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朴皇帝朱元璋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尚俭皇帝,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奢华的条件。后来即使地位变了,他也仍然讲究俭朴,不事奢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众多皇帝中也是少有的。正因为朱元璋倡导俭朴,从严治官,所以明初的吏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得以很快复苏,从而为“明初盛世”创造了良好开端。
  崇尚简朴
  朱元璋功业越高,越崇尚简朴。他对人说:“当皇帝的实行节俭,可以使天下都以俭为荣;当皇帝的奢侈,也会把天下引向奢靡。诸位不见历史上住茅草屋的尧、禹道德高尚?反之,修阿房宫和西苑的秦始皇、隋炀帝因此而失掉人心吗?”
  早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俭朴就已经天下闻名。1361年,另一反元领袖方国珍派使者来谢,献上饰金的玉马鞍一副,朱元璋婉言辞谢,说:“如今正是战争期间,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军需,其它宝玩,可不是我稀罕的。”1364年,占据江西一带的割据势力陈友谅献上镂金床一张,朱元璋对手下人说:“这和后蜀亡国之君孟昶(919—965年)用金玉镶的尿壶有何不同!一张睡床这样极尽工巧,其它一切,便可知晓了。陈友谅父子这般穷奢极侈,也就快完蛋了。”然后下令把睡床砸了个稀巴烂。1366年,在南京修筑宫城,管工程的人先将图样拿给朱元璋审阅,朱元璋把那些雕琢考究的部分,都一一抹去,然后对部下说:“千古之上,住茅草房的人都是圣人,凡是讲究美丽宫室者,都是亡国者。俭朴是个大宝,不可丢弃,对百姓不要剥削搜刮过分呀!”
  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有人献瑞物以讨好,有一地方官献上瑞麦一棵,这瑞麦在一根茎上长了三个或五个穗,群臣齐颂这是太平之象。朱元璋说:“我当皇帝,只想修德以致天下太平,不在乎这些瑞物。记得汉武帝时捕获到一角之兽,收到过九茎之芝,可是他好大喜功、征伐四夷,弄得海内空虚,天下动荡,后来的汉宣帝时又有什么神爵甘露之瑞,结果却山崩地裂,汉朝的道德从此衰败了下去。由此看来瑞物是靠不住的,灾祸却不可不防啊!”命令大臣地方官,往后不要进贡什么瑞物,要多报告地方上的天灾人祸。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所建宫殿都十分俭朴,不准雕饰。即位之初,负责制作车舆服御之物的官员上奏说:皇上所用,皆应饰以黄金。朱元璋却下令只饰以铜。有关官员依据古礼坚持用黄金,并说费用并不太多,朱元璋却语重心长地说:“朕富有天下,岂吝于此?奢华之事,都是先小而后大。”礼部尚书陶凯等人又是依据古礼,请朱元璋钟鸣鼎食,在用餐时大奏音乐,朱元璋拒绝接受,他说:“古代帝王,功德隆盛,治洽生民,上下之间和谐,虽然每日奏乐伴食,也不为过。如今,天下未定,人民生活也非常困苦,北征将士流血牺牲,尸骨暴露于原野,我在工作之余,怎可忘记将士之劳,而自己纵欲欢乐啊!我倡导俭朴,十分害怕不慎陷入奢华,你们这样做,不是劝我节俭,而是领我往坏道上走啊!”
  朱元璋对皇宫内储藏宝物也大加限制。有一天,他看到宫廷府库珍异之宝堆积很多,颇为感慨地说:“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我怎敢攫为私有?如果我奢侈妄费,取一己之娱,尽耳目之乐,这就是把天下的好东西让我一个人享受。如今天下已平定,除了正常的赏赐之外,其余都该节约啊!”
  朱元璋不喜酒,也不吃什么滋补品,有一个商人送给他番香阿刺吉,华言蔷薇露,说可以治心脏病,还可为妇女饰容。朱元璋说:“中国治病的药很多,这些玩艺只能使人养成腐化习惯,没好处。”拒绝接受。
  就是在外交上,朱元璋也绝不允许夸富显富。有一年派参政蔡哲出使西蜀,临行前,他特别嘱咐说:“以前蜀使来,多夸其富,而不讲信义。你们到蜀国要讲实话,千万别学他们那一套虚浮的坏作风。”
  临去世,朱元璋谆谆告诫子孙和大臣们:“送葬礼仪所用,不要金玉,孝陵(南京朱元璋陵墓之名)山川就地起坟,切莫大兴土木。”
  朱元璋不但自奉节俭,对周围的人也严格要求。
  有一次退朝,赶上外边下雨,看到两个宦官穿着新布鞋在雨中行走,朱元璋立刻令其停下训斥道:“一双新鞋值不了几文钱,却是百姓辛苦缝制出来的,大为不易,你们为什么这样不爱惜,作践新鞋啊?”当即令人把这两个宦官打了一顿棍棒。
  还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奉天殿,看到在殿里服务的人员穿戴极其鲜丽,便询问这样一套衣服值多少钱,当他听说是五百贯时,立刻翻了脸,严厉批评说:“五百贯、五百贯,那是农民数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啊,你们却用这些钱做了一套衣服!这不是作践民脂民膏吗?”立即命令切戒这一奢举。
  朱元璋的晚年,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国外贩带私茶以获利。虽然是亲生女儿之婿,他也不手软,依法处以死刑。
  警惕奢华
  朱元璋为何终生坚持勤俭作风?当然与他出身贫苦有关系。但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出身贫苦的人,一旦发达了,奢华腐化搞得更凶的例子不少。而朱元璋所以坚持勤俭,与他对“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古训认识深刻有关系。他曾作《资世通训》一书,首章是《君道》,凡18件事、“俭”“素”二事被列在最前边。
  在住宿的房间里,朱元璋把古代可资借鉴的故事和儒家经典《大学衍义》书写到四壁之上。他还令人在屏风上把唐朝诗人李元甫写的一首《上元怀古》录上,朝夕吟咏,警惕自己勿奢华:
  南朝天子爱风流,
  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为战争收拾得,
  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将道德终无敌,
  秦把金汤可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在?
  雨花烟草石城秋。
  这首诗艺术性不高,却思想深刻,有令人借鉴南朝(指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各短命王朝)的深意。朱元璋对臣下说:“前代宫室多绘龙凤山水图画,朕则书写这些文字和图画,以利朝夕观览借鉴!”
  朱元璋对劝诫自己实行俭朴的官员给以奖励。有一次,他在视察工作时,因天热,需换下被汗水沾湿了的衣服。参军宋思颜见到朱元璋所换的衣裳都是洗过多次的旧衣服,便说:“主公躬行节俭,真可为子孙效法啊!微臣怕主公只是今日如此,往后不能一贯如此啊,微臣希望主公一生都能如此才好。”
  朱元璋听闻十分高兴,说:“此乃金玉良言。一般的人,只是注意我现实的表现,而不能及于久远,只能劝诫我已经做完的事,而不能昭示我今后怎样做。宋思颜见我能行于目前,而怕不能保持永久,这才是我的忠臣啊!”特赐币以褒奖宋思颜。
  此外,朱元璋对勤俭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他说:“丧乱之源,由于骄逸。大抵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他说:“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为丧家之源……自今宜量入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勿令不足。”
  他说:“善治天下者,务不奢侈以废民财而劳其力焉!若奢侈者,必宫室台榭诸等徭役并兴擅动,生民农业废而乏用国危。”
  他说:“元世祖在位,躬行俭朴,遂成一统之业。至庚申帝(元英宗)骄淫奢侈,饫梁肉于犬豕,致怨怒于神人,逸予未终,败亡随至。”
  这些论述,真是千古之真言,对今天仍有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思念家乡,是每个在外游子一种故土情感的本能。  霍州是我的家乡,霍州的山水人情时常萦绕在我的心间。那里有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眷恋,不管是幸福、幸运、感恩,还是偶有的困苦与忧伤……  我因工作调动离开霍州时,正值壮年,虽谓“荣升”,却曾夜伫小院,留连绵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清代精美的鼓楼、元末明初雄浑的州署大堂、高耸的观堆塔、南塔垣上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和向东眺望直插云端、终年翠绿
期刊
文人爱写“家教联”,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  清代才子郑板桥,为了教育子孙如何做人,曾写过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中,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深切的希望。  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曾写过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
期刊
今年2月的索契冬奥会,既是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各国体育爱好者的盛事。在奥赛期间,有积极的文学参与其中,曾吸引了五大洲不少诗人的眼球,他们热切关注赛事,并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奥运加油添彩,创作出许多感动人心的奥运赞歌。其中,我国“体育诗人”赵国增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在索契冬奥会期间,赵国增曾在俄罗斯出版了一部歌咏奥运的诗集。现在,他又把先前未及收入的一些歌咏赛事的诗歌重新收录、
期刊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五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五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五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但费用不够,向吴宓借钱,
期刊
1885年2月,总理衙门大臣张佩纶因马江战败被革职流放,在张家口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好在京中好友时常寄赠银两,尤其是李鸿章,多次赠银不菲。  张佩纶为什么能得到李鸿章的频频资助呢?各种缘由,颇耐人寻味。  李鸿章与张佩纶本有“世谊”,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曾任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太平军攻打安庆,张印塘因守卫庐州要隘集贤关有功,升任安徽按察使。这时,李鸿章正在安徽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团练,与张印塘属“患难
期刊
在历史上,王昭君(生卒不详)是一位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她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即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这个美丽的民家姑娘,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被汉元帝选进宫,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  封建社会里,皇帝有三宫六院,嫔妃美人数以百计,因此,有很多被选进宫的美女,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王昭君入宫以后,也和那些不幸的宫女一样,忍受着深宫的寂寞和凄凉,几年也没有见到皇帝。她悲怨,嗟伤,痛苦,身在禁宫,心向自由
期刊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上说:“世界上有三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那就是苗人、犹太人、吉普赛人。”  作为一个族种,一个部落的存在,史载的苗人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前。当时的苗人部落居住在直米力城,即今河北一带平原上,过着富饶的生活。首领先是格娄尤老与格蚩尤老。格娄尤老在位时间较短,对苗人后期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格蚩尤老,即蚩尤。在距今5450年前,黄帝率军侵犯当时苗人的直米力城,苗人奋力
期刊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成立于1919年10月16日,旧址在现在的太原市五一路东侧山西机床厂宿舍附近(小北门),当时是阎锡山为全省各校培养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为维护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培植亲信和骨干,为国民党培养后备人才。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共产党巧妙地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力量。因此,省立国民师范一成立,就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一块阵地,特别是1935—1936年间,这种斗争显得更激烈,更突出。  
期刊
义和团运动过后,清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新政”,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而改革教育即是新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教育,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将自然科学等所谓“西学”引进学堂,废除那些以读经讲经、学做八股文,以应科考的传统教育。清政府在其颁布的《诏书》中有“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的话。本文试就清朝的最后十年以至抗战前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兴学育才情况略述之。  改秀容书院为新兴中学堂
期刊
明代大改革家、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主张“厚农资商”,与明代晋商之间有着某些渊源。  张居正与山西籍官僚  山西籍官僚宣大总督王崇古、吏部右侍郎张四维、户部尚书王国光等都与张居正交好,在政治上、经济上互为援手,最突出的是在“隆庆议和”上相互配合,赢得了主动,实现了“隆庆议和”。  隆庆议和发生在隆庆五年(1571年)。事情的原委是: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那汉吉准备迎娶表妹钟金哈屯,俺答汗见钟金哈屯貌美,便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