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就问题教学法的核心,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法 应用
  
  1.引言
  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引入
  问题教学法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3.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3.1是现今历史高考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与以前的高考有了大的变化,试题立意以“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命题特点也以“浅知识、新情境、热问题、重综合、重能力”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科内部综合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考形势的变化。
  3.2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实施问题教学法也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4.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①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②问题情境的分类;③问题情境的设置;④問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4.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向学生出示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2,432人。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②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③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4.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能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监工手中的鞭子、暴死的奴隶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4.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的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像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5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教师可提出:“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论证,学生会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推动等诸因素作用下的必然之举,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5.对问题教学法的思考
  5.1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同时懂得诚恳地接纳他人。另外,教师的角色由以往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情景,激发志趣,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由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质疑、讨论探究、应用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他们的各方面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可以更好地得到培养、发展和提高。
  5.2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问题教学所倡导的主动性与操作过程中的被动性之间存在矛盾。(2)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有时分析问题难免比较肤浅,回答问题不着边际。
  6.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抓住每个问题的核心范畴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在互动式的思考与交流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其他文献
王海瑭先生的《老子道德精神透视》一书,以老子的五千言为本为基准,以老子所处的时代为对照,通过体“道”、树“德”、建“治”三位的建设,从而求得合“和”一体的宇宙人类终极关
摘 要: 阮刻本《仪礼注疏》为众所公认的善本,但因篇帙浩大、匆忙付梓等原因,其中仍存在一些脱衍倒误和校勘不精之处。本文以阮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本为对校本,又参校其他相关版本写成,旨在考订阮刻本之谬误,并对阮元、孙诒让校记中未尽当之处进行商榷。  关键词: 《仪礼注疏》 阮刻本 文渊阁本 校议    阮刻本《仪礼注疏》对经学的贡献非常之大,就版本而言,实为善本,泽溉后学。阮元刊刻此书,引据古今版本凡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
汉代重视帝王师傅的设置。任帝王师傅者,或为元老重臣,或为忠厚长者,或精通经学。帝王师傅西汉时多位至丞相而成帝后多录尚书事,所受尊崇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