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诱发运动神经末梢轴索的变性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氨苯砜已广泛使用在各种皮肤病的治疗上,由砜类药引起的严重副作用有溶血、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中性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此外尚有厌食、黄疸、皮疹、精神病和头痛。曾报道10例长期使用氨苯砜后引起多发性神经病变,主要是运动症状,特别是手内在肌的软弱与萎缩,也发现有感觉症状。肌电图检查发现手部肌肉有去神经的症状,而末稍感觉传递正常。

其他文献
作者报道蜂螫后引起临床表现为出血性综合征的一个严重中毒病例.患者,63岁,于1977年7月18日手部被蜂螫伤,一小时后,手部肿胀、充血,并有烧灼感和恶寒.由于腿部出现出血性皮疹和消化功能紊乱于7月23日住院治疗,经用抗过敏药物和强的松,患者情况暂时改善,皮疹逐渐消退,消化功能紊乱减轻.
大疱型多形红斑(EMB)是一种在皮肤和粘膜上有水疱―大疱发疹的急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系对药物、化学制品、微生物及其他异物抗原发生过敏反应所致.氨苯砜引起的诸如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及EMB甚少见.本文报告2例结核样型麻风因服氨苯砜而发生EMB.例1,30岁,女.根据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一年前曾患荨麻疹.
本文叙述甲营养不良的一种非手术剥离方法。材料和方法:处方一:尿素22.25%,无水羊毛脂22.25%,白蜡5.5%,白凡士林50%。处方二:尿素40%,无水羊毛脂20%,白蜡5%,白凡士林35%。
维生素甲酸在化学结构上与维生素甲有关,但在生物学活性上是不同的.在体外.它可抑制鼠黑素瘤的生长,本文报导了局部应用β-全-反式维生素甲酸治疗2例多发性皮肤转移性黑素瘤的结果.
晚近有迹象提示瘤型麻风病人的免疫无反应性是特异的、或者至少选择性地针对麻风菌抗原,而对其它普通回忆抗原的细胞免疫(CMI)反应仍然正常.瘤型麻风病人这种不反应性的机制可能是(1)免疫耐受;(2)抗体介导的抑制CMI;(3)遗传素质;(4)主动免疫抑制.本文研究麻风菌在体外诱发对T细胞促有丝分裂原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索瘤型麻风病人的不反应性可能涉及的抑制细胞性质.
期刊
皮肤先天性缺损(Congenital absence of skin、CAS)为Cordon1767年首次报告,迄今已超过475例.Demmel分析世界文献,指出大多数患儿近头顶部头皮有小的孤立性损害;而躯干和四肢损害则常广泛且对称,但很少见,作者报告1例躯干两侧的CAS伴有头皮缺损,其胎盘经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均发现大片梗塞区.病例报告:一5天女婴,足月顺产,未用产钳,主诉头顶及胁部皮肤缺损.
期刊
氨苯砜对麻风杆菌虽有抑菌作用,但麻风病人用氨苯砜治疗疗效缓慢,需很长时间才能治愈,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该药引起免疫系统抑制的副作用.Beiguelman等发现当一定浓度的氨苯砜直接加入体外培养时,能抑制植物血凝素(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但这可能并不代表口服氨苯砜时的体内状态.作者试图探索正常人口服氨苯砜后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性,对15名正常志愿者在口服氨苯砜以后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进行
本文介绍在胶原病的类固醇激素治疗中为减少副作用而采用的二种特殊给药方法.一、隔日疗法集中2天的药量,每隔日早晨1次投予.影响类固醇代谢作用的时间较短,但对疾病的有效作用持续较长(48小时以上),因此可通过隔日给药以期增大作用/副作用之比率.一些临床对照试验表明,满月脸、脑下垂体――肾上腺系的抑制、生长迟缓、脱钙等副作用,在用本法时几乎不存在或至少比每日分次法轻.而且,隔日法对迟发型变态反应和白细胞
期刊
近15年作者系统观察130例皮肌炎(DM)患者,其中100例为特发性的;30例为症状性的,即"副癌肿性"的.DM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肌肉活检、尿肌酸及血清转氨酶、醛缩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具有次要意义,因为这些指标变化在许多疾病(包括肌肉疾患)中也会出现,它们仅能证明疾病活动程度.
麻风病人贫血是十分常见的.在热带地区贫血的原因常为营养不良和寄生虫感染.有报告瘤型麻风低铁蛋白血症为60%.有报道英国麻风病人血清铁水平低,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正常.作者对45例门诊麻风病例的血清铁和TIBC进行了研究.其中男43例,女2例;麻风反应、活动性瘤型麻风及结核样型麻风各15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