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愈加广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实现深度融合,片面强调学习内容“碎片化”存在认识误区,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水平不高等。为此,高校要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教育平台建设和新媒体技术培训,切实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终端已成为高校学生须臾不可离开的通讯工具,微信、微博及诸多网络运用平台深刻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新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创新手段推动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呈现
(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热点、高校学生的关注点及时展现,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更新。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涌现出了一批全新的政治教育平台,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从而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基本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快速推送到学生手中, 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效指导。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变革。首先,教育媒体的多样性价值得以展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教材、教辅资料等纸质传播媒介的束缚, 借助VR、AI、三维模型等技术让高校学生亲自体验或感受教育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有趣起来,教育媒体的多样性得以彰显。其次,教育形式的丰富性价值得以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听觉型教学,新媒体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多种感官,教育形式的丰富性得到发展。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网络平台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再次,教育的活动场所得到延伸。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相通,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基地等有限的场所,海量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下零碎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体现出的重要价值。
(三)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居支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感受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在当今新时代,高校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发展需求愈加强烈,迫切要求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表达,而新媒体技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观点辩驳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推动了传统灌输式思政课教学方式向学生主动参与的转换,更加符合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深度融合不是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特点,将其与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制度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时空的拓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在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更多地停留于制度层面,未能实现深度融合,融合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及个人工作方式偏好。同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滞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和与时俱进,考核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及程度。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更多地停留在结合层面而非融合层面。
(二)片面强调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认识误区
新媒体技术虽然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但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惯用工作方法的改变非一时之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新媒体技术自身所具有的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为学生碎片化地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及时正确引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容易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面前迷失自己,失去鉴別和选择能力。一些高校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使得“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转化出现了危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减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各种运用软件,制作精美的课堂PPT,从海量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部分高校中,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校对于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靠人们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其结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连基本的技术运用都不熟练, 更谈不上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了,其技术素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加强机制协同,推动深度融合
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培训、监督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一要加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各环节間的协同配合,通过强化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加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资源整合,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等途径,推动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二要构建新媒体技术运用评价体系。高校要对既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职务、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以此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三要健全完善促进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监督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自主学习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二)加强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学习内容“碎片化”升级
新媒体技术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升级应做到内容碎片、价值硬核。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搭建是教育内容“碎片化”升级的骨骼和框架,高校应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教育平台,对象覆盖本校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定期推送正能量信息,并鼓励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把关和引导。针对部分学生“碎片化”学习过程中选择和鉴别能力差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选择性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并通过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独立的人格、优良品质和健康心智。
(三)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推动思政工作者素质提升
将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重塑教师的职业技术素养结构,促进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高校管理层应加大对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选送教师外出参加与新媒体相关的学习研讨,并经常性地举办校内新媒体技术运用研讨会,提升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育自身接受、理解、参与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素养,正确处理好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与自身教学活动的掌控之间的关系,对不断兴起的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理性甄别和选择,合理选择适合自身教育方法的技术手段,推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切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张晓彬.浅谈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06):119-120.
〔3〕包婷婷.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北极光,2019(11):167-168.
〔4〕高 莹. 新媒体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67-72.
责任编辑 日 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终端已成为高校学生须臾不可离开的通讯工具,微信、微博及诸多网络运用平台深刻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新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创新手段推动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呈现
(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热点、高校学生的关注点及时展现,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更新。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涌现出了一批全新的政治教育平台,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从而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基本教学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快速推送到学生手中, 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效指导。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变革。首先,教育媒体的多样性价值得以展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教材、教辅资料等纸质传播媒介的束缚, 借助VR、AI、三维模型等技术让高校学生亲自体验或感受教育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有趣起来,教育媒体的多样性得以彰显。其次,教育形式的丰富性价值得以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听觉型教学,新媒体技术的丰富性能够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多种感官,教育形式的丰富性得到发展。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网络平台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再次,教育的活动场所得到延伸。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相通,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基地等有限的场所,海量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下零碎的空闲时间进行学习。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体现出的重要价值。
(三)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居支配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感受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在当今新时代,高校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发展需求愈加强烈,迫切要求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表达,而新媒体技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观点辩驳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推动了传统灌输式思政课教学方式向学生主动参与的转换,更加符合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深度融合不是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特点,将其与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制度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时空的拓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在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更多地停留于制度层面,未能实现深度融合,融合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及个人工作方式偏好。同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滞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和与时俱进,考核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及程度。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更多地停留在结合层面而非融合层面。
(二)片面强调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认识误区
新媒体技术虽然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但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惯用工作方法的改变非一时之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新媒体技术自身所具有的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为学生碎片化地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及时正确引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容易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面前迷失自己,失去鉴別和选择能力。一些高校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使得“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转化出现了危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减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有待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各种运用软件,制作精美的课堂PPT,从海量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部分高校中,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突出表现为学校对于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靠人们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其结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连基本的技术运用都不熟练, 更谈不上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了,其技术素养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加强机制协同,推动深度融合
要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培训、监督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一要加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各环节間的协同配合,通过强化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加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资源整合,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等途径,推动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二要构建新媒体技术运用评价体系。高校要对既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职务、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以此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三要健全完善促进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监督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自主学习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二)加强教育平台建设,推动学习内容“碎片化”升级
新媒体技术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升级应做到内容碎片、价值硬核。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搭建是教育内容“碎片化”升级的骨骼和框架,高校应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教育平台,对象覆盖本校全体师生、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定期推送正能量信息,并鼓励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把关和引导。针对部分学生“碎片化”学习过程中选择和鉴别能力差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选择性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并通过学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独立的人格、优良品质和健康心智。
(三)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推动思政工作者素质提升
将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重塑教师的职业技术素养结构,促进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高校管理层应加大对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选送教师外出参加与新媒体相关的学习研讨,并经常性地举办校内新媒体技术运用研讨会,提升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育自身接受、理解、参与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素养,正确处理好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与自身教学活动的掌控之间的关系,对不断兴起的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理性甄别和选择,合理选择适合自身教育方法的技术手段,推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切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张晓彬.浅谈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06):119-120.
〔3〕包婷婷.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北极光,2019(11):167-168.
〔4〕高 莹. 新媒体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67-72.
责任编辑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