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直觉能力,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训练语感。语文教学不以拥有这个工具(即占有知识)为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对这个工具熟练的运用,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语感;能力;训练
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语文教学却不以拥有这个工具(即占有知识)为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对这个工具熟练的运用,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说,要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直觉能力,这里的关键在于训练语感。
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关键在于训练语感
要想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周围,得到真实的生活经验,这样我们对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从而灵敏的感觉在我们脑海里,这种感觉通常就叫做“语感”。学音乐的要培养乐感;学美术的要培养形式美感;学语文的理所当然要培养语感。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我国的语言决不是凭借应用某些语言知识,推演某些方法就能掌握的一种语言。在我国民间有一则笑话,“有一个傻女婿要去给她的岳父拜寿。他的邻居就告诉他:你拜寿嘛,就要在说话时多带个”寿“字在里面。他记住了。到了岳父家,他把岳父的衣服称作”寿衣“,要把岳父家的木头盒子叫做”寿木“。这个傻女婿本来想讨好岳父大人,结果却处处咒骂其岳父。你看这位傻女婿不是在运用语言规律举一反三吗?那他为什么反而大出洋相呢?这就是因为他用的词语不是从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语言学来的,他没有语感,所以会出现笑话,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仅凭语文知识和方法是不能使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过关的。我们的交际工具——语言,只有当它作为一定的文化载体时才称其为工具使用,它不能当其他类型的工具来使用,如斧头之类的拿起来就能砍的工具。要让学生掌握从语言其中剥离出来的修辞、语法、文体知识之类的东西,因此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熟读和背诵课本及课外读物
1.熟读。现阶段语文教法不外乎两类:一是问得精当,导得得法的“启发”式;二是一味绕弯子的“填鸭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课文的时间安排。据不完全统计,读一篇课文到学完,学生们自己动口朗读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两个段落,最多只读课文一遍。在语文教学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来体现的,不通过多读、熟读无以全面把握其内在的含义。所谓“出口成章”就是少不了熟读的功夫。
2.背诵。在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说话,学习把话说得准确、流畅、生动、艺术。背诵,可以为学话者提供一些现成的语言零件,以供他们需要时组装。背诵是一种切实可用的语言训练手段,可惜的是它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受轻视,教师宁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作用不大的讲解分析上,也不愿花些时间让学生背诵及熟读背诵名句名篇。学生们书读多了、背多了,在头脑里就形成了牢固的话语模式,积累吸收之后,他们一听到读写内容就会表现出直觉的意会能力,就能准确而流利地表情达意,这样才是听、说、读、写真正过关了的表现。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时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应该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和背诵。
三、培养语感并不排斥课堂研讨
正如我们学习游泳一样,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依靠下水去游来锻炼,应该在游泳运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才能游得更快更好。同样的道理,科学的规律与方法,精准地分析与点拨,精要的语文知识与熟读背诵相配合,毫无疑问,这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习语文知识不像孩子学话那样简单明了,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只凭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恐怕只能是低效的办法,不能大面积、高效率地学好语文。在教学中,语感的形成主要依靠吟诵与熟读的方式,但若加以精要、理性的分析,比如:研讨分析词语的好坏、文气的滞畅、表达优劣句子的正误等,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研究论坛[J].2000,(10).
[2]科技资讯[J].201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1.
关键词:语感;能力;训练
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语文教学却不以拥有这个工具(即占有知识)为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对这个工具熟练的运用,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说,要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直觉能力,这里的关键在于训练语感。
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关键在于训练语感
要想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周围,得到真实的生活经验,这样我们对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从而灵敏的感觉在我们脑海里,这种感觉通常就叫做“语感”。学音乐的要培养乐感;学美术的要培养形式美感;学语文的理所当然要培养语感。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我国的语言决不是凭借应用某些语言知识,推演某些方法就能掌握的一种语言。在我国民间有一则笑话,“有一个傻女婿要去给她的岳父拜寿。他的邻居就告诉他:你拜寿嘛,就要在说话时多带个”寿“字在里面。他记住了。到了岳父家,他把岳父的衣服称作”寿衣“,要把岳父家的木头盒子叫做”寿木“。这个傻女婿本来想讨好岳父大人,结果却处处咒骂其岳父。你看这位傻女婿不是在运用语言规律举一反三吗?那他为什么反而大出洋相呢?这就是因为他用的词语不是从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语言学来的,他没有语感,所以会出现笑话,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仅凭语文知识和方法是不能使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过关的。我们的交际工具——语言,只有当它作为一定的文化载体时才称其为工具使用,它不能当其他类型的工具来使用,如斧头之类的拿起来就能砍的工具。要让学生掌握从语言其中剥离出来的修辞、语法、文体知识之类的东西,因此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熟读和背诵课本及课外读物
1.熟读。现阶段语文教法不外乎两类:一是问得精当,导得得法的“启发”式;二是一味绕弯子的“填鸭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课文的时间安排。据不完全统计,读一篇课文到学完,学生们自己动口朗读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两个段落,最多只读课文一遍。在语文教学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来体现的,不通过多读、熟读无以全面把握其内在的含义。所谓“出口成章”就是少不了熟读的功夫。
2.背诵。在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说话,学习把话说得准确、流畅、生动、艺术。背诵,可以为学话者提供一些现成的语言零件,以供他们需要时组装。背诵是一种切实可用的语言训练手段,可惜的是它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受轻视,教师宁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作用不大的讲解分析上,也不愿花些时间让学生背诵及熟读背诵名句名篇。学生们书读多了、背多了,在头脑里就形成了牢固的话语模式,积累吸收之后,他们一听到读写内容就会表现出直觉的意会能力,就能准确而流利地表情达意,这样才是听、说、读、写真正过关了的表现。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时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应该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和背诵。
三、培养语感并不排斥课堂研讨
正如我们学习游泳一样,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依靠下水去游来锻炼,应该在游泳运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才能游得更快更好。同样的道理,科学的规律与方法,精准地分析与点拨,精要的语文知识与熟读背诵相配合,毫无疑问,这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习语文知识不像孩子学话那样简单明了,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只凭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恐怕只能是低效的办法,不能大面积、高效率地学好语文。在教学中,语感的形成主要依靠吟诵与熟读的方式,但若加以精要、理性的分析,比如:研讨分析词语的好坏、文气的滞畅、表达优劣句子的正误等,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研究论坛[J].2000,(10).
[2]科技资讯[J].201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