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也称脑图、心智图,是一种整理思路、高效梳理信息的工具,被誉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1970年代发明。 思维导图就是由中心发散的的思维结构图,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顺势刺激思维的拓展和思考。那么怎么绘制思维导图呢?首先,思考一下你的思维导图主题是什么,将你的思维导图的中心思想、主题或者图像放在中央;然后将几个主要想法或主题放在大纲主干上;接着将你的次要的主题或想法画在二级分支上;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要添加,可以从这些已有的主干上延伸出更多的分支。
思维导图侧重于引导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世界观为主题的科学学习活动。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把看起来很简单的插图和小实验及学生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带成一条清晰的路线。将一次次具体的感性体验进行梳理,形成系统有条理的知识体系。那么,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谈谈“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梳理教材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模形
在备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是要明确为了达成学习目标,主干知识点是什么 ?分支知识点是什么?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作出怎样的知识讲解和实验验证。第三是对于零散、琐碎的知识点,根据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出清晰、简洁明了的流程关系。设计思维导图,设计原则是:一是逻辑关系清晰,走向清楚;二是简单明了,防止杂乱和花哨;三是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模仿绘制,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本单元的核心就是磁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对磁性和磁极展开研究。教材针对儿童的特点,以“玩”为载体,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中形成對磁铁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思维导图以磁铁为主题,以磁铁的吸力和磁极为主干,将实验所发现的结论逐层发散展开。将儿童过去零散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结合课堂教学,分层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需三课时。因而思维导图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分层设计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课《磁铁的吸力》。通过利用孩子们知道的一个生活常识——磁铁能吸金属引出问题: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住吗?第一个实验:用磁铁吸不同的金属。发现磁铁能吸铁、镍和含铁、镍的金属这一特性。接下来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的吸力,共设置了5个小实验,每个小实验都能揭示关于磁铁吸力的一些特性。课堂信息量大,动手实践的过程长,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思维导图就显示出它的优点:高效有序、有条理的整理知识点。根据实验活动,将磁铁吸力的特性有效的梳理出来:
第二课时《磁铁的两极》。本课围绕“发现”这个核心,展开了四个活动。首先观察磁铁的形状,为磁铁有两极埋下伏笔。接着通过三个逐层递进的实验来展开对磁极的认识和研究。第一个实验:发现磁极——用整块磁铁吸铁粉,发现磁铁各部分的吸力强弱不同,找到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第二个实验:悬吊磁铁——发现两磁极始终指向南北方向。为进一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做好铺垫。第三个实验: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层层递进的三个实验,绘制出思维导图后能帮助孩子们有序的思考,有序的实验。
第三单元《自制指南针》。以“指南针”为主题。从了解、自制、试用、阅读四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科学教学的综合性的特色。认识和学会使用指南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南针还是野外探险生存的重要工具。模拟制作的过程既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又体现了科技创造的理念。适当拓宽学生的眼界,将科学知识和爱国情怀渗透到教学中来。利用思维导图,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三、思维导图的整合
利用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因其具有强大的知识点梳理功能和对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而风靡全球。在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时,大家一起从这个单元的核心主题磁铁出发,集思广益,想想内容分支,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个单元我们学会了这么的东西,有这么多的想法啊!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孩子们会发现科学课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后他们也更愿意去思考和实践。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科学课的尝试,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点点收获。打破线性思维,开发大脑潜能。思维导图会引导你做思维的主人、"会思考的芦苇",而不是沦为学习的机器、知识的搬运工。
思维导图侧重于引导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世界观为主题的科学学习活动。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把看起来很简单的插图和小实验及学生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带成一条清晰的路线。将一次次具体的感性体验进行梳理,形成系统有条理的知识体系。那么,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谈谈“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梳理教材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模形
在备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是要明确为了达成学习目标,主干知识点是什么 ?分支知识点是什么?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作出怎样的知识讲解和实验验证。第三是对于零散、琐碎的知识点,根据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出清晰、简洁明了的流程关系。设计思维导图,设计原则是:一是逻辑关系清晰,走向清楚;二是简单明了,防止杂乱和花哨;三是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模仿绘制,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本单元的核心就是磁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对磁性和磁极展开研究。教材针对儿童的特点,以“玩”为载体,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中形成對磁铁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思维导图以磁铁为主题,以磁铁的吸力和磁极为主干,将实验所发现的结论逐层发散展开。将儿童过去零散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结合课堂教学,分层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需三课时。因而思维导图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分层设计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课《磁铁的吸力》。通过利用孩子们知道的一个生活常识——磁铁能吸金属引出问题: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住吗?第一个实验:用磁铁吸不同的金属。发现磁铁能吸铁、镍和含铁、镍的金属这一特性。接下来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的吸力,共设置了5个小实验,每个小实验都能揭示关于磁铁吸力的一些特性。课堂信息量大,动手实践的过程长,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思维导图就显示出它的优点:高效有序、有条理的整理知识点。根据实验活动,将磁铁吸力的特性有效的梳理出来:
第二课时《磁铁的两极》。本课围绕“发现”这个核心,展开了四个活动。首先观察磁铁的形状,为磁铁有两极埋下伏笔。接着通过三个逐层递进的实验来展开对磁极的认识和研究。第一个实验:发现磁极——用整块磁铁吸铁粉,发现磁铁各部分的吸力强弱不同,找到不同形状磁铁的磁极。第二个实验:悬吊磁铁——发现两磁极始终指向南北方向。为进一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做好铺垫。第三个实验: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层层递进的三个实验,绘制出思维导图后能帮助孩子们有序的思考,有序的实验。
第三单元《自制指南针》。以“指南针”为主题。从了解、自制、试用、阅读四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科学教学的综合性的特色。认识和学会使用指南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南针还是野外探险生存的重要工具。模拟制作的过程既是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又体现了科技创造的理念。适当拓宽学生的眼界,将科学知识和爱国情怀渗透到教学中来。利用思维导图,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三、思维导图的整合
利用思维导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因其具有强大的知识点梳理功能和对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而风靡全球。在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时,大家一起从这个单元的核心主题磁铁出发,集思广益,想想内容分支,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个单元我们学会了这么的东西,有这么多的想法啊!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孩子们会发现科学课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后他们也更愿意去思考和实践。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科学课的尝试,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点点收获。打破线性思维,开发大脑潜能。思维导图会引导你做思维的主人、"会思考的芦苇",而不是沦为学习的机器、知识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