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衔接”网络研讨观点摘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港薛峰:
  感觉目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多的是依赖学校与学校的衔接,还缺乏制度上的衔接,包括从课程体系到职业能力培养方向的制度构建。像我们这边,“3 3”的培养方案就是由中专和高职相互讨论商定后试行的。高职其实还好,一些本科类院校估计还放不下身段来研究技能培养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中高职衔接是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就是分了段,由不同的学校实施所带来的困扰。学制衔接要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这是大家的共识,关键是具体的学校怎么落实的问题,落实好了这个体系自然就成功了。我觉得在具体落实上一是课程体系一定要双方讨论后严格实施;第三年和第四年的教师可以双方交叉,便于协调管理;实训基地建设要配套,也可以共建共享。现在学校对企业根本没有约束力和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只有在特色技能的培养或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做点工作。
  目前的“3 3”和“3 4”更吸引家长的还是学历,而不是它在实用性技术培养上的优势。很多人听说“3 4”吸引了中考高分段的学生,感觉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成就,其实只是很多现实的家长为了省去3年高中的辛苦罢了。
  真要建立有我省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关键是要看7年后本科毕业,我们“3 4”的学生和普通高考的本科生比,明显的优势究竟在什么地方。
  宜兴中专蒋东敏:
  “3 4”是要确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制衔接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出发点很重要,好多家长是冲着能上本科来的。关于联合企业的问题,我们学校在设计“3 4”人才培养方案时推行了“校—企—校”三方探讨模式,效果还不错。
  淮安高职校陈京:
  目前学制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中职与高职教育未真正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不畅;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效对接;“3 4”本科层次内涵不明;中高职管理、考核评价仍须进一步贯通。
  我上学期担任“3 4”课程的教学,以此为例,建议有相应政策配套衔接措施,如3年后升本科门槛、招生考试方式和内容,引导中职教学,保证愿意升入高职或应用本科类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防止走入以升本科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3 4”孩子的确比其他中职学生好带,思维活跃,学习习惯较好,积极与老师互动。还有学生自发购买高中数学、英语辅导资料训练,大部分孩子上进心较强。但也有少数混日子的,认为学校既然招来了,三年后肯定能混上本科,验证了我们之前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灌南中专周如俊:
  当前对中高职衔接价值有一种片面性认识,将衔接仅定位于中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上,把中高职衔接更多地视为破解招生难的“通道”建设。这可能是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片面性误读。
  中高职衔接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内容之一,各省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江苏省已形成有特色的中高职衔接现代职教体系。但是总的感觉是缺失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与统筹,以下四个方面要给予顶层设计:一是中高职专业设置如何衔接;二是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衔接;三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如何衔接(课程体系衔接、课程内容衔接、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四是教学模式如何衔接。
  当前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对劳动者初级技术、中级技术、高级技术和尖端技术的要求并存并螺旋式上升。中高职衔接正是顺应了这种社会需求,在培养模式上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例如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衔接、“双证书”毕业要求衔接、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方面衔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衔接、实训基地的建设衔接等等,都有共性特点,可能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中高职衔接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问题。当前不少行业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标准,课程内容的对接没有对象,校企双方的利益兼容性不强,校企合作步履维艰,所谓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常常是纸上谈兵或蜻蜓点水。二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问题。国家职业资格论证体系还不完善、制度还不健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难以对接。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是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有两个问题要厘清:一是衔接不能过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外延衔接上,要注重内涵性(如课程等)衔接;二是衔接不能仅定位在学历教育领域和中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内部进行,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也要纳入衔接轨道。
  海华:
  中高职衔接实质是就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时须兼顾老百姓的需求,提升学历是对的,但不能本末倒置,为学历而学历。我们要发现衔接的本质在哪里,衔接的目的是为了岗位的需求,用岗位需求来倒推课程的设置,所以课程体系衔接是衔接的实质,必须在不同的专业分类进行,设定不同的学制。学制只是一种简单的外延式衔接,关键的关键在于就业的准入。
  学术界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导向是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导向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必须分专业衔接,不能一刀切。有些专业技能人才无须衔接,中高职分段培养,分工明确,严把出口和入口关,建立一体化评价体系。有观点认为中高职衔接实质是岗位的衔接,通过证书与课程体系形成衔接,学力与学历等同,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证书体系,实践就业导向课程,兼顾老百姓的学历需求进行终身教育;也有观点认为就是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段培养,中职练技能,本科学文化、塑素养,严格进口和出口;以及中高职学历与非学历分段进行,采用学分制、证书制,互换螺旋上升,满足老百姓的学历需求期望。
  连云港职陈恒水:
  我认为学制衔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和学校在自娱自乐,企业参与太少,或无实质参与,各打各算盘。二是以升学作为吸引力,部分解决了中职校生存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三是以多通道“立交桥”作为升学动力,可能会加剧中等职业教育脱离本质。四是中高职衔接什么,在哪衔接,如何衔接,谁来衔接,实际就是中职、高职定位问题。
  笨笨:
  研究中高职衔接,还需要弄清高职校和高职院的问题。表面上两者很清晰,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学校,二是招收高中、中专毕业生的高等学院,但是实际上,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前三年一般是作为中职对待的,后两年是作为高职对待的,这里存在一个衔接的问题。而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考上高职院,也存在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以上两种衔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我们谈论的“高职”是指哪个高职?“衔接”是指哪种衔接?我作为一名基层职教工作者,想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力不从心。在不能解答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来讨论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有一种地基不牢的感觉。但是我还是愿意就衔接问题发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中高职衔接不单是要建立“3 3”或其他的“n n”这样的用数字表达的学制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完善职教体系的背景下进行多方位衔接,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高职“高”在哪?中职“中”在哪?),专业的衔接(例如中高职开设的专业不一致),课程模式和内容的衔接。
  这里略谈一下课程模式和内容的衔接。课程问题是学校的基本问题,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在职业学校中一直处于不清晰状态。很多人提倡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由学科化改造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现实情况是,有的中职和高职校停留在学科化模式,有的中职和高职改造为工作系统化模式,有的中职和高职处于艰难改革的过程当中,还有的中职和高职没有分清两种模式的本质,宣称自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但是实际上只是有一些项目课程。这样的“混乱局面”,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非常困难。
  研究中高职衔接,还需要研究衔接的方式问题。目前衔接的方式有五年一贯制的方式、注册入学的方式、对口单招升学的方式等。我认为应该推广先工后学的方式,就是中职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依据工作表现和工作需求进入高职进修。
  主管部门至少要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将中职校和高职校“分校而治”,不要像现在这样中职校里有高职,高职校里有中职。二是改革职教学历上升途径(引入先工后学),并且理顺职教序列的学历关系和学校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和评价单药多西他赛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每周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11月-2007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收治的6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27和HSP70在老年性白内障和透明晶状体中的表达情况。方法WesternBlot法测定HSP27和HSP70在老年性白内障和透明晶状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老年性白内障
绸都盛泽以生产丝绸而闻名于世。'风送万机声,晴翻千尺浪''日出万匹,衣披天下'即是古代乃至近代绸都丝绸产业兴旺的真实写照。历史的车轮已驶向二十一世纪一
目的联合检测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7例乳腺癌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CerbB-2、P53、ER、PR的表达。结果87例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与肿瘤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NRS2002表对肿瘤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