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信仰的灯塔,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而在坚定信仰的指引下,人会对未来坚持一种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而且心甘情愿为了这种追求和向往去做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吴奇修现在的职务是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之前,他曾经担任过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北大第一位”村官。
1987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吴奇修放弃了留京指标,选择回到湖南农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个地方的命运。1995年起,吴奇修担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用几年的时间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湖南“富裕村”、“全国文明村”。吴奇修也先后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直到现在,吴奇修仍然认为,年轻人多一点理想主义的东西不是坏事。“不管怎么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他的内心始终是坚强的,向上的、阳光的。心灵的力量可以支撑人们历经挫折和困难而更加坚强;在获得成功,荣誉及受到关爱时,才不至于让人飘飘然,而能一步一步从容前行。”
三次要求“人往低处走”
1983年,17岁的吴奇修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的威绩被北大经济系录取。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一步一步圆“梦”。
1986年暑假,吴奇修和同学到广州、温州的农村做社会调查,那里的富裕让从省级贫困县出来的吴奇修吃惊不已:紧接着,他又在家乡涟源调查,贫富的强烈对比撞击着他的心。调查结束后,吴奇修致信娄底地委和涟源县委,表示了“要求到基层工作,学以致用,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意愿。
回想当年下基层时层层打报告等批复的曲折经历 回想初到基层时许多人的猜疑和非议,吴奇修淡然一笑,应该说,是热血青年的满腔赤诚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奋发向上的美好时代的潮流,是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滋润,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熏陶,以及朴素的报恩思想和对农民的情结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最基层。
1987年7月,吴奇修得偿所愿,被分配到涟源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工作。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吴奇修放着北京的大机关大单位不去,偏要到贫困的小村子去,一时引来轩然大波,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发配”,有人说他成绩不好只能降格分配……迎接满腔激情的是一盆盆冷水,这让他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也感到委屈,但冷静下来的吴奇修想:自己并没有做错事,那么就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别人挑剔的目光吧!于是,他全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从小事做起。每天早晨7点半,第一个赶到单位,打好开水扫好地:遇到抗洪救灾,扶贫帮困等许多人不愿干的急难险重工作他总是抢着到一线去。渐渐地,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也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更赢得了周围人的理解和信赖。
都说“人往高处走”,吴奇修却几次“水往低处流”。1989年至1992年,吴奇修申请到两个贫困村扶贫。1995年,吴奇修上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
1600多人的石门村积贫积弱,人均年收入只有480元整个村子的债务却高达12万元。当时,老百姓对这位大学生“村官”抱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话传到吴奇修耳朵里他什么也没说,也不着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家串户跟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与感受。他拆了破烂的小学危房,千方百计建了一栋新学校,又带人修河道和河堤,解决了村子里河道多年淤积的问题,还在村里修起一条水泥公路,这些工程都是他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没让农民掏一分钱。
“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们好。你不能端大学生的架子。你让他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就会支持你。”吴奇修说。他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上新疆,下广州,赴沈阳,到重庆,招商引资。先后兴办企业16家,到199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
他学会了三个村的方言,而且说得很地道,“到农村工作如果只会说普通话,会被农民当作客人。”农民家的腊肉有时变了味还舍不得吃,碰上吴奇修去家访,村民就会热情地留他吃饭不断地给他夹肉,“这时千万不能拒绝”。农民要敬酒,平时几乎不沾酒的吴奇修明白:讲1000遍道理也不如喝下那一碗或许很快就会使自己头晕的酒,他二话不说,端起酒杯就干
后来,有的村民一高兴就会使劲拍着吴奇修的肩膀,说,“这才是自己人!”吴奇修知道,自己已经真正地融入了乡村,乡亲们也真正把他当成了贴心人和主心骨。
“做大写的人”
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石门村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继续困守石门,很多企业会倒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乡村经济也会功亏一篑。吴奇修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跳出石门看石门,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赢得生机。他提出:1995年,石门是千方百计“引进来”,现在要义无反顾“走出去”。但当时市委的主要领导不同意,连一向信赖他的老百姓也说他胳膊肘往外拐。熟悉经济工作的吴奇修深知,市场竞争的法则从不跟谁讲脉脉温情,干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只有死路条,无奈中,他只能选择离开。卷铺盖时,他感到揪心地痛,眼泪不自主地流。但当他坐着拉行李的旧吉普车来到家门口时,村民们早已守在那里,坚决不让他走。
第二天,吴奇修回到村里。在他的带领下,石门村瞄准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决定挺进大西北,利用地理优势搞出口加工贸易,迅速建立了基地,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可观的利润。随后乘势在广东重庆江西、新疆等地办起7家企业,8家公司。到2000年12月,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石门的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分布10多个省、市、区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使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全省小康示范村。
在谈到恩师陈岱孙时,吴奇修说,陈先生教会了他“做人”、“做大写的人”。陈先生说“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老师的话,吴奇修如刻在胸并付诸实践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对老百姓好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当不少村民已经有了企业收入颇丰的时候,领头人吴奇修还领着每月1000来块钱的工资;当看到许多同龄人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仕途一 路春风得意时,吴奇修总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基层干事创业需要勇于坚守。坚守尊重百姓的情感,坚守自己信奉的理想信念。如果你没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没有爱上所从事的事业,就很难坚持下去。但当你亲眼看到山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为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不断带来实惠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会感到自已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信仰照亮人生路
如今,43岁的吴奇修恬淡朴实但依然难掩激情。评价起自己他还是用那句自20岁就贯彻至今的话——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人要实在,但是又不能太实际了。如果一个人太实用主义了,就很难承载相应的社会理想和责任 也将使自己变得不快乐。”吴奇修说。依然仰望星空的吴奇修回想自己40多年的人生,他认为,是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了自己的旅程。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您北大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工作,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选择?
吴奇修(以下简称吴):应该说,是朝气、锐气“傻气”促使我到最基层工作。我从小在农村的经历,父母社会的教育,以及大学期间考察时看到的农村状况,都让我坚定了这样个信念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对老百姓好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毕业后我选择到艰苦的基层。
青:可以说是信仰促使您扎根基层激励您在工作中不断前进,当您的信仰和社会流行观念产生矛盾的时候,您是怎么做的?
吴:10多年在最底层干事创业所经历的清贫,孤寂、误解艰辛确实一言难尽,甚至不堪回首。但苦难与逆境是人生的导师,再苦再难我也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有良知,负责任、能包容尚实干。这么多年,不管我受多大委屈,心里多难受,我都没在群众面前流露过;有时实在憋得难受,我就一个人跑到半山腰,面对蓝天白云放声唱歌诵诗,唱《少年壮志不言愁》中的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唱《水手》中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诵读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山时心情就好了,又能满怀激情去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当看到山村的面貌在一天天改变,当看到老百姓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富裕,当看到村民的笑容在一天天增多,当与群众的情谊在一天天加深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什么事比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青:您怎么看待信仰,您觉得信仰在人的一生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吴信仰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理想信仰的灯塔,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而在坚定信仰的指引下,人会对未来坚持一种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而且心甘情愿为了这种追求和向往去做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哪怕遇到挫折与磨砺,也能坦然面对误解、非议,挫折,融入平和、平凡清苦的生活,做到不管多苦多难也绝不言弃绝不言悔。当遇到春风得意的人生顺境时,就不至于忘平所以而乐极生悲;当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就能平心静气而坦然处之。一个有信仰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青:如今的社会日趋多元,商业大潮也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这种条件下,您认为青年该怎样树立信仰,又该怎样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就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联结在一起,他必将赢得永恒的青春。激情是一位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尽管时代在变化,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有忘我的理想,但青年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置身市场经济大潮中,世俗的观念具有尤其强大的反作用力 肯定会让青年人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但我仍然寄望,有更多青年人做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
青:对现在那些奋战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们,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吴: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现在的大学生下基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有了好的社会环境,也有了非常好的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现在的政策确实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消解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当代大学生具有现代知识和思维,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我希望他们在选择就业,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知识和青春,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业绩。
青:您在1999年12月1日在北大以村支书的身份与校友座谈时曾说,您在北大历史上填补了一个空白,也说“填写在空白里的是北大精神,而非自己,更不要不切实际地效仿自己。”您认为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社会里,多元化的选择是最人道的选择。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对社会多元化的看法?
吴:社会多元化是种必然趋势。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和权利,人们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幸福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把握?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自已的一种美好感觉,就是能够做自已喜欢做的事,做自已擅长做的事做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个岗位和机会都是一段经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科研院所,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地位多高,财富多少而在于你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吴奇修现在的职务是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之前,他曾经担任过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北大第一位”村官。
1987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吴奇修放弃了留京指标,选择回到湖南农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个地方的命运。1995年起,吴奇修担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用几年的时间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湖南“富裕村”、“全国文明村”。吴奇修也先后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直到现在,吴奇修仍然认为,年轻人多一点理想主义的东西不是坏事。“不管怎么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他的内心始终是坚强的,向上的、阳光的。心灵的力量可以支撑人们历经挫折和困难而更加坚强;在获得成功,荣誉及受到关爱时,才不至于让人飘飘然,而能一步一步从容前行。”
三次要求“人往低处走”
1983年,17岁的吴奇修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的威绩被北大经济系录取。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他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一步一步圆“梦”。
1986年暑假,吴奇修和同学到广州、温州的农村做社会调查,那里的富裕让从省级贫困县出来的吴奇修吃惊不已:紧接着,他又在家乡涟源调查,贫富的强烈对比撞击着他的心。调查结束后,吴奇修致信娄底地委和涟源县委,表示了“要求到基层工作,学以致用,为革命老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意愿。
回想当年下基层时层层打报告等批复的曲折经历 回想初到基层时许多人的猜疑和非议,吴奇修淡然一笑,应该说,是热血青年的满腔赤诚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奋发向上的美好时代的潮流,是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滋润,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熏陶,以及朴素的报恩思想和对农民的情结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最基层。
1987年7月,吴奇修得偿所愿,被分配到涟源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工作。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很少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吴奇修放着北京的大机关大单位不去,偏要到贫困的小村子去,一时引来轩然大波,有人说他犯了错误被“发配”,有人说他成绩不好只能降格分配……迎接满腔激情的是一盆盆冷水,这让他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也感到委屈,但冷静下来的吴奇修想:自己并没有做错事,那么就挺起胸膛,勇敢地面对别人挑剔的目光吧!于是,他全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从小事做起。每天早晨7点半,第一个赶到单位,打好开水扫好地:遇到抗洪救灾,扶贫帮困等许多人不愿干的急难险重工作他总是抢着到一线去。渐渐地,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也显示了自己的才干更赢得了周围人的理解和信赖。
都说“人往高处走”,吴奇修却几次“水往低处流”。1989年至1992年,吴奇修申请到两个贫困村扶贫。1995年,吴奇修上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
1600多人的石门村积贫积弱,人均年收入只有480元整个村子的债务却高达12万元。当时,老百姓对这位大学生“村官”抱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他就是来镀镀金,我们要让他金镀不成,沾一身泥巴走。”话传到吴奇修耳朵里他什么也没说,也不着急“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家串户跟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与感受。他拆了破烂的小学危房,千方百计建了一栋新学校,又带人修河道和河堤,解决了村子里河道多年淤积的问题,还在村里修起一条水泥公路,这些工程都是他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没让农民掏一分钱。
“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不会听你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你是否真的对他们好。你不能端大学生的架子。你让他们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就会支持你。”吴奇修说。他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上新疆,下广州,赴沈阳,到重庆,招商引资。先后兴办企业16家,到199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200元。
他学会了三个村的方言,而且说得很地道,“到农村工作如果只会说普通话,会被农民当作客人。”农民家的腊肉有时变了味还舍不得吃,碰上吴奇修去家访,村民就会热情地留他吃饭不断地给他夹肉,“这时千万不能拒绝”。农民要敬酒,平时几乎不沾酒的吴奇修明白:讲1000遍道理也不如喝下那一碗或许很快就会使自己头晕的酒,他二话不说,端起酒杯就干
后来,有的村民一高兴就会使劲拍着吴奇修的肩膀,说,“这才是自己人!”吴奇修知道,自己已经真正地融入了乡村,乡亲们也真正把他当成了贴心人和主心骨。
“做大写的人”
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石门村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继续困守石门,很多企业会倒闭,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乡村经济也会功亏一篑。吴奇修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跳出石门看石门,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才能赢得生机。他提出:1995年,石门是千方百计“引进来”,现在要义无反顾“走出去”。但当时市委的主要领导不同意,连一向信赖他的老百姓也说他胳膊肘往外拐。熟悉经济工作的吴奇修深知,市场竞争的法则从不跟谁讲脉脉温情,干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事只有死路条,无奈中,他只能选择离开。卷铺盖时,他感到揪心地痛,眼泪不自主地流。但当他坐着拉行李的旧吉普车来到家门口时,村民们早已守在那里,坚决不让他走。
第二天,吴奇修回到村里。在他的带领下,石门村瞄准中亚和俄罗斯市场,决定挺进大西北,利用地理优势搞出口加工贸易,迅速建立了基地,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可观的利润。随后乘势在广东重庆江西、新疆等地办起7家企业,8家公司。到2000年12月,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石门的企业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分布10多个省、市、区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使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全省小康示范村。
在谈到恩师陈岱孙时,吴奇修说,陈先生教会了他“做人”、“做大写的人”。陈先生说“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老师的话,吴奇修如刻在胸并付诸实践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对老百姓好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当不少村民已经有了企业收入颇丰的时候,领头人吴奇修还领着每月1000来块钱的工资;当看到许多同龄人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仕途一 路春风得意时,吴奇修总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基层干事创业需要勇于坚守。坚守尊重百姓的情感,坚守自己信奉的理想信念。如果你没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没有爱上所从事的事业,就很难坚持下去。但当你亲眼看到山村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当你运用所学知识为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并为他们不断带来实惠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会感到自已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信仰照亮人生路
如今,43岁的吴奇修恬淡朴实但依然难掩激情。评价起自己他还是用那句自20岁就贯彻至今的话——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人要实在,但是又不能太实际了。如果一个人太实用主义了,就很难承载相应的社会理想和责任 也将使自己变得不快乐。”吴奇修说。依然仰望星空的吴奇修回想自己40多年的人生,他认为,是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了自己的旅程。
青联刊(以下简称青):您北大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工作,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选择?
吴奇修(以下简称吴):应该说,是朝气、锐气“傻气”促使我到最基层工作。我从小在农村的经历,父母社会的教育,以及大学期间考察时看到的农村状况,都让我坚定了这样个信念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对老百姓好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毕业后我选择到艰苦的基层。
青:可以说是信仰促使您扎根基层激励您在工作中不断前进,当您的信仰和社会流行观念产生矛盾的时候,您是怎么做的?
吴:10多年在最底层干事创业所经历的清贫,孤寂、误解艰辛确实一言难尽,甚至不堪回首。但苦难与逆境是人生的导师,再苦再难我也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有良知,负责任、能包容尚实干。这么多年,不管我受多大委屈,心里多难受,我都没在群众面前流露过;有时实在憋得难受,我就一个人跑到半山腰,面对蓝天白云放声唱歌诵诗,唱《少年壮志不言愁》中的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唱《水手》中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诵读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山时心情就好了,又能满怀激情去应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当看到山村的面貌在一天天改变,当看到老百姓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富裕,当看到村民的笑容在一天天增多,当与群众的情谊在一天天加深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什么事比奉献自己,造福百姓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青:您怎么看待信仰,您觉得信仰在人的一生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吴信仰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理想信仰的灯塔,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迷茫。而在坚定信仰的指引下,人会对未来坚持一种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而且心甘情愿为了这种追求和向往去做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哪怕遇到挫折与磨砺,也能坦然面对误解、非议,挫折,融入平和、平凡清苦的生活,做到不管多苦多难也绝不言弃绝不言悔。当遇到春风得意的人生顺境时,就不至于忘平所以而乐极生悲;当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就能平心静气而坦然处之。一个有信仰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青:如今的社会日趋多元,商业大潮也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这种条件下,您认为青年该怎样树立信仰,又该怎样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就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联结在一起,他必将赢得永恒的青春。激情是一位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尽管时代在变化,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有忘我的理想,但青年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置身市场经济大潮中,世俗的观念具有尤其强大的反作用力 肯定会让青年人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但我仍然寄望,有更多青年人做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
青:对现在那些奋战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们,您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吴: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现在的大学生下基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有了好的社会环境,也有了非常好的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现在的政策确实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消解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当代大学生具有现代知识和思维,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我希望他们在选择就业,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知识和青春,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业绩。
青:您在1999年12月1日在北大以村支书的身份与校友座谈时曾说,您在北大历史上填补了一个空白,也说“填写在空白里的是北大精神,而非自己,更不要不切实际地效仿自己。”您认为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社会里,多元化的选择是最人道的选择。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对社会多元化的看法?
吴:社会多元化是种必然趋势。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和权利,人们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幸福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把握?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自已的一种美好感觉,就是能够做自已喜欢做的事,做自已擅长做的事做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个岗位和机会都是一段经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可以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科研院所,同样也可以在基层、在农村。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地位多高,财富多少而在于你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