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内在的关联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作用;对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对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 产学研一体化内在关联分析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業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生产体系的融合剂,能将断裂的创新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创新的完整链条。“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科研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选题始终以市场前景作依据,创新成果就能够顺利进入商业化应用,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 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1)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应用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产学研一体化将技术的研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变成连续的链接过程,各环节紧密相接,有效地消除了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生产应用各阶段组织上的脱离,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2)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并行作业方式。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全部过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和生产准备并行作业,生产单位、科研部门、大学协同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效率。
(3)矩阵式组织形式。产学研一体化的矩阵式组织形式有垂直的行政领导关系及横向的学术领导与技术协作关系,将职能部门的行政目标管理与科学家、设计师等组成的学术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全部过程的协调与控制能力。
3 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产学研一体化间接提升了企业科研水平。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高校中的科研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不可轻视科研工作。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学校科研经费少得可怜,难以开展科研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更少。因此通过产学研结合筹措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科研力量。
(2)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了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输入高技术水准人才。大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克服了传统的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促进了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的改革,其结果必然提高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①参加产学研结合的院校普遍反映,通过产学研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陶冶了情操。②通过产学研结合,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得到扩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展。③产学研结合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由于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实际的机会,在专人的指导之下,真正承担起对企业有用的专业技术工作,把“学”与“干”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为企业实施科学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以高校科技成果为起点,采取“孵化”的方式,经过开发研究和市场培育实现成果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结合真正成为促进科学技术转移的“平台”。在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的同时,还要建立起适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工作创新机制,不断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赋予新的内涵,创建多种促进科学技术转移新模式。在围绕创新、转化中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科学研究、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工程放大四大功能,使技术转移产生共赢效应。
4 措施
(1)加快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的服务平台、是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一方面,我市应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成果转化中介服务、高新技术推广服务,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建立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市的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还要吸引高新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新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2)高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为企业服务。
企业需求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以增加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高校的本质作用就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则有助于实现这种功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冷热兼顾,灵活机动,对展示自身特色和水平的专业,应依照市场需求调整改造。高校应发挥其学科领域的人才、科研成果优势,针对所在地区支柱与重点产业,瞄准相应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拓宽、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3)政策导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国内外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初期,原始推动力来自政府。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校企开展产学合作,通过政府的激励和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建立“直通车”,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由浅层向深层推进,范围由局部向整体拓展,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调整规范,建立有力的监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应予以规范。政府要通过政策、法律等,从宏观层面建立严格的的调控保障机制,如:建立利益分配制度、责权约束机制、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政策引导机制、风险投入机制、创新运营机制、信息集散机制、知识产权监管机制等,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微观运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以风险投入机制为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在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等措施,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高校院所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5)充分重视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地位, 着力解决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问题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多样具体模式。例如,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组建中国高校科技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架设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等等。
参考文献
[1]潘正琼.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9.10.
[2]许宗衡.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5.1.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作用;对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对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 产学研一体化内在关联分析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業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生产体系的融合剂,能将断裂的创新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创新的完整链条。“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科研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选题始终以市场前景作依据,创新成果就能够顺利进入商业化应用,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 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1)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应用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产学研一体化将技术的研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变成连续的链接过程,各环节紧密相接,有效地消除了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生产应用各阶段组织上的脱离,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2)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并行作业方式。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全部过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和生产准备并行作业,生产单位、科研部门、大学协同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效率。
(3)矩阵式组织形式。产学研一体化的矩阵式组织形式有垂直的行政领导关系及横向的学术领导与技术协作关系,将职能部门的行政目标管理与科学家、设计师等组成的学术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应用的全部过程的协调与控制能力。
3 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产学研一体化间接提升了企业科研水平。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高校中的科研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不可轻视科研工作。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学校科研经费少得可怜,难以开展科研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更少。因此通过产学研结合筹措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科研力量。
(2)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了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输入高技术水准人才。大量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克服了传统的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促进了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的改革,其结果必然提高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①参加产学研结合的院校普遍反映,通过产学研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陶冶了情操。②通过产学研结合,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得到扩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展。③产学研结合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由于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实际的机会,在专人的指导之下,真正承担起对企业有用的专业技术工作,把“学”与“干”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为企业实施科学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以高校科技成果为起点,采取“孵化”的方式,经过开发研究和市场培育实现成果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结合真正成为促进科学技术转移的“平台”。在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的同时,还要建立起适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工作创新机制,不断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赋予新的内涵,创建多种促进科学技术转移新模式。在围绕创新、转化中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科学研究、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工程放大四大功能,使技术转移产生共赢效应。
4 措施
(1)加快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的服务平台、是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一方面,我市应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成果转化中介服务、高新技术推广服务,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建立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我市的高新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还要吸引高新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新技术经纪人队伍,打造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2)高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为企业服务。
企业需求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以增加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高校的本质作用就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则有助于实现这种功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冷热兼顾,灵活机动,对展示自身特色和水平的专业,应依照市场需求调整改造。高校应发挥其学科领域的人才、科研成果优势,针对所在地区支柱与重点产业,瞄准相应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拓宽、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3)政策导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国内外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初期,原始推动力来自政府。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校企开展产学合作,通过政府的激励和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建立“直通车”,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由浅层向深层推进,范围由局部向整体拓展,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调整规范,建立有力的监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应予以规范。政府要通过政策、法律等,从宏观层面建立严格的的调控保障机制,如:建立利益分配制度、责权约束机制、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政策引导机制、风险投入机制、创新运营机制、信息集散机制、知识产权监管机制等,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微观运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以风险投入机制为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在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等措施,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高校院所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5)充分重视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地位, 着力解决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问题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高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多样具体模式。例如,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组建中国高校科技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架设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等等。
参考文献
[1]潘正琼.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9.10.
[2]许宗衡.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