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迁居高雄西子湾
由于博取了蒋介石的逐步谅解,同时也是宋美龄和蒋经国多次以亲情柔意加以劝说的结果,蒋“拟将余迁至较近之处”。1957年“7月21日 今早老刘告搬家事,还得有两个月时间。因修盖房屋,距老头的住舍仅约三百米处。并约严守秘密。”张学良日记中多次提到蒋介石,这是惟一一次使用“老头”的称谓,其余都非常正式,多为“总统”。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张蒋关系缓和,以至于张学良可以轻松而略带戏谑地称其为“老头”了。
10月15日,“刘并告知,房已修好,只待命令,即行移动。”22日,“老刘返来,告余,总统亲嘱三事:1、可以迁移。2、要拿好的天气。3、路上要小心。老人慈祥,令人欣感。”24日,“早四点半起床,七点零五分由清原动身出发……六点许抵高雄。寓于西子湾的石为开的宅子。房屋宽阔,环境幽美,为二十余年来最舒适的处所,只修理费二十余万。当此时光,我今日的身份,思来反感不安,总统的意愿,余又不应矫情,惟有自奋自勉,期不负人家之深意。”
这处张学良二十余年来最舒适的住处位于高雄西子湾半山腰18号。距其不远、靠海边的西子湾1号就是蒋介石在台南的“驻跸”之所。自1951年至1966年间,每年“陆军官校”校庆,蒋都会亲自南下主持,住在这里。在房中,张学良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夫妇出入的身影。因而,在此后张学良致宋美龄的信中,张曾有这样的感慨:“每凭栏下眺,无限感怀,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此种心情,促良正修精神,与时俱进”。(张学良致宋美龄信)
1958年5月17日,“晨十时许,蒋夫人突临寓所,约谈半小时离去,”期间宋美龄“巡视各房间,送了我好些糖食和鲜花。”此前蒋介石与他的互动,重新燃起了张学良对自由的向往,他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向宋美龄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向她陈述我现在的观感,对于名禄无所希求,但仍愿为人类和国家,在有限的余生,再有所贡献”,“对总统我非常想念,渴望看一看他。”对张学良所语,宋美龄想是早有思想准备,她回应道:“你从来是一爽直之人,你的话我一定转达。”
因完成奉命之作,张学良被迁居于相对繁华的西子湾,他开始“主动请缨”写作。8月2日,张学良“在报上看到周鲸文的谈话”,“十分激动,不能成眠”。3日,他“同老刘商谈”,“打算写一篇东西,想请他向蒋经国处探听探听,高峰的意者”,刘乙光认为,“不必探询,一定赞许的,不过高峰不愿出诸命令而已”。4日早晨6点张学良便起床“开始动笔写公布文字,我想趁高峰来西子湾时,可以提出”。25日,张学良将写好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教训敬告世人》一书托刘乙光转给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张学良还写下:“如此文字允许公布,我则今后为一反共战士矣。”蒋经国看后“甚为感动”,并呈给蒋介石。同时,鉴于张学良患中心性网膜炎,在高雄治疗近一个月未见成效,他还“嘱余等移至台北医治眼疾”。
9月4日,张学良“早七点由西子湾出发……下午六点许抵台北,寓于上北投(阳明山,中心里)幽雅招待所”。
在台北治病期间,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情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蒋经国多次专门召见刘乙光询问张学良的病情以示关怀,“并嘱多住些日子,彻底治好,方可回高雄”。期间,适逢中秋、圣诞两节,蒋还专程送来节日礼品,红酒、月饼、香水等物。而张学良向来深谙礼尚往来之道,回赠以蜀刻(明版)的陈寿三国志及女式睡衣一套给蒋经国夫妇。
10月17日,张学良终与蒋经国初次相见,“相谈之下,甚为欢畅,我谢他多方的关怀,并道及我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并说明我之愿望,富贵于我如浮云,惟一想再一践故土耳。”对于张学良“惟一想再一践故土”的要求,蒋经国无能为力,但对他“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蒋经国却是竭力从中斡旋,加之宋美龄的鼎力沟通,11月23日,在大溪总统行辕,张学良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蒋介石。
对于此次相见,张学良印象深刻,竟以982字的篇幅在日记中详为记述。张“将到客所,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两人寒暄之后,“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得知张学良看论语及梁氏著述,蒋介石极为赞同,“希望你好好的读些书,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张学良也借此之机当面对蒋表明心迹,承认自己“幼稚愚鲁”,“我不怨恨任何人,只恨我自己无识”。蒋则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未能仰视”。会见至此结束,张在日记中写道:“总统对我太容忍,使我真不能受用。”
到了1959年3月,张学良眼疾已愈,又配了眼镜和助听器,决定南返。3月17日,“蒋经国来寓所,表示饯别”,“并嘱返高雄可外出游玩,以遣闷”。由此可见,对张学良的管束已逐渐放松。为方便张学良外出游玩,蒋经国还送他一台汽车。21日,“早六点由台北起身南返,约一点许在嘉义午餐,下午四点半抵西子湾寓所。”
在西子湾期间,在宋美龄的劝告之下,张学良开始信奉基督。为了有助于张学良理解基督教义,宋美龄还为其请了董显光相助。1960年2月2日,董显光来到西子湾,张学良与其“订每日饭后相聚,先研读荒漠甘泉及圣经。”3日,董又“托老刘传语,嘱我必读新约马太福音”。4日起,开始研读。10日,“今晨开始祷告,我求上帝坚定我的信心,扫除我的怀疑,我求基督耶稣帮助我来坚定信心。”而且,“因为圣经中译本有不正確处,必须看英文本”,张学良还开始学习英文。此后,张学良夫妇笃信基督,不仅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还写了《毅荻见证集》《大使命》《好消息》《真自由》等证道小册子。
五、移住台北幽雅招待所
1960年“4月6日 老刘谈:蒋副秘书长命余等迁居台北,说明系蒋夫人的意见。仅言多带东西,不能再返高雄。即刻开始整理行装,定八日起程。”从接到通知,到搬家仅仅给了两天的时间。“4月8日 早六点由高雄动身,十二点抵彰化在铁路饭店午餐,下午五点二十分抵北投,仍寓于幽雅招待所。”因决定匆忙,所以张学良只能暂住招待所。 5月30日“蒋夫人突然降临,余等张望出迎,夫人再三询问寓所如何,并至卧室小坐,告知令余至其私人礼拜堂去作礼拜,并令Edith也同董夫人将至另一礼拜堂去作礼拜。”宋美龄此举有着更深层次的用意。6月5日,初到士林官邸做礼拜,“夫人特向余个人握手,引得众人注目”。借助这个平台,宋美龄将已经消失在世人视线中20余年的张学良重新带回到众人面前。
既然决定让张学良在台北定居,长期住招待所显然是不合适的。6月27日这天,“夫人告知令我自己选一块地,自己建房,说明这是我自己的了。大房小房皆可,地点台中,大溪,角板山皆可,余答以愿在阳明山区居住,夫人说阳明山太潮湿,夏不宜冬,可另选他地。余询可否同经国一谈,答可。”第二天,“经国兄来寓所共餐,余询彼有否腹案,答无,只说彼愿同我看一块地并派人打图样建筑之,余再询之有无腹案,答无,余云如无腹案,让我自己来处理吧。”两次询问蒋经国,均未有明确指示,张学良乃决定自己选址。29日,“余决定在天后宫山上购民宅,小为改建居住”。当天下午董显光到来后,与刘乙光“彼二人秘相私语,当我约二人到后山看地,彼二人一反前日之口声,反对在此建房。后老刘责我为什么不听经国陪同看地,由他建告之意见。并说好些反对(与前两日矛盾)之理由,阻予在天后宫后山所看之地,夜中反复自思,此中有异。”对于二人的出尔反尔,张学良心中甚为疑惑,虽有不满却也只能屈从。于是30日,“九点多同Edith老刘到管理局同周局长先到桃源里,又到士林看地,归来到董宅告知董大使,同董谈余静候经国先生之决定。”7月4日“董大使夫妇来寓通知下午二点,经国同周念虞来看后山之地,因彼在机场见着他们,决定了桃源里不好,士林作不到,所以要到后山看看,……经国甚赞成……房子问题余决心一切请经国先生分神。”此次选中的就是北投复兴三路。虽说是让张学良自己择址建房,中间却出现了如此多的波折,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张学良此时获得的所谓自由是多么的苍白。
六、定居北投“朴园”寓所
尽管经过一些波折,房子终于在1961年落成了。有了选址的教训后,张学良“乖巧”多了。7月13日,“早上经国先生一函,报告房子,随时可以迁入”。19日,蒋经国通过刘乙光告诉张学良,“连日甚忙,日内将邀余谈”,同时,“送来沙发一堂为迁居礼物”。
但7月21日,“民族晚报登载建房地点等事”。这篇突如其来的报道给张学良带来了一些麻烦,第二天,“因报载事,请我勿出门,勿去建地,勿散步。”24日,“午饭适完,游秘书陪同jimmy来,约谈一个钟头,彼告我mad有点忧伤,并道TA关切好意。告诫我慎言,慎行,戒酒。”
此后,8月21日,宋美龄再次对张学良予以迁居前的告诫:“mad爽直的诚告我,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自恃,说我浅浮,不够深沉。并给我解择思考祷告问题,……要利他。戒我不可再犯女色,酗酒和冲动。”从这些告诫中,我们实难想像,在宋美龄的心中,这位挚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至于要用“浅浮”来定义,并劝诫“不可再犯女色,酗酒和冲动”。但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两人无所不谈的交情之深。
挚友给的是真心诚意的告诫,直接监管张学良的蒋经国谈的则是迁居后的一些实际问题。8月24日,“游秘书来接,十二点到官邸TA寓所,小谈,经国到来,……谈迁居后,我自家事,自己照料,用人公家借用,外间警卫仍由老刘负责……家中伙食由我自理,勤工人员,借用。誓卫仍由刘己光负责。我所要来往的亲朋可以给他开一单子,(电话,电报,通信问题)我未十分明了。未能详问。定二十六日搬家”。
“8月26日 下午三点jimmy来,同车到新宅。”虽然此间经过了一些波折,但在飘泊多年的张学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他还根据四周朴树成林的特点命名该住所为“朴园”。
8月30日,蒋经国就之前张学良未明了的问题,再次明确:“提出迩后通信,电话,自由使用,凡来见之客,无人陪坐,宅中用人由余支配,(但未講雇用事由谁),欲见之人,请我开一名单。余出名单,彼仅去一人,叫我交给老刘。”
此后,张学良一直在此居住,直至迁居美国。在此期间,他虽仍未获得全面的自由,但我们在他的日记中看到的却多是见客访友,外出游玩的记载。孤寂多年的张学良,也终于在花甲之年,迎来了父女相见、儿孙相伴、亲友相左的普通人的恬淡生活。
(作者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
由于博取了蒋介石的逐步谅解,同时也是宋美龄和蒋经国多次以亲情柔意加以劝说的结果,蒋“拟将余迁至较近之处”。1957年“7月21日 今早老刘告搬家事,还得有两个月时间。因修盖房屋,距老头的住舍仅约三百米处。并约严守秘密。”张学良日记中多次提到蒋介石,这是惟一一次使用“老头”的称谓,其余都非常正式,多为“总统”。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张蒋关系缓和,以至于张学良可以轻松而略带戏谑地称其为“老头”了。
10月15日,“刘并告知,房已修好,只待命令,即行移动。”22日,“老刘返来,告余,总统亲嘱三事:1、可以迁移。2、要拿好的天气。3、路上要小心。老人慈祥,令人欣感。”24日,“早四点半起床,七点零五分由清原动身出发……六点许抵高雄。寓于西子湾的石为开的宅子。房屋宽阔,环境幽美,为二十余年来最舒适的处所,只修理费二十余万。当此时光,我今日的身份,思来反感不安,总统的意愿,余又不应矫情,惟有自奋自勉,期不负人家之深意。”
这处张学良二十余年来最舒适的住处位于高雄西子湾半山腰18号。距其不远、靠海边的西子湾1号就是蒋介石在台南的“驻跸”之所。自1951年至1966年间,每年“陆军官校”校庆,蒋都会亲自南下主持,住在这里。在房中,张学良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夫妇出入的身影。因而,在此后张学良致宋美龄的信中,张曾有这样的感慨:“每凭栏下眺,无限感怀,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此种心情,促良正修精神,与时俱进”。(张学良致宋美龄信)
1958年5月17日,“晨十时许,蒋夫人突临寓所,约谈半小时离去,”期间宋美龄“巡视各房间,送了我好些糖食和鲜花。”此前蒋介石与他的互动,重新燃起了张学良对自由的向往,他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向宋美龄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向她陈述我现在的观感,对于名禄无所希求,但仍愿为人类和国家,在有限的余生,再有所贡献”,“对总统我非常想念,渴望看一看他。”对张学良所语,宋美龄想是早有思想准备,她回应道:“你从来是一爽直之人,你的话我一定转达。”
因完成奉命之作,张学良被迁居于相对繁华的西子湾,他开始“主动请缨”写作。8月2日,张学良“在报上看到周鲸文的谈话”,“十分激动,不能成眠”。3日,他“同老刘商谈”,“打算写一篇东西,想请他向蒋经国处探听探听,高峰的意者”,刘乙光认为,“不必探询,一定赞许的,不过高峰不愿出诸命令而已”。4日早晨6点张学良便起床“开始动笔写公布文字,我想趁高峰来西子湾时,可以提出”。25日,张学良将写好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教训敬告世人》一书托刘乙光转给蒋经国。在当天的日记中,张学良还写下:“如此文字允许公布,我则今后为一反共战士矣。”蒋经国看后“甚为感动”,并呈给蒋介石。同时,鉴于张学良患中心性网膜炎,在高雄治疗近一个月未见成效,他还“嘱余等移至台北医治眼疾”。
9月4日,张学良“早七点由西子湾出发……下午六点许抵台北,寓于上北投(阳明山,中心里)幽雅招待所”。
在台北治病期间,张学良与蒋经国的交情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蒋经国多次专门召见刘乙光询问张学良的病情以示关怀,“并嘱多住些日子,彻底治好,方可回高雄”。期间,适逢中秋、圣诞两节,蒋还专程送来节日礼品,红酒、月饼、香水等物。而张学良向来深谙礼尚往来之道,回赠以蜀刻(明版)的陈寿三国志及女式睡衣一套给蒋经国夫妇。
10月17日,张学良终与蒋经国初次相见,“相谈之下,甚为欢畅,我谢他多方的关怀,并道及我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并说明我之愿望,富贵于我如浮云,惟一想再一践故土耳。”对于张学良“惟一想再一践故土”的要求,蒋经国无能为力,但对他“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蒋经国却是竭力从中斡旋,加之宋美龄的鼎力沟通,11月23日,在大溪总统行辕,张学良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蒋介石。
对于此次相见,张学良印象深刻,竟以982字的篇幅在日记中详为记述。张“将到客所,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两人寒暄之后,“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得知张学良看论语及梁氏著述,蒋介石极为赞同,“希望你好好的读些书,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张学良也借此之机当面对蒋表明心迹,承认自己“幼稚愚鲁”,“我不怨恨任何人,只恨我自己无识”。蒋则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未能仰视”。会见至此结束,张在日记中写道:“总统对我太容忍,使我真不能受用。”
到了1959年3月,张学良眼疾已愈,又配了眼镜和助听器,决定南返。3月17日,“蒋经国来寓所,表示饯别”,“并嘱返高雄可外出游玩,以遣闷”。由此可见,对张学良的管束已逐渐放松。为方便张学良外出游玩,蒋经国还送他一台汽车。21日,“早六点由台北起身南返,约一点许在嘉义午餐,下午四点半抵西子湾寓所。”
在西子湾期间,在宋美龄的劝告之下,张学良开始信奉基督。为了有助于张学良理解基督教义,宋美龄还为其请了董显光相助。1960年2月2日,董显光来到西子湾,张学良与其“订每日饭后相聚,先研读荒漠甘泉及圣经。”3日,董又“托老刘传语,嘱我必读新约马太福音”。4日起,开始研读。10日,“今晨开始祷告,我求上帝坚定我的信心,扫除我的怀疑,我求基督耶稣帮助我来坚定信心。”而且,“因为圣经中译本有不正確处,必须看英文本”,张学良还开始学习英文。此后,张学良夫妇笃信基督,不仅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还写了《毅荻见证集》《大使命》《好消息》《真自由》等证道小册子。
五、移住台北幽雅招待所
1960年“4月6日 老刘谈:蒋副秘书长命余等迁居台北,说明系蒋夫人的意见。仅言多带东西,不能再返高雄。即刻开始整理行装,定八日起程。”从接到通知,到搬家仅仅给了两天的时间。“4月8日 早六点由高雄动身,十二点抵彰化在铁路饭店午餐,下午五点二十分抵北投,仍寓于幽雅招待所。”因决定匆忙,所以张学良只能暂住招待所。 5月30日“蒋夫人突然降临,余等张望出迎,夫人再三询问寓所如何,并至卧室小坐,告知令余至其私人礼拜堂去作礼拜,并令Edith也同董夫人将至另一礼拜堂去作礼拜。”宋美龄此举有着更深层次的用意。6月5日,初到士林官邸做礼拜,“夫人特向余个人握手,引得众人注目”。借助这个平台,宋美龄将已经消失在世人视线中20余年的张学良重新带回到众人面前。
既然决定让张学良在台北定居,长期住招待所显然是不合适的。6月27日这天,“夫人告知令我自己选一块地,自己建房,说明这是我自己的了。大房小房皆可,地点台中,大溪,角板山皆可,余答以愿在阳明山区居住,夫人说阳明山太潮湿,夏不宜冬,可另选他地。余询可否同经国一谈,答可。”第二天,“经国兄来寓所共餐,余询彼有否腹案,答无,只说彼愿同我看一块地并派人打图样建筑之,余再询之有无腹案,答无,余云如无腹案,让我自己来处理吧。”两次询问蒋经国,均未有明确指示,张学良乃决定自己选址。29日,“余决定在天后宫山上购民宅,小为改建居住”。当天下午董显光到来后,与刘乙光“彼二人秘相私语,当我约二人到后山看地,彼二人一反前日之口声,反对在此建房。后老刘责我为什么不听经国陪同看地,由他建告之意见。并说好些反对(与前两日矛盾)之理由,阻予在天后宫后山所看之地,夜中反复自思,此中有异。”对于二人的出尔反尔,张学良心中甚为疑惑,虽有不满却也只能屈从。于是30日,“九点多同Edith老刘到管理局同周局长先到桃源里,又到士林看地,归来到董宅告知董大使,同董谈余静候经国先生之决定。”7月4日“董大使夫妇来寓通知下午二点,经国同周念虞来看后山之地,因彼在机场见着他们,决定了桃源里不好,士林作不到,所以要到后山看看,……经国甚赞成……房子问题余决心一切请经国先生分神。”此次选中的就是北投复兴三路。虽说是让张学良自己择址建房,中间却出现了如此多的波折,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张学良此时获得的所谓自由是多么的苍白。
六、定居北投“朴园”寓所
尽管经过一些波折,房子终于在1961年落成了。有了选址的教训后,张学良“乖巧”多了。7月13日,“早上经国先生一函,报告房子,随时可以迁入”。19日,蒋经国通过刘乙光告诉张学良,“连日甚忙,日内将邀余谈”,同时,“送来沙发一堂为迁居礼物”。
但7月21日,“民族晚报登载建房地点等事”。这篇突如其来的报道给张学良带来了一些麻烦,第二天,“因报载事,请我勿出门,勿去建地,勿散步。”24日,“午饭适完,游秘书陪同jimmy来,约谈一个钟头,彼告我mad有点忧伤,并道TA关切好意。告诫我慎言,慎行,戒酒。”
此后,8月21日,宋美龄再次对张学良予以迁居前的告诫:“mad爽直的诚告我,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自恃,说我浅浮,不够深沉。并给我解择思考祷告问题,……要利他。戒我不可再犯女色,酗酒和冲动。”从这些告诫中,我们实难想像,在宋美龄的心中,这位挚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至于要用“浅浮”来定义,并劝诫“不可再犯女色,酗酒和冲动”。但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两人无所不谈的交情之深。
挚友给的是真心诚意的告诫,直接监管张学良的蒋经国谈的则是迁居后的一些实际问题。8月24日,“游秘书来接,十二点到官邸TA寓所,小谈,经国到来,……谈迁居后,我自家事,自己照料,用人公家借用,外间警卫仍由老刘负责……家中伙食由我自理,勤工人员,借用。誓卫仍由刘己光负责。我所要来往的亲朋可以给他开一单子,(电话,电报,通信问题)我未十分明了。未能详问。定二十六日搬家”。
“8月26日 下午三点jimmy来,同车到新宅。”虽然此间经过了一些波折,但在飘泊多年的张学良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他还根据四周朴树成林的特点命名该住所为“朴园”。
8月30日,蒋经国就之前张学良未明了的问题,再次明确:“提出迩后通信,电话,自由使用,凡来见之客,无人陪坐,宅中用人由余支配,(但未講雇用事由谁),欲见之人,请我开一名单。余出名单,彼仅去一人,叫我交给老刘。”
此后,张学良一直在此居住,直至迁居美国。在此期间,他虽仍未获得全面的自由,但我们在他的日记中看到的却多是见客访友,外出游玩的记载。孤寂多年的张学良,也终于在花甲之年,迎来了父女相见、儿孙相伴、亲友相左的普通人的恬淡生活。
(作者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