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和“混血”的艺术巴西艺术家Adriana Varejao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p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为国际当代艺术界贡献了众多知名艺术家,其中我所熟知的艺术家AdrianaVarejao当属巴西艺术界的领军者。
  Adriana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在超过25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发展出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她的作品被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内的重要艺术机构纳为馆藏,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展出。巴西Inhotim当代艺术中心(The Centro de ArteContemporanealnhotim)更在2008年为她设立个人作品的永久展馆。她的作品在拍场上也收到了高度认可——2011年的伦敦佳士得上她的作品以180万美元创下了在世巴西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同年,巴西总统DilmaRoussef亲自为Adriana办法国家文化界最高荣誉——文化功绩勋章(Cultural MeritMedal)。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立木画廊近期为Adriana Varejao举办了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但其实她与中国的渊源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代——她年轻时跟随移民巴西的中国武术家练习太极和少林功夫,并且对中医文化也深感兴趣。巴西自1500年被葡萄牙船队发现并纳为殖民地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因此在巴西的街头、教堂内饰等地可以随处见到中国元素,这给当时的Adriana留下了深刻印象。90年代初,已经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的Adriana前往中国游历了北京、上海、桂林等地。她曾和我特别提到在上海博物馆中,她被一件件精致的瓷器和山水画所吸引,据说她甚至因为在一件瓷器前驻足太久而引来了保安的驱赶和质询。
  回到巴西后,1992年她首次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而且在近期作品中又再次延续了这一系列的思路。艺术家在许多画作中采用中国水墨画中的扁平视角及想象中的景观为基础,通过加入巴西当地的教堂、奴隶等形象指涉中国与巴西的文化融合,自创出一种多元文化的“混血”。此外,Adriana在近期的作品中还首次借鉴了在博物馆中看到中国古代册页画,让画布采用了无花果的形状,进而又联想到巴西最为著名的芭蕉叶外观。
  宋代瓷器也是Adriana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她对宋瓷淡雅的颜色以及“开片”裂纹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技法,为画作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裂纹式的艺术效果在她众多作品中得以体现。除了创作手法外,宋代瓷器对她的创作风格也有着深远影响。Adriana早期的作品色彩鲜艳、视觉张力强大,她尽可能地运用夸张的图案来填补画作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深入接触到宋代瓷器后,她发现宋代的瓷器几乎都剥离了任何图像,以单色的表现形式呈现,这让她深受启发,转而寻求画作中的平静与质感。
  多元历史观与文化观
  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历史只是AdrianaVarejao广泛的创作主题中的一个,艺术家尝试通过艺术探讨巴西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殖民文化、种族混合以及人类学议题。Adriana常说到她的历史观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更关注不同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影响。她认为我们所谓的“历史”只是基于某一个角度而书写成的某一个版本,普通人只是学习和逐渐接受这个版本的历史。因此艺术家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在寻求与研究大量的历史材料和文献,在蛛丝马迹中让各种元素互相交织,共同唤起那些或已被遗忘的故事和参照。Adriana也希望让观众关注非西方的意象和神话,其中许多不仅在西方的意象出现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更早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美国达拉斯当代艺术中心目前也正在为Adriana举行大型个展,其中展示了她一系列全新的自画像作品。通过绘画不同肤色、发型、饰物和面部标记的自己,她试图提出文化是透过不同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而发展的,每一个人个人身份亦因此变得多重复杂。
  纵观Adriana近25年的艺术生涯,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丰富得有时令人难以相信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不过,这也同时从侧面说明了她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议题的思考与对自身艺术的创新,这是我觉得在当今最难等可贵的。
其他文献
中国早期行为艺术的延续  艺术家刮子(刘成瑞)浑身涂满红色颜料,用两个钩子穿过锁骨,钩子的另一端系着长长的红绸带把艺术家“囚禁”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内,房内摆放着一块2吨重的巨石,艺术家用各种排列好的工具敲打巨石,并把碎石块移到另一端排列整齐。这些碎石块在行为结束后将以10元一克的价格出售。艺术家累了就爬上一个阶梯,躺在一个“红太阳”下休息(如图)。  艺术家刮子和策展人王澈介绍:“艺术家如锁骨被桎
期刊
“秋收起艺”是圆融艺术中心四季艺术展中的秋季展,于2015年9月26日-1C月26日在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三期14号楼举办,这次展览是一次全民参与的艺术形式,同时又配合了“师承”的主题,将儿童与艺术家进行平等的对话。展览以机构的形式参展,在李公堤打造一个以“生活美学”为主题,推进艺术教育的多样化展览。  此次展览由圆融艺术中心主办,苏州艺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共有四个机构参与分别是:π空间、艺
期刊
这次世界“观”让我们将目光望向这样一座城“玛纳斯”。相信听过这个地方的人并不会很多,可能此时你已启动了百度,但是可能遗憾的是,你会搜索无果。因为我也做过同样的事,“玛纳斯”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习惯性的问度娘它在哪里,但是内容寥寥无几。据说是西藏北部的一座小镇与新疆接壤,是的我也不知道它藏在哪里,没去过,那我们观什么呢?怎么观呢?  观天下,观自在,我们的身体虽没有亲临这城,但艺术家的作品
期刊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从空中乌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市内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被称为“北方威尼斯”。由于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万家“船屋”。过去,城市的建筑几乎均以涂了黑柏油的木桩打基,以防沉陷。王宫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桩。河道两旁是典型的荷兰传统民居建筑。特点是房子正面和窗户都是细长的,这是因为当
期刊
“香槟”——非同平常的气泡酒  从小到大在印象中,一直感觉香槟是与美好、喜庆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多年前,我有机会开始比较规范地读书学习葡萄酒并且与世界级萄萄滔大师们一起品酒,才知道香槟的确与普通的气泡酒不一样,并且发现之前喝的大多数是产自不同国家的气泡酒而并非香槟,所谓香槟在法律上仅限于产自法国东北方香槟区的气泡酒。我不敢担保所有的香槟都要比其他的气泡葡萄酒来得好,但最好的香槟必须要同时拥有清新、
期刊
简单的着装,质朴的表情,余平就以这么“素”的形象出现任自己的摄影展上。面对人头攒动的现场,他似乎有许紧张,不断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上前与他交谈,他礼貌地回应着;而遇上空闲时期,他则一个人走到边上喝水休息。与-般的主角在自己的主场不停刷存在感的状态不同,他似乎很享受于这种淹没于人群的感觉。“朴实无华”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而原本以为会遭遇瓶颈的采访,却因他的爽直健谈而变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将镜头下的
期刊
说到“私人宝库”,大多数人脑海中会闪现这样一幅画面:戒备森严的密闭空间里,墙上是一格格上锁的抽屉,一个衣着考究的富翁和这座宝库的保管人一起插进钥匙,打开抽屉。富翁摩挲着盒子里的珍宝,距离把它放进这里,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多少物是人非,局势变迁,而珍宝在宝库里完好无缺。  电影或者小说里都曾出现过这样的画面,那现实生活中的“私人宝库”是不是这样呢?  “保险箱”自古就有,用于富人藏匿钱财  早期并没
期刊
罗伯特·雷曼  永远的白色  TIPS 极简导出的安静并非空无一物  节制但充满存在感的极简主义艺术,需要一种十分安静的环境,才能充分释放它们的能量。如果你不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也许是你的心不够安静,而让你的心不够安静的原因,也许是你的居住环境太过嘈杂。合适极简主义艺术的空间,最好除了生活必需,基本没有任何一点多余的繁缛装饰,呈现出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就好比进行了身体和心灵的净化。在这样一种“
期刊
2015秋拍开始前,笔者曾与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一起谈到夏天的中国股灾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许多人都会说股市繁荣会吸走在艺术市场上淘金的热钱,股灾至少会让这些热钱的一部分回归艺术市场。但程寿康却表示,他宁可要一个健康能赚钱的股市,因为买家对艺术市场的信心,不仅仰赖艺术市场的前景,也仰赖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前景。  收藏展精彩纷呈  首先是拍卖公司同行之间的竞争更激烈,拍卖公司都是人才荟萃,他们之间的竞争
期刊
用镜头定格“上海中心”的每个瞬间  有一张2013年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结构封顶的纪念明信片,曾公开在中国邮政局发售——这张照片,就出自黄伟国之手。而黄伟国跟上海中心的这段美妙缘分,始自七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  2007年,黄伟国曾服务于上海城投置业管理公司,在位于浦东的国家开发银行大厦上班。当时小陆家嘴项目(即上海中心项目)筹备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国开发大厦3楼,也是城投置业管理公司服务的大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