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基本材料后的实践材料,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语文教学“链”上的一个环节、所以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如果说过去学生做作业是一种被动行为,有一种习惯说法是“完成”作业,认为这是学习的一个任务。而现在,作业是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进而构建自己知能结构的过程。
如何让语文作业的价值取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又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为此,我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构建创新作业机制,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拓展作业内涵
1、作业的探究化
以前,总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背课文、背习作,就是把学生捆在大量的练习上,结果呢?学生对这些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地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布置语文个性化探究练习,能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維的园地。如学了《《祝福》》, 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给鲁四老爷起这样一个名字?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鲁”与“儒”谐音,暗示封建礼教;“四”即为“季”,代表封建社会末期;鲁镇人出于对他的敬畏,故尊称其为“老爷”。
2、作业的选择化
作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那种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提倡作业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不是漫无边际的胡乱选择,而是着眼于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可以仿造“自助餐”选择提供“正餐”和“加餐”。作业有基本作业、选择作业。基本作业人人要完成,选择作业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
3、作业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把语文作业仅仅封存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地。因此布置作业应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实践有模拟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模拟性实践:学生担当课文角色,体验情境,设计“练说”。操作性实践:如教学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是否有破坏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保护的重要性。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提高作业实效。
二、丰富作业形式
1.自创型作业
布置作业一直是教师行为,学生无权参与,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我尝试由学生间相互设计作业的方法。两位同学或合作学习小组彼此给对方设计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语文题目,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或小组共同批改。在实践中,同学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生都会注意“作业”的质量,精心准备。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提高过程和知识再生过程。自创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2.合作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
每教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按合作小组安排分别搜集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生面临的作业有时光靠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地合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学完成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焦仲卿、刘兰芝命案案情分析。作业以活动方式开展。以班级的八个合作学习小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个代表作中心发言。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及地点,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第三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第四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第五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第六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 通过合作完成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完成好作业的积极性。
3.实践型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刻。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学了柳永《雨霖铃》后,我布置学生对词的意境展开联想,并用画笔把它画下来;教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让学生课外学唱几首关于《红楼梦》的歌曲。学习必修四戏剧单元时,布置学生排演课本剧。
4.研究性作业
学完语文必修一后,我布置学生完成“创建校园文化的建议”的研究性课题。课题内容为:对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如何创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先搜集本校校史上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资料,再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创建校园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调查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写出有关论文。最后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文章!
5.拓展性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
每日语文交流。让学生搜集、讲解自己欣赏的语文素材。交流方法可按学号轮流,语文课前安排3-5分钟,每天由一名同学演讲。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课外认真阅读。
教室随时贴。利用教室的一角,举办"随时贴"。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网络上的一些热点内容等经常出现在教室的"随时贴"上面,还留有空白让学生填上只言片语加以评论,常常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
班级图书角。我把自己所购买的一些文学名著和订阅的杂志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捐献出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与同学们传阅交流。并由几位同学专门管理。借鉴“图书馆”管理制度,规定借阅期限,让学生在“书非借不能读也”中深入开展课外阅读。
事实证明: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语文教学“链”上的一个环节、所以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要。如果说过去学生做作业是一种被动行为,有一种习惯说法是“完成”作业,认为这是学习的一个任务。而现在,作业是学生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最理想的生成过程,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进而构建自己知能结构的过程。
如何让语文作业的价值取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又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为此,我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构建创新作业机制,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拓展作业内涵
1、作业的探究化
以前,总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背课文、背习作,就是把学生捆在大量的练习上,结果呢?学生对这些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地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布置语文个性化探究练习,能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維的园地。如学了《《祝福》》, 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给鲁四老爷起这样一个名字?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鲁”与“儒”谐音,暗示封建礼教;“四”即为“季”,代表封建社会末期;鲁镇人出于对他的敬畏,故尊称其为“老爷”。
2、作业的选择化
作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那种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提倡作业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不是漫无边际的胡乱选择,而是着眼于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可以仿造“自助餐”选择提供“正餐”和“加餐”。作业有基本作业、选择作业。基本作业人人要完成,选择作业学生根据实际自主选择。
3、作业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把语文作业仅仅封存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地。因此布置作业应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实践有模拟性实践和操作性实践。模拟性实践:学生担当课文角色,体验情境,设计“练说”。操作性实践:如教学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是否有破坏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保护的重要性。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提高作业实效。
二、丰富作业形式
1.自创型作业
布置作业一直是教师行为,学生无权参与,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我尝试由学生间相互设计作业的方法。两位同学或合作学习小组彼此给对方设计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语文题目,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或小组共同批改。在实践中,同学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生都会注意“作业”的质量,精心准备。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提高过程和知识再生过程。自创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2.合作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
每教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按合作小组安排分别搜集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生面临的作业有时光靠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地合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学完成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焦仲卿、刘兰芝命案案情分析。作业以活动方式开展。以班级的八个合作学习小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个代表作中心发言。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及地点,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第三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第四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第五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第六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 通过合作完成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完成好作业的积极性。
3.实践型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刻。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学了柳永《雨霖铃》后,我布置学生对词的意境展开联想,并用画笔把它画下来;教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让学生课外学唱几首关于《红楼梦》的歌曲。学习必修四戏剧单元时,布置学生排演课本剧。
4.研究性作业
学完语文必修一后,我布置学生完成“创建校园文化的建议”的研究性课题。课题内容为:对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如何创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先搜集本校校史上有关校园文化方面的资料,再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创建校园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调查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写出有关论文。最后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文章!
5.拓展性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
每日语文交流。让学生搜集、讲解自己欣赏的语文素材。交流方法可按学号轮流,语文课前安排3-5分钟,每天由一名同学演讲。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课外认真阅读。
教室随时贴。利用教室的一角,举办"随时贴"。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网络上的一些热点内容等经常出现在教室的"随时贴"上面,还留有空白让学生填上只言片语加以评论,常常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
班级图书角。我把自己所购买的一些文学名著和订阅的杂志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捐献出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与同学们传阅交流。并由几位同学专门管理。借鉴“图书馆”管理制度,规定借阅期限,让学生在“书非借不能读也”中深入开展课外阅读。
事实证明: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