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腹痛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病情具有病因众多、发病急、疾病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不仅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更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消化内科的诊治过程中,医生需高度重视急性腹痛患者,尽快明确病因,同时凭借掌握的专业诊断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疾病作出明确诊断,避免出现误诊、漏诊,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急腹症是消化内科的常见危急病症,其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故应重视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并对症治疗,对因预防,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早期诊断分析
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危重,需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因繁琐的辅助检查而延误病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消化内科诊断急腹症时一般先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初步筛选,将腹痛前有发热出汗、大便异常、呕吐、腹胀等先驱症状者判断为内科急腹症;然后根据腹痛起始和明显部位确定病位,如转移性右下腹痛者考虑阑尾病变,腹痛起始并局限于脐周或上腹者考虑回肠、网膜病变;接着根据腹痛性质推断具体疾病,如持续性锐痛考虑腹膜炎,阵发性绞痛考虑肠道、胆道梗阻或扩张,强烈、持续绞痛考虑肠扭转或破裂,无定向剧烈疼痛考虑代谢障碍和中毒;最后根据患者体位推测病因,如取侧卧屈曲且安静厌动的腹膜炎多为脏器穿孔、破裂所致,辗转反侧且吵闹抱腹的腹膜炎多为胆绞痛、胆道蛔虫所致,取膝胸卧位或俯卧位时腹痛减轻的腹膜炎多为急性胰腺炎所致,但不能仅凭疼痛程度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初诊后先对癥做紧急处理,缓解病人的痛苦,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然后再逐步完善血液、超声和CT检查等辅助检查,进行系统、规范治疗。
2.对症治疗分析
消化内科急腹症患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腹痛较轻且无绞窄性肠梗阻和腹膜炎等危急表现者一般先进行保守治疗,禁食水后进行胃肠减压,并根据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的评估结果和炎症进展进行肠外营养、补液和持续抗感染治疗,还可以通过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药灌肠进行中医治疗,最后通过生命体征变化和治疗3天后的辅助检查结果评估病情转归,明确下一步治疗计划。出现明显中毒、感染症状和先兆休克、休克表现者则及时进行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但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缩小创口,避免留下明显瘢痕,并减小对胃肠道的干扰,以便术后尽早进食,多提倡腹腔镜下辅助治疗。
3.对因预防分析
消化内科急腹症的病因繁杂,包括感染、炎症、穿孔、梗阻和绞窄等多种病理分型,常见的有腹膜炎、肠炎、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肠梗阻、胆道梗阻、肠扭转、肠缺血等,危险因素遍及心理、饮食、生活、气候和保健等各个方面,故应提醒老年人等急腹症高发人群保持心理卫生,注意调整心态,及时消除悲观、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注意饮食得当,定时定量,均衡营养,避免饮酒和暴饮暴食;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防止疲劳过度;户外活动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热刺激,适应天气变化;定期体验,早发现、早治疗,查、防、治相结合。
1.早期诊断分析
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危重,需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因繁琐的辅助检查而延误病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消化内科诊断急腹症时一般先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初步筛选,将腹痛前有发热出汗、大便异常、呕吐、腹胀等先驱症状者判断为内科急腹症;然后根据腹痛起始和明显部位确定病位,如转移性右下腹痛者考虑阑尾病变,腹痛起始并局限于脐周或上腹者考虑回肠、网膜病变;接着根据腹痛性质推断具体疾病,如持续性锐痛考虑腹膜炎,阵发性绞痛考虑肠道、胆道梗阻或扩张,强烈、持续绞痛考虑肠扭转或破裂,无定向剧烈疼痛考虑代谢障碍和中毒;最后根据患者体位推测病因,如取侧卧屈曲且安静厌动的腹膜炎多为脏器穿孔、破裂所致,辗转反侧且吵闹抱腹的腹膜炎多为胆绞痛、胆道蛔虫所致,取膝胸卧位或俯卧位时腹痛减轻的腹膜炎多为急性胰腺炎所致,但不能仅凭疼痛程度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初诊后先对癥做紧急处理,缓解病人的痛苦,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然后再逐步完善血液、超声和CT检查等辅助检查,进行系统、规范治疗。
2.对症治疗分析
消化内科急腹症患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腹痛较轻且无绞窄性肠梗阻和腹膜炎等危急表现者一般先进行保守治疗,禁食水后进行胃肠减压,并根据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的评估结果和炎症进展进行肠外营养、补液和持续抗感染治疗,还可以通过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药灌肠进行中医治疗,最后通过生命体征变化和治疗3天后的辅助检查结果评估病情转归,明确下一步治疗计划。出现明显中毒、感染症状和先兆休克、休克表现者则及时进行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但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缩小创口,避免留下明显瘢痕,并减小对胃肠道的干扰,以便术后尽早进食,多提倡腹腔镜下辅助治疗。
3.对因预防分析
消化内科急腹症的病因繁杂,包括感染、炎症、穿孔、梗阻和绞窄等多种病理分型,常见的有腹膜炎、肠炎、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肠梗阻、胆道梗阻、肠扭转、肠缺血等,危险因素遍及心理、饮食、生活、气候和保健等各个方面,故应提醒老年人等急腹症高发人群保持心理卫生,注意调整心态,及时消除悲观、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注意饮食得当,定时定量,均衡营养,避免饮酒和暴饮暴食;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防止疲劳过度;户外活动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热刺激,适应天气变化;定期体验,早发现、早治疗,查、防、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