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中学“留守孩”教育的教师素质思考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ond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留守孩”,就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托管)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2-18岁之问,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学习、心理、生活等状态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破解农村“留守孩”问题的重要性因素,对现行中学教师素质培养机制进行全面思考也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一、农村“留守孩”的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孩"3E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危险期和动荡期,具有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心理特征。但由于“留守孩”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孩”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于“留守孩”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缺乏情感关爱,影响健康成长。“留守孩”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等,家庭教育十分薄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在这种缺乏父母情感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孩”,往往缺乏爱心,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大多数“留守孩”存在厌学情绪,成绩不理想。尽管有许多“留守孩”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但是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孩”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容乐观。没有父母的有效监督和及时沟通指导,他们中大多数人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严重,成绩普遍不理想,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真空时段”不易监管,影响“留守孩”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孩”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不用上学,客观存在“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不易监管,加之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加之其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容易出现早恋、赌博、拉帮结派、吸烟、无心向学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留守孩”的健康成长。
  4.“留守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健全人格。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关爱,始终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生活氛围当中,极易使农村“留守孩”产生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厌世情绪。当其他同龄人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得到体贴关心关爱之时,“留守孩”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自闭症”儿童,健全人格不易形成。
  
  二、农村“留守孩”形成的背景探析
  
  一般认为,“留守孩”产生的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体现更多价值,并且为家庭积累更多财富,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远离家乡,来到城市,因负担不起流人地昂贵的生活成本,而且进城后一般工作紧张,流动性强,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导致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所以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老人或亲朋照顾,直接产生了“隔代抚养”或“亲朋代管”这一问题,这是当前农村“留守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农村“留守孩”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服务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长期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导致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够直接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他们的孩子也不能像城市的小孩一样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农民工的小孩进城后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入学入托,导致农民工不能也不敢带孩子进城,虽然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兄弟的现实大量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三、农村“留守孩”现象对中学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自觉更新教育理念。“留守孩”身上呈现的种种不端现象,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教育,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留守孩”家长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容忍”的,这就势必要求中学教师对“留守孩”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科学探析,对“留守孩”本质进行科学归因,正确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对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功能,引导“留守孩”形成健全人格,帮助农村“留守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长期以来,“留守孩”都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点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教育管理的长期“缺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农村“留守孩”身上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性,极易导致班级的班风学风不正。因此,不少农村“留守孩”自然或者不自然地就成为班级“监控管理”的重点对象,这对正处在心理发育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孩”是极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这就要求中学教师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给“留守孩”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切实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而不是班级管理的“遗忘角落”,充分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功能,而不是班级管理的“他律对象”,让“留守孩”在班级里找到“家”的温暖,而不是“弃儿”的感觉。
  3.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虽然“留守孩”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中学教师还是要善于多找“留守孩”身上的优势加以教育,正视个体差异,从有利于“留守孩”的成长、成才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学教师完全可以帮助“留守孩”早日自强自立,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性,帮助“留守孩”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四、农村“留守孩”现象引发的中学教师素质培养机制思考
  
  1.进一步完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机制。教育系统安排中学教师参加培训,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比较重视和比较普遍的一条途径,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离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还不够,离学生的成长需求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在当前普遍采用的在职培训机制中完善轮训机制,扩大教师参加培训的力度和受益面,要紧密依托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在职培训学习计划,要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并切实做好组织落实,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努力提高培训效益。
  2.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职或离职进行专题进修学习研究,从事理论学习或专题研究,也是提高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专门安排班主任教师进行中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辅导专题进修学习,就是提高班主任教师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有基本条件的保障,要着重于提高实效,要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要能培养和锻炼出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创造条件开展中学教师自学自悟提高机制。教育系统尤其是各地中小学要进—步创造条件,要主动给中学教师减压,要大力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榜样,始终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意识,要努力帮助中学教师形成以自定目标、自我计划、自主发展和自我控制为基础的“自学自悟”的自我教育系统,并贯穿教师成长始终,因为它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之一。自学自悟提高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外部条件,一旦中学教师形成“自学自悟”意识,就会自觉对诸如农村“留守孩”等教育新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就能够发挥中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能力,就可以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新问题。
其他文献
欧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在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俄罗斯市场动荡不定、美国经济扩张趋缓之际,欧盟靠着出口的扩大和6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的实际利率,推动着强劲的国内消费和
目的研究企业生产运行控制室内空气中苯和甲醛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方法对26处生产运行控制室和休息室进行空气中苯和甲醛质量浓度检测,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资本结构的优化是否能够增加企业的价值,一直是公司财务实践所长期关注的战略领域。资本结构的管理激励理论声称,财务杠杆(公司负债)的财务压力会迫使公司管理层追寻更有价值的投
以海关系统的金关工程、深圳市和青岛市的电子监察系统为主要案例,对信息技术手段预防腐败的机理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电子监督创新要在提升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切忌好
以利奈唑胺为起始原料,利用LiOH选择性水解利奈唑胺的酯键和酰胺键,得利奈唑胺注射液中的部分水解产物N-[(2R)-3-[[3-氟-4-(4-吗啉基)苯基]氨基]-2-羟基丙基]-乙酰胺(2)和完
<正>心情点餐、百变环境、菜品追溯……在2012年国际餐饮博览会上,中国烹饪协会联合数家科技及餐饮企业,共同打造了一家"未来餐厅",诸多高科技、自动化元素注入其中。1 0年至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问题就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这不仅仅影响每一个中职毕业学生的自身利益,对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意义
在主要介绍多维尺度方法的发展,计算原理及计算过程的基础上,尝试将非计量MDS技术运用到交通运输领域快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中,探索乘客在评定快客运输服务质量时所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