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的使用、师生合作、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方面提出对薄弱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师生合作;实验探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现状特别是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使得一些薄弱中学的物理教师感到迷茫,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有误,对教科书的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有教师甚至认为,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使得物理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取长补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多媒体的使用
中学物理教科书有很多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如电压、加速度、离心力等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模拟和演示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运动过程,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成为课改课堂上必然要出现的内容,教学就已经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很多年轻物理教师的课堂,用丰富精美的PPT、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代替了书本、笔记;学生的质疑探究只是表面上粗略的认知,教师的循循善诱、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全都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流水演示,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当舍取。
二、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对一个知识点产生共鸣或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通过相互启发引导、相互借鉴帮助,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质疑探究获得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是一种高效的教学交流。中学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难度较大,加之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新课改理念的多年推行,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师无所适从,或教学形式仍然传统单一,倾向于题海战术,课堂非常沉闷,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师生合作无从谈起;或没有处理好考试和学生实际思维水平的关系,直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办法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中高考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度,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试卷题目和动手实验都是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这个目的服务的,课堂讨论、习题、考试、实验就可以回到师生合作这个本质上高效的教学交流模式。
三、课堂讨论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点拨学生突破重难点。这一课堂环节非常重要,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及时检验教学实效。只是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只重形不重质,只看问题的数量不看质量,课堂气氛喧闹却杂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讲授,没必要进行提问;而在课本中知识点的承接处,巧设问题可对知识点进行巧妙过渡,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在讲授课本中的重难点时,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可降低难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同时注重方法和策略,师生要及时沟通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实验探究要适度
课改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这是非常好的。而对于一节物理课的教学来说,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难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要把这些实验探究完成好,课堂的知识容量及作业量就相对少了很多。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去年才获得三级达标资格,往年高中录取的学生物理成绩都是C、D等级居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都不够重视,再加上物理学科本来就相对枯燥和晦涩,想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让学生高效理解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只注重实验探究,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会加强,但学习成绩并不会得到全面提高。有些学生上课时根本就不想听课,这种情况下,如果靠他们课后复习好物理知识点,把作业给做好,简直不可能。
为此,笔者认为应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一节课中可抽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能提高物理学的美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更能体会到物理实验探究的实用性。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本上已有的实验不一定都要去探究,因为那些实验的结论基本已知,我们要做的,只是验证这些实验的结论而已。我们要精选实验,注重学习课本中这些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逻辑思维。
总之,新课改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提高薄弱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就要在贯彻过程中应注意领会其精要部分,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也要保全传统教学的优点。如传授法,它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研究出真正属于自己而又符合学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能俊.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03).
[2]赵志坚.中学物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2010,(32).
[3]曹兴辉.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2,(12).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师生合作;实验探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现状特别是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使得一些薄弱中学的物理教师感到迷茫,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有误,对教科书的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有教师甚至认为,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使得物理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取长补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多媒体的使用
中学物理教科书有很多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如电压、加速度、离心力等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模拟和演示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运动过程,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成为课改课堂上必然要出现的内容,教学就已经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很多年轻物理教师的课堂,用丰富精美的PPT、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代替了书本、笔记;学生的质疑探究只是表面上粗略的认知,教师的循循善诱、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全都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流水演示,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当舍取。
二、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对一个知识点产生共鸣或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通过相互启发引导、相互借鉴帮助,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质疑探究获得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是一种高效的教学交流。中学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难度较大,加之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新课改理念的多年推行,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师无所适从,或教学形式仍然传统单一,倾向于题海战术,课堂非常沉闷,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师生合作无从谈起;或没有处理好考试和学生实际思维水平的关系,直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办法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中高考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度,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试卷题目和动手实验都是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这个目的服务的,课堂讨论、习题、考试、实验就可以回到师生合作这个本质上高效的教学交流模式。
三、课堂讨论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点拨学生突破重难点。这一课堂环节非常重要,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及时检验教学实效。只是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只重形不重质,只看问题的数量不看质量,课堂气氛喧闹却杂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讲授,没必要进行提问;而在课本中知识点的承接处,巧设问题可对知识点进行巧妙过渡,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在讲授课本中的重难点时,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可降低难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同时注重方法和策略,师生要及时沟通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实验探究要适度
课改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这是非常好的。而对于一节物理课的教学来说,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难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要把这些实验探究完成好,课堂的知识容量及作业量就相对少了很多。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去年才获得三级达标资格,往年高中录取的学生物理成绩都是C、D等级居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都不够重视,再加上物理学科本来就相对枯燥和晦涩,想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让学生高效理解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只注重实验探究,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会加强,但学习成绩并不会得到全面提高。有些学生上课时根本就不想听课,这种情况下,如果靠他们课后复习好物理知识点,把作业给做好,简直不可能。
为此,笔者认为应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一节课中可抽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能提高物理学的美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更能体会到物理实验探究的实用性。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本上已有的实验不一定都要去探究,因为那些实验的结论基本已知,我们要做的,只是验证这些实验的结论而已。我们要精选实验,注重学习课本中这些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逻辑思维。
总之,新课改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提高薄弱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就要在贯彻过程中应注意领会其精要部分,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也要保全传统教学的优点。如传授法,它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研究出真正属于自己而又符合学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能俊.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03).
[2]赵志坚.中学物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2010,(32).
[3]曹兴辉.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