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小车的质量偏小,破坏了m?垲M这个条件。有一种做法是作a与的关系图像,把研究对象变成钩码和小车这个整体,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图线弯曲的现象。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来,m?垲M的条件不仅影响到加速度与力的图像,而且影响到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图像。
例题分析:
例2.在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中,
(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砝码盘和砝码质量的大小,使小车在砝码盘和砝码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砝码盘和砝码,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砝码盘和砝码,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下图是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标出了5个计数点,在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图中数据的单位是cm),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摇?摇?摇?摇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通过给小车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M,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与质量M的数据,画出图线后,发现:当较大时,图线发生弯曲。于是,该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正,避免了图线的末端发生弯曲的现象。那么,该同学的修正方案可能是( )
A.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B.改画a与M m的关系图线
C.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D.改画a与的关系图线
答案:(1)B(2)0.34(3)A
解析:较大即小车的质量M较小,钩码的质量m偏大,不满足m?垲M,图线出现了弯曲。如果改作a与的关系图线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