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在国家几经磨难岁月里虽历经坎坷仍豁达自若、忧国忧民的志士
1930年代,中国积贫积弱,他为培育国民健全人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身先士卒,肺腑之言曾触碰到许多同胞的生命痛区。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他团结众多知识分子归来,组建中国科学院,是一名学者对祖国最好的贡献。他数次放弃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富足,薰沐花团锦簇、紫舞红翻的机会,但际遇无常,最终却迎来“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的悲凉晚景。他用生命践行了“努力切勿后人,成功不必在我”的座右铭,豁达胸怀与献身精神,催人泪下,动人心弦。
今年6月25日是他的百年诞辰。饱览他的一生,无论在科学事业,还是隐蔽战线上,均立下石破天惊的功业,以文柔机敏之躯投向历史骇浪,似纯玉一枚跃堵泥沙决口,纵使艰难凶险,亦在所不辞;也曾因千丝万缕的利害冲突,莫衷难解的瓜葛纠缠,长期被人遗忘而湮灭不闻。历史既能够热情似火,又可以冷若冰霜。历史的他和他的历史,在此成为形象的注解,留下无尽的困惑与惆怅。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代书记、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丁瓒。
学者风范 疏导心理苦难
丁瓒生于江苏南通。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水陆交通发达,工商贸易繁荣。外界各种新思潮得以较早传入,令年轻人眼界不再闭塞。丁氏家族虽居于城中,但已日渐贫困。母亲田氏靠给邻里做手工杂活,为商家糊火柴盒,挣钱维持生计。在一女四子中,她发现三儿子丁瓒,好学上进,聪颖过人。于是,在拮据的条件下,艰难地只供丁瓒读书。为不浪掷岁月,少年时的丁瓒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清介自持,刻苦向上。经常是在一盏豆油灯的微弱光亮下,他伏案而坐,学到深夜。
1927年的中国,波谲云诡,风雷激荡。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汐,将求索国家前途的先行者们,推向瞬息万变的人生选择洪流中,从此他们或腾入云端,或沉下泥土,前赴后继,风雨苍黄。就在这一年,大革命处于低潮时,丁瓒经刘瑞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恽子强(恽代英之弟)的领导下,与刘瑞龙、顾民元、江上清等人组织成立中共在南通的第一个党支部——“革命青年社”。
1931年,丁瓒来到南京,就读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他来到北平协和医学院脑系科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成为中国正式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的第一人。丁瓒月薪一百大洋。那时一个大洋能买300个鸡蛋,或者可供一人全月食用的米面。然而,心系国运变迁的他,没有沉醉在这份富裕稳定中。抗战年代,丁瓒毅然奔赴长沙会战前线,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为医治、照料抗日伤病员,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1942年,重庆。瑟瑟寒风中,淅淅沥沥的春雨时断时续。太阳偶尔露出云端,送来些许温暖的光芒。此时,身为中央卫生实验院心理卫生室主任的丁瓒,刚进行完问诊治疗工作。他站起身来,缓步走到窗前,呼吸着绵绵细雨带来的清润空气,焦虑的心情得到暂时释放。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学者神情波动呢?答案只有一个:中国社会成千上万怀着心理苦难的同胞。丁瓒痛心疾首地感到,心理疾患不是一辈人的不幸,而是几代人的悲剧;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历史幽深之不可不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和矫治只是消极方法,为了达到心理卫生“保持人类健全心智”的积极目标,让民众认识到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宣传、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丁瓒通过演讲,将心理卫生的科普知识通俗介绍给社会。他的言论风采倾倒一时,似珠落玉盘,撞击着人们的灵魂,在青年中影响广泛。
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差异性和剧烈变动,人们的心理适应发生严重困难,以致心理病态和行为失常遍及于社会各阶层。丁瓒特别寄语现代之中国青年,因袭千年黑暗及现实的不合理,担负之沉重,奋斗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年轻人也把周围多数人不遵守规则,缺乏诚信,无视丑陋,不知羞耻,当作比照放任的借口,如此一代代下去,不仅自己的病态心理日趋严重,社会环境的改造更是不可能。杜绝这些现象绝不只靠空洞的牢骚和孤独的悲愤所能解决,还得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克服心理阴暗倾向,从不良经验中解放出来。
言者心之章,语者思之文。丁瓒的声调随演说进程而变化,有时仿佛长江之水,一泻千里;有时又像春风缓缓地吹。他的心声,删除了多余的枝蔓铺排,留下萃取后的精华。有的亲历者在耄耋之年,依然能模仿出他当时演讲的姿势、声调,还记得他循循善诱、充满亲和力的表情。1970年代,丁瓒先生之子、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教授在张家口医院工作时,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和被管制的专家曾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听过你爸爸的演讲,知识渊博,学者风范。”在荒凉的塞外,听到人们的追思,丁宗一在怆然与肃然间,深感父亲人格的能量和风格的魅力。
百废待兴 奠基科学事业
成群的海鸥挥动着白色的翅膀,迎着风浪,围绕轮船自由翱翔。宽敞平坦的甲板上,丁瓒手扶船栏,目视远方,浮想联翩。海风扑面,掀动他额头的发缕,夹带着些许水雾拍洒到身上。他喜欢这种风雨中向前的感觉。渐渐地,海水的颜色由混浊及浅清,进而蓝得愈发深透。丁瓒看了看海面卷起的浪花,知道此行已经走出很远,大洋彼岸的目的地正在向他招手。
历史的钟摆拨到1947年。丁瓒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和麦克理斯医院深造。这位中共南方局干练的地下工作者,数年来受到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周恩来熟悉他,器重他,将联络海外华人科学家的重任交付他。丁瓒不负所望,穿梭于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卓有成效地领导、组织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近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忧思,请他们参与建设新中国。
1948年8月,丁瓒赴伦敦参加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时任世界科协中国理事的他,随后又遍访巴黎、日内瓦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多地,一边考察心理学研究与临床,一边开展科学文化界中国留学生统战工作。蓝蓝的天,郁郁的树,暖暖的阳光照耀着险峻秀美的欧洲山脉。高天丽日,田园间枫菊交错,红黄尽染。清清的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银色如练。优雅的景致让处在奔波行程中的丁瓒心情松弛,精神愉悦。但他并未驻留忙碌的脚步,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将一份美好放在心中。 外派期间,哪些科学家在从事相关领域,他们是否认同你的主张理念,丁瓒将铺垫与准备工作安排得细致严谨。在交通和联络并不便捷的情况下,他亲历亲为,“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以热忱的态度和朴素的情感打动对方,获得信任,终使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以及一批日后参与“两弹”、航天等系列壮举的学术带头人相继而归,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积累人才,做出独特贡献。
1949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由陆定一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恽子强、丁瓒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基本夺取全国胜利后,中共中央尚未进入北平前作出的战略决策。创建初期的中国科学院,不是普通部委,而是全国科学技术的总领导、牵头单位、总协调单位和总指挥部。丁瓒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代书记,成为在第一线决策、指挥、协调的主要负责人。他呕心沥血,辗转于众多机构进行动员、座谈,征求意见;邀请竺可桢、严济慈、钱三强、曹日昌等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日常行政工作,并给予他们不遗余力的支持。
1949年春,钱三强曾向丁瓒提出申请20万美元巨款,赴法购买科学仪器,启动原子能研究。他当即电报请示中央,很快便得到周恩来前期批准拨给5万美元现金的指示。这项“新中国第一笔科学外汇”,表明中共中央对发展科学事业和建立中国科学院的重视,令钱三强十分感动。此后,丁瓒在秘密的情况下,多次主动接收建议,并及时准确向中央反映,对中国原子弹事业最初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几丛芳草薇薇,一片春华灼灼,给人以蓬勃憧憬。车子急弛而停,丁瓒侧身走出。他一边麻利地打开图纸,一边向眼前这片荒凉土地投出关切目光。思忖片刻,他转身向工作人员详细咨询。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的早期选址、规划,再次记录下丁瓒辛劳的身影。组织上从四野调来一位同志任司机,他常是随身携带装有多枚公章的文件包,深入实际调研、办公。最繁忙时,车到一地,听完汇报即当场盖章,拍板决定。终于,仅历时不到半年,众多知识精英便被汇集,创立起比过去中央研究院规模更大、学科林立的中国科学院。人们在喜见锦绣织成的华美之际,更激赏丁瓒的春蚕吐丝。
时局变幻 故人情谊深长
丁瓒知识广博,待人谦和,科学文艺界朋友众多。早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就接触到“左联”进步人士,结下战争年代的友谊。丁宗一5岁那年,被国民党抄家,由母亲舒维清带至上海,经地下党关怀继续生活。一天,丁瓒的好友夏衍在和舒维清谈话时,对丁宗一说道:“大军渡江,上海就解放了。你们可以去北平,见到爸爸。”不久,在某首长亲自陪同下,全家北上。就住于万国饭店(现北京饭店老楼)时,被告之丁瓒正在开会,要很晚才回来。劳顿使年幼的丁宗一不觉中睡去。醒来时,他听见父亲对母亲说:“解放了,我们要建设新中国……”
1950年代初期,尽管工作繁重,但丁瓒还是度过了一段心情愉快的时光。欢声笑语从位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面的东厂胡同传来。这是丁瓒居住的地方。几进院子,加上一个大花园,儒雅的主人,迎来高朋满座。夏夜乘凉,老舍拿着酱肉,踏门而至,交给丁瓒身为旗人的岳母。不久,美味的夜宵即被制成,一盘盘地摆到小桌上。丁瓒与老舍等多位艺术家,就在庭院里一边品茗吃东西,一边交流创作。
文扬意向远,墨映心曲深。丁瓒和郭沫若、茅盾周末共聚时,谈到兴致盎然处,便展纸研磨,提笔挥毫,以每人一行的方式,对诗赋词,交替成文。卷罢诗书喜若狂。对优美风物的采撷,对世义人伦的澄识,思之所至,情之所钟,意之所适,草木有灵,山水含韵。续写一方需要把握对方诗词中的典故来历、语法平仄,深厚丰富的文学功底与机智通达的反应能力,得以自然显现。就这样,谈笑评骘中,横竖撇捺间,隐隐涌动的炎黄风烟,从历史的时光雨巷里轻轻拂来。
随着时局变迁,丁瓒与旧友相遇,大家沉默的时间越来越多。1953年,他受到不公平打击后,茅盾第一个上门送来亲笔手书的屈原名篇《九歌·天问》。丁瓒恭敬地接过,逐字逐句看完,在与茅盾缄默地相视中,感到知心的温故与抚慰。“物不得其平则鸣”。1960年代,李四光仗义执言,三次提起要向周恩来上书替丁瓒甄别。丁瓒感谢之余,劝慰道:“总理忙于国家大事,不要为我个人小事打扰。我的功过,历史会做出结论。”每次离别时,李四光与丁瓒总是久久握手,难舍难分。李四光深情地表示:“我是收到周总理和你的消息才回来的。”温馨的往昔,重上心头,那份虽关山阻碍、却呼吸相通的融合令他们难忘。丁瓒的眼眶略显湿润,说:“你人格高尚,国家需要你。”二人一路同行于变革岁月,襟怀坦荡,不染尘埃,互为对方的品德与才华吸引,意气相知,正气相敬,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间友谊的力量。
丁瓒的毽子踢得好。冬天,厚厚的积雪扫出一块空地。他站在中间,时而腾跃,时而蹲下,让毽子落在肩、肘和额头上,然后又抛起,来个“鲤鱼跳龙门”。见此情景,著名演员赵丹微笑着说:“小时候,你就踢得比我们好。”同乡之缘,让他们从绿鬓受知,到白雪点染,相互关怀,纵世局簸颠,天地昏暗,而情怀不变。后来,丁瓒吩咐即将赴沪的丁宗一,务必看望阿丹叔叔和上海文艺界的朋友。丁宗一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只见众人围观这些“牛鬼蛇神”劳动。直到收工时,他才悄悄走近赵丹。二人来到一处小摊,趁着吃晚饭的时机,了解彼此的情况。赵丹意味深长地叹道:“这个境况,别人躲都躲不及,你还来看我。我和你爸爸从小就要好,我这次恐怕要倒大霉。你爸爸知道的事多,也会遭灾的,要小心。”皮里阳秋,弦外之音。赵丹一语成谶,仿佛在暗示什么。
风狂雨暴 精英凋零殆尽
夕阳收起了最后的笑容,暮霭轻轻飘散。风狂雨暴,精英凋零殆尽。八宝山丁瓒的骨灰盒里,没有他的骨灰。1968年5月15日深夜,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丁瓒被迫害致死。鉴于当时的形势,家人只得将丁瓒的遗体混迹于其他死者中火化,未留骨灰,以免受到鞭尸的侮辱。
作为披荆斩棘建立新中国的那一代奋斗者,国家独立不再受列强欺侮,早年想做、所做的事能及身见到其最基本实现,这令丁瓒感到骄傲与欣慰。然而,当接踵而至的运动将他卷入政治的湍急旋涡时,看着国难日重,他无能为力。临终前,让丁瓒深感双重打击的,是那些曾旅居海外、经他联络与运作回国,全心全意贡献心智的科学家们受到牵连。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每忆及此,丁宗一不禁心神暗伤。他感言:“在那场浩劫中,被吞噬的中国知识界前辈难计,但不让留骨灰或尸骨未名者可数。有此境遇者,其人必有异能。父亲将生命和鲜血献给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国科学院。胡耀邦力排妄议,决心平反父亲的冤案。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政治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一大批精英从海外归来,甘做人梯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铺石垫路的精神和业绩负责。杨尚昆在母亲最后几年中对她的关怀、照顾,以及在父亲平反决定下达后所写的热情洋溢的信,家乡人民经几十年努力收集、保留的父亲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进步文章……所有这些都让我再度回归到过去火热的年代里,人们诚挚和高尚的情操中。”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百年易过,人生最终能留下的并不多。丁瓒为帮助亿万心理苦难的同胞而来,如幻的红尘,是否见证他未尽的深情与宏愿?他是国家民族危亡关头的觉醒者与抗争者,他是为共和国的诞生而奋斗的知识精英,他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在国家几经磨难岁月里虽历经坎坷仍豁达自若、忧国忧民的志士。他走了,走完了跌宕起伏、风雨袭扰的人生之旅。他的灵魂是否枕着青山,伴着绿水,得到安息?曾经的荣耀,曾经的劫波,是否被玉峦之颠的晨风吹淡,随碧海之际的落霞缤纷?
百年如风,足音跫然。回眸丁瓒崎岖的追寻历程,重温他清丽的文章著作,是对思想的尊重,对文化的推崇,对梦冀的赞叹,对前辈的怀念。“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独立知识分子对那令人感戴的恩宠,致人迷醉的特权,引人艳羡的名衔,会有清醒认知,深刻辨别,和坚定择舍。每个人都是历史之舟的搭乘者,同时又是它的划桨人。“阅尽千帆皆不是,狼烟起处弄潮头。”这像是对后人的提示,也如对先生的总结。
责任编辑 陈晰
1930年代,中国积贫积弱,他为培育国民健全人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身先士卒,肺腑之言曾触碰到许多同胞的生命痛区。1949年,中国百废待兴,他团结众多知识分子归来,组建中国科学院,是一名学者对祖国最好的贡献。他数次放弃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富足,薰沐花团锦簇、紫舞红翻的机会,但际遇无常,最终却迎来“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的悲凉晚景。他用生命践行了“努力切勿后人,成功不必在我”的座右铭,豁达胸怀与献身精神,催人泪下,动人心弦。
今年6月25日是他的百年诞辰。饱览他的一生,无论在科学事业,还是隐蔽战线上,均立下石破天惊的功业,以文柔机敏之躯投向历史骇浪,似纯玉一枚跃堵泥沙决口,纵使艰难凶险,亦在所不辞;也曾因千丝万缕的利害冲突,莫衷难解的瓜葛纠缠,长期被人遗忘而湮灭不闻。历史既能够热情似火,又可以冷若冰霜。历史的他和他的历史,在此成为形象的注解,留下无尽的困惑与惆怅。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代书记、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丁瓒。
学者风范 疏导心理苦难
丁瓒生于江苏南通。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水陆交通发达,工商贸易繁荣。外界各种新思潮得以较早传入,令年轻人眼界不再闭塞。丁氏家族虽居于城中,但已日渐贫困。母亲田氏靠给邻里做手工杂活,为商家糊火柴盒,挣钱维持生计。在一女四子中,她发现三儿子丁瓒,好学上进,聪颖过人。于是,在拮据的条件下,艰难地只供丁瓒读书。为不浪掷岁月,少年时的丁瓒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清介自持,刻苦向上。经常是在一盏豆油灯的微弱光亮下,他伏案而坐,学到深夜。
1927年的中国,波谲云诡,风雷激荡。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汐,将求索国家前途的先行者们,推向瞬息万变的人生选择洪流中,从此他们或腾入云端,或沉下泥土,前赴后继,风雨苍黄。就在这一年,大革命处于低潮时,丁瓒经刘瑞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恽子强(恽代英之弟)的领导下,与刘瑞龙、顾民元、江上清等人组织成立中共在南通的第一个党支部——“革命青年社”。
1931年,丁瓒来到南京,就读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他来到北平协和医学院脑系科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成为中国正式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的第一人。丁瓒月薪一百大洋。那时一个大洋能买300个鸡蛋,或者可供一人全月食用的米面。然而,心系国运变迁的他,没有沉醉在这份富裕稳定中。抗战年代,丁瓒毅然奔赴长沙会战前线,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为医治、照料抗日伤病员,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1942年,重庆。瑟瑟寒风中,淅淅沥沥的春雨时断时续。太阳偶尔露出云端,送来些许温暖的光芒。此时,身为中央卫生实验院心理卫生室主任的丁瓒,刚进行完问诊治疗工作。他站起身来,缓步走到窗前,呼吸着绵绵细雨带来的清润空气,焦虑的心情得到暂时释放。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学者神情波动呢?答案只有一个:中国社会成千上万怀着心理苦难的同胞。丁瓒痛心疾首地感到,心理疾患不是一辈人的不幸,而是几代人的悲剧;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历史幽深之不可不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和矫治只是消极方法,为了达到心理卫生“保持人类健全心智”的积极目标,让民众认识到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宣传、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丁瓒通过演讲,将心理卫生的科普知识通俗介绍给社会。他的言论风采倾倒一时,似珠落玉盘,撞击着人们的灵魂,在青年中影响广泛。
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差异性和剧烈变动,人们的心理适应发生严重困难,以致心理病态和行为失常遍及于社会各阶层。丁瓒特别寄语现代之中国青年,因袭千年黑暗及现实的不合理,担负之沉重,奋斗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年轻人也把周围多数人不遵守规则,缺乏诚信,无视丑陋,不知羞耻,当作比照放任的借口,如此一代代下去,不仅自己的病态心理日趋严重,社会环境的改造更是不可能。杜绝这些现象绝不只靠空洞的牢骚和孤独的悲愤所能解决,还得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克服心理阴暗倾向,从不良经验中解放出来。
言者心之章,语者思之文。丁瓒的声调随演说进程而变化,有时仿佛长江之水,一泻千里;有时又像春风缓缓地吹。他的心声,删除了多余的枝蔓铺排,留下萃取后的精华。有的亲历者在耄耋之年,依然能模仿出他当时演讲的姿势、声调,还记得他循循善诱、充满亲和力的表情。1970年代,丁瓒先生之子、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教授在张家口医院工作时,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和被管制的专家曾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听过你爸爸的演讲,知识渊博,学者风范。”在荒凉的塞外,听到人们的追思,丁宗一在怆然与肃然间,深感父亲人格的能量和风格的魅力。
百废待兴 奠基科学事业
成群的海鸥挥动着白色的翅膀,迎着风浪,围绕轮船自由翱翔。宽敞平坦的甲板上,丁瓒手扶船栏,目视远方,浮想联翩。海风扑面,掀动他额头的发缕,夹带着些许水雾拍洒到身上。他喜欢这种风雨中向前的感觉。渐渐地,海水的颜色由混浊及浅清,进而蓝得愈发深透。丁瓒看了看海面卷起的浪花,知道此行已经走出很远,大洋彼岸的目的地正在向他招手。
历史的钟摆拨到1947年。丁瓒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和麦克理斯医院深造。这位中共南方局干练的地下工作者,数年来受到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周恩来熟悉他,器重他,将联络海外华人科学家的重任交付他。丁瓒不负所望,穿梭于纽约、华盛顿等城市,卓有成效地领导、组织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近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忧思,请他们参与建设新中国。
1948年8月,丁瓒赴伦敦参加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时任世界科协中国理事的他,随后又遍访巴黎、日内瓦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多地,一边考察心理学研究与临床,一边开展科学文化界中国留学生统战工作。蓝蓝的天,郁郁的树,暖暖的阳光照耀着险峻秀美的欧洲山脉。高天丽日,田园间枫菊交错,红黄尽染。清清的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银色如练。优雅的景致让处在奔波行程中的丁瓒心情松弛,精神愉悦。但他并未驻留忙碌的脚步,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将一份美好放在心中。 外派期间,哪些科学家在从事相关领域,他们是否认同你的主张理念,丁瓒将铺垫与准备工作安排得细致严谨。在交通和联络并不便捷的情况下,他亲历亲为,“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以热忱的态度和朴素的情感打动对方,获得信任,终使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以及一批日后参与“两弹”、航天等系列壮举的学术带头人相继而归,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积累人才,做出独特贡献。
1949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由陆定一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恽子强、丁瓒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基本夺取全国胜利后,中共中央尚未进入北平前作出的战略决策。创建初期的中国科学院,不是普通部委,而是全国科学技术的总领导、牵头单位、总协调单位和总指挥部。丁瓒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代书记,成为在第一线决策、指挥、协调的主要负责人。他呕心沥血,辗转于众多机构进行动员、座谈,征求意见;邀请竺可桢、严济慈、钱三强、曹日昌等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日常行政工作,并给予他们不遗余力的支持。
1949年春,钱三强曾向丁瓒提出申请20万美元巨款,赴法购买科学仪器,启动原子能研究。他当即电报请示中央,很快便得到周恩来前期批准拨给5万美元现金的指示。这项“新中国第一笔科学外汇”,表明中共中央对发展科学事业和建立中国科学院的重视,令钱三强十分感动。此后,丁瓒在秘密的情况下,多次主动接收建议,并及时准确向中央反映,对中国原子弹事业最初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几丛芳草薇薇,一片春华灼灼,给人以蓬勃憧憬。车子急弛而停,丁瓒侧身走出。他一边麻利地打开图纸,一边向眼前这片荒凉土地投出关切目光。思忖片刻,他转身向工作人员详细咨询。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的早期选址、规划,再次记录下丁瓒辛劳的身影。组织上从四野调来一位同志任司机,他常是随身携带装有多枚公章的文件包,深入实际调研、办公。最繁忙时,车到一地,听完汇报即当场盖章,拍板决定。终于,仅历时不到半年,众多知识精英便被汇集,创立起比过去中央研究院规模更大、学科林立的中国科学院。人们在喜见锦绣织成的华美之际,更激赏丁瓒的春蚕吐丝。
时局变幻 故人情谊深长
丁瓒知识广博,待人谦和,科学文艺界朋友众多。早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就接触到“左联”进步人士,结下战争年代的友谊。丁宗一5岁那年,被国民党抄家,由母亲舒维清带至上海,经地下党关怀继续生活。一天,丁瓒的好友夏衍在和舒维清谈话时,对丁宗一说道:“大军渡江,上海就解放了。你们可以去北平,见到爸爸。”不久,在某首长亲自陪同下,全家北上。就住于万国饭店(现北京饭店老楼)时,被告之丁瓒正在开会,要很晚才回来。劳顿使年幼的丁宗一不觉中睡去。醒来时,他听见父亲对母亲说:“解放了,我们要建设新中国……”
1950年代初期,尽管工作繁重,但丁瓒还是度过了一段心情愉快的时光。欢声笑语从位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面的东厂胡同传来。这是丁瓒居住的地方。几进院子,加上一个大花园,儒雅的主人,迎来高朋满座。夏夜乘凉,老舍拿着酱肉,踏门而至,交给丁瓒身为旗人的岳母。不久,美味的夜宵即被制成,一盘盘地摆到小桌上。丁瓒与老舍等多位艺术家,就在庭院里一边品茗吃东西,一边交流创作。
文扬意向远,墨映心曲深。丁瓒和郭沫若、茅盾周末共聚时,谈到兴致盎然处,便展纸研磨,提笔挥毫,以每人一行的方式,对诗赋词,交替成文。卷罢诗书喜若狂。对优美风物的采撷,对世义人伦的澄识,思之所至,情之所钟,意之所适,草木有灵,山水含韵。续写一方需要把握对方诗词中的典故来历、语法平仄,深厚丰富的文学功底与机智通达的反应能力,得以自然显现。就这样,谈笑评骘中,横竖撇捺间,隐隐涌动的炎黄风烟,从历史的时光雨巷里轻轻拂来。
随着时局变迁,丁瓒与旧友相遇,大家沉默的时间越来越多。1953年,他受到不公平打击后,茅盾第一个上门送来亲笔手书的屈原名篇《九歌·天问》。丁瓒恭敬地接过,逐字逐句看完,在与茅盾缄默地相视中,感到知心的温故与抚慰。“物不得其平则鸣”。1960年代,李四光仗义执言,三次提起要向周恩来上书替丁瓒甄别。丁瓒感谢之余,劝慰道:“总理忙于国家大事,不要为我个人小事打扰。我的功过,历史会做出结论。”每次离别时,李四光与丁瓒总是久久握手,难舍难分。李四光深情地表示:“我是收到周总理和你的消息才回来的。”温馨的往昔,重上心头,那份虽关山阻碍、却呼吸相通的融合令他们难忘。丁瓒的眼眶略显湿润,说:“你人格高尚,国家需要你。”二人一路同行于变革岁月,襟怀坦荡,不染尘埃,互为对方的品德与才华吸引,意气相知,正气相敬,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间友谊的力量。
丁瓒的毽子踢得好。冬天,厚厚的积雪扫出一块空地。他站在中间,时而腾跃,时而蹲下,让毽子落在肩、肘和额头上,然后又抛起,来个“鲤鱼跳龙门”。见此情景,著名演员赵丹微笑着说:“小时候,你就踢得比我们好。”同乡之缘,让他们从绿鬓受知,到白雪点染,相互关怀,纵世局簸颠,天地昏暗,而情怀不变。后来,丁瓒吩咐即将赴沪的丁宗一,务必看望阿丹叔叔和上海文艺界的朋友。丁宗一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只见众人围观这些“牛鬼蛇神”劳动。直到收工时,他才悄悄走近赵丹。二人来到一处小摊,趁着吃晚饭的时机,了解彼此的情况。赵丹意味深长地叹道:“这个境况,别人躲都躲不及,你还来看我。我和你爸爸从小就要好,我这次恐怕要倒大霉。你爸爸知道的事多,也会遭灾的,要小心。”皮里阳秋,弦外之音。赵丹一语成谶,仿佛在暗示什么。
风狂雨暴 精英凋零殆尽
夕阳收起了最后的笑容,暮霭轻轻飘散。风狂雨暴,精英凋零殆尽。八宝山丁瓒的骨灰盒里,没有他的骨灰。1968年5月15日深夜,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丁瓒被迫害致死。鉴于当时的形势,家人只得将丁瓒的遗体混迹于其他死者中火化,未留骨灰,以免受到鞭尸的侮辱。
作为披荆斩棘建立新中国的那一代奋斗者,国家独立不再受列强欺侮,早年想做、所做的事能及身见到其最基本实现,这令丁瓒感到骄傲与欣慰。然而,当接踵而至的运动将他卷入政治的湍急旋涡时,看着国难日重,他无能为力。临终前,让丁瓒深感双重打击的,是那些曾旅居海外、经他联络与运作回国,全心全意贡献心智的科学家们受到牵连。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每忆及此,丁宗一不禁心神暗伤。他感言:“在那场浩劫中,被吞噬的中国知识界前辈难计,但不让留骨灰或尸骨未名者可数。有此境遇者,其人必有异能。父亲将生命和鲜血献给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国科学院。胡耀邦力排妄议,决心平反父亲的冤案。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政治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一大批精英从海外归来,甘做人梯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铺石垫路的精神和业绩负责。杨尚昆在母亲最后几年中对她的关怀、照顾,以及在父亲平反决定下达后所写的热情洋溢的信,家乡人民经几十年努力收集、保留的父亲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进步文章……所有这些都让我再度回归到过去火热的年代里,人们诚挚和高尚的情操中。”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百年易过,人生最终能留下的并不多。丁瓒为帮助亿万心理苦难的同胞而来,如幻的红尘,是否见证他未尽的深情与宏愿?他是国家民族危亡关头的觉醒者与抗争者,他是为共和国的诞生而奋斗的知识精英,他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在国家几经磨难岁月里虽历经坎坷仍豁达自若、忧国忧民的志士。他走了,走完了跌宕起伏、风雨袭扰的人生之旅。他的灵魂是否枕着青山,伴着绿水,得到安息?曾经的荣耀,曾经的劫波,是否被玉峦之颠的晨风吹淡,随碧海之际的落霞缤纷?
百年如风,足音跫然。回眸丁瓒崎岖的追寻历程,重温他清丽的文章著作,是对思想的尊重,对文化的推崇,对梦冀的赞叹,对前辈的怀念。“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独立知识分子对那令人感戴的恩宠,致人迷醉的特权,引人艳羡的名衔,会有清醒认知,深刻辨别,和坚定择舍。每个人都是历史之舟的搭乘者,同时又是它的划桨人。“阅尽千帆皆不是,狼烟起处弄潮头。”这像是对后人的提示,也如对先生的总结。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