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今天,“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基本观点、人的最高本质、思想政治、启示启发
引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通过文本解读,再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本质的回复为立足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代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维度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价值意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确立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主体的人就应该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把以人为本作为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虽然是历史性范畴,但马克思的社会人、现实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重视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写入了党的中央文件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为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从而标志着以人为本已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则应体现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寻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价值的方法,使其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人真正成为人”,并实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终极目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需要,注重与受教育者相互间的对话与沟通。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并共同付诸实践,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点为人民群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人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产生活运行的一切轨迹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和发展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改进社会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中的人从来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复归人的本质,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具體、现实的人为本,具体的、现实的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真实的个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相契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并通过内部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一味地填充转变为主动地接受
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手法,不再个人的“唱独角戏”,而是要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流,疏通他人思想意识上的困惑,消除阻碍其正确思想形成的不利因素,并与受教育者在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正确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由一味地填充转变为主动地接受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由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向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转变,遵循了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黄金法则。客观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客体”关系之下,而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这就要求教育者注意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研究疏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疏导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客观规律
在当代,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文明和人性化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重视。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执政的新理念,强调人是社会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也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依循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来进行教育活动,努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结束语: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蕴含了一切通过人并且最终为了人的理念,这是人类历史进程所展示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内容。这一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复归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发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保强.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探究[D].山西大学,2017.
[2]孙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孙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4]秦江.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6.
关键词: 马克思基本观点、人的最高本质、思想政治、启示启发
引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通过文本解读,再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本质的回复为立足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代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维度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价值意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确立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主体的人就应该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把以人为本作为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以人为本虽然是历史性范畴,但马克思的社会人、现实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重视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写入了党的中央文件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为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从而标志着以人为本已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则应体现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寻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价值的方法,使其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人真正成为人”,并实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终极目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需要,注重与受教育者相互间的对话与沟通。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并共同付诸实践,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点为人民群众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人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产生活运行的一切轨迹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和发展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改进社会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中的人从来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复归人的本质,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具體、现实的人为本,具体的、现实的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真实的个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相契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并通过内部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一味地填充转变为主动地接受
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手法,不再个人的“唱独角戏”,而是要通过与受教育者的交流,疏通他人思想意识上的困惑,消除阻碍其正确思想形成的不利因素,并与受教育者在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正确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由一味地填充转变为主动地接受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由忽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向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转变,遵循了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黄金法则。客观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客体”关系之下,而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这就要求教育者注意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研究疏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疏导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客观规律
在当代,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文明和人性化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这条贯穿于人的世界、人的社会的根本原则受到了重视。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执政的新理念,强调人是社会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也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依循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来进行教育活动,努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结束语: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蕴含了一切通过人并且最终为了人的理念,这是人类历史进程所展示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内容。这一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复归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发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保强.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探究[D].山西大学,2017.
[2]孙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孙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4]秦江.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