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和化学实验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做实验”是使化学易于学习和掌握,并能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并针对当前中学化学中重“讲化学”轻“做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化学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 “讲化学” “做实验”
一种事物因其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存在,失去这种特性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淹没于这个浩瀚、复杂的世界之中。学科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就如英语的学习以“听、说、读、写”为其特色,数学的学习以“推理、演绎”为其特色一样,化学学科的特色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化学特有的、最适于化学的学习呢?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保持其学科特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将化学实验更好地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项极具探究性的课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的最基本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说化学发展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早期形成阶段,化学教育是包含在化学研究之中的,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后来出现了化学实验室,化学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在化学研究中进行的,并没有专门培养化学人才的化学教育。只是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仅靠在实验室的实验中进行学习,很难全面地学习这些知识。于是1824年,李比希在德国的吉森大学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系统进行实际训练的化学教学实验室,采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化学实验同时进行的化学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他的教学实验室里一个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所以相对于仅靠化学实验的师带徒的培养方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得益于这种培养方式,李比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如:霍夫曼(A.W.Hofmann)、威廉姆森(A.W.Williamson)、富兰克林(E.Frankland)、武慈(A.Wurtz)、凯库勒(F.A.Kekule)、费林(H.Von Fehling)和热拉尔(C.F.Gerhardt)等[1]。
“讲化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是:面对大量的化学知识,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掌握,并且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再重要。我们可以假设,取消化学实验,仅靠讲解来教授化学,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化学的学习或许与历史的学习不再有什么区别,学生只需要记住一个个化学事实,如同历史事实一样;记住一个个分子式、反应方程式,如同记历史的年代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我们需要的化学人才吗?这样的化学教学还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的只是知识,而化学教学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等,即我们常说的科学素养的培育。“讲化学”可以促进化学的学习,但却不是具有化学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讲化学”和“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中,“做实验”更能代表化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更有助于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化学实验的功能中得到证实。
2.化学实验的功能。
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虽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2.1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先是在具体条件下已经认识某一现象,那么他们能更好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抽象思维[2]。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是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学习对象。国内外教育界的统计表明,中学生因喜欢做化学实验,而喜爱学习化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3]。关于教学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当他们有机会亲手进行实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增加[2]。
2.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能力[4]。
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观察、辨别、实验准备、分类、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过程的控制,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无论对化学工作者,还是对不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而借助真实实验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方法。
2.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是探究性实验的一项重要功能。
2.5培养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
这是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化学教育也担负有相应的教育责任。对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科学态度,目前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具有不屈的精神,怀疑、探求和验证真理,是为大家公认的科学态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科学态度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課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和理论分析,也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影响是浅层的,经过时间的过滤可能会被遗忘。如果通过实验,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的精神所在,那么,在实验中养成的科学做事的习惯,掌握的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3.对当前化学教学中重“讲化学”轻“做实验”的分析和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的功能几乎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部内容。因此可以说“做实验”是符合新课改的化学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只有采用这种方式才能全面地学习化学,培养优秀化学人才。“讲化学”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对“做实验”的有益补充。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仍多以“讲化学”为主,有些教师虽然采用“讲实验”、“做实验”的方式进行,但把化学实验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即使“做实验”也多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做验证实验”为主,实验的功能并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的掌握量和掌握程度。
在知识的学习上,“讲化学”比“做实验”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样的知识量,用一个课时来讲解可能绰绰有余,而如果采用做实验的教学方式,只能熟悉一下仪器设备,练习一些简单的操作,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根本无法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对教学进度和知识掌握产生很大的压力。
3.2课堂秩序维持难度。
国内目前采用的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在这种体制下,“讲化学”是最易于维持秩序的。如果做实验,每人一个实验台,实验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答,如此会影响到实验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并且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甚至混乱。另外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和仪器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众多教师避开实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3评价方式的影响
目前虽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以笔试为主,而“讲化学”针对笔试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多优点,很容易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又鉴于国内一直是“讲化学”处于主导地位,升学压力对教学影响很大,即便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与费力而不出成绩的“做实验”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仍然愿意选择“讲化学”。
4.对改变实验教学现状的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原因,做实验的教学方式要得到广大教师的接受,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理念。从实验内容上,要以简单,易于操作、总结、分析且安全性高的实验为主。具体实验的安排上,要重点放在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和学习那些概念过于抽象,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上,而一般的知识可以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方式上可灵活采用家庭实验、课堂实验等方式,并且根据实验资源和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小组实验或班级实验。
虽然目前针对新课程标准有三套(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不同的化学教材可供选用,但这些教材也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或本校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另外再根据地区特点和本校学生的特点,选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感兴趣的实验,编制校本实验教材作为补充,以更好地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从“做实验”中学习化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认可,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相信广大一线教师一定会从实践中找出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讲化学”和“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化学人才,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
[2]Ronald P.Simpson,Norman P.Anderson.Science,Students and Schools[M].Johnwiley
关键词: 化学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 “讲化学” “做实验”
一种事物因其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存在,失去这种特性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淹没于这个浩瀚、复杂的世界之中。学科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就如英语的学习以“听、说、读、写”为其特色,数学的学习以“推理、演绎”为其特色一样,化学学科的特色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化学特有的、最适于化学的学习呢?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保持其学科特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将化学实验更好地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项极具探究性的课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的最基本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说化学发展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早期形成阶段,化学教育是包含在化学研究之中的,用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后来出现了化学实验室,化学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在化学研究中进行的,并没有专门培养化学人才的化学教育。只是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仅靠在实验室的实验中进行学习,很难全面地学习这些知识。于是1824年,李比希在德国的吉森大学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系统进行实际训练的化学教学实验室,采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化学实验同时进行的化学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他的教学实验室里一个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所以相对于仅靠化学实验的师带徒的培养方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得益于这种培养方式,李比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如:霍夫曼(A.W.Hofmann)、威廉姆森(A.W.Williamson)、富兰克林(E.Frankland)、武慈(A.Wurtz)、凯库勒(F.A.Kekule)、费林(H.Von Fehling)和热拉尔(C.F.Gerhardt)等[1]。
“讲化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是:面对大量的化学知识,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掌握,并且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再重要。我们可以假设,取消化学实验,仅靠讲解来教授化学,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化学的学习或许与历史的学习不再有什么区别,学生只需要记住一个个化学事实,如同历史事实一样;记住一个个分子式、反应方程式,如同记历史的年代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我们需要的化学人才吗?这样的化学教学还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的只是知识,而化学教学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等,即我们常说的科学素养的培育。“讲化学”可以促进化学的学习,但却不是具有化学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讲化学”和“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中,“做实验”更能代表化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更有助于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化学实验的功能中得到证实。
2.化学实验的功能。
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虽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2.1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先是在具体条件下已经认识某一现象,那么他们能更好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抽象思维[2]。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是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学习对象。国内外教育界的统计表明,中学生因喜欢做化学实验,而喜爱学习化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3]。关于教学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当他们有机会亲手进行实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增加[2]。
2.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能力[4]。
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观察、辨别、实验准备、分类、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过程的控制,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无论对化学工作者,还是对不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而借助真实实验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方法。
2.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是探究性实验的一项重要功能。
2.5培养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
这是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化学教育也担负有相应的教育责任。对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科学态度,目前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具有不屈的精神,怀疑、探求和验证真理,是为大家公认的科学态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科学态度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課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和理论分析,也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影响是浅层的,经过时间的过滤可能会被遗忘。如果通过实验,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的精神所在,那么,在实验中养成的科学做事的习惯,掌握的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3.对当前化学教学中重“讲化学”轻“做实验”的分析和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的功能几乎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部内容。因此可以说“做实验”是符合新课改的化学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只有采用这种方式才能全面地学习化学,培养优秀化学人才。“讲化学”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对“做实验”的有益补充。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现在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仍多以“讲化学”为主,有些教师虽然采用“讲实验”、“做实验”的方式进行,但把化学实验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即使“做实验”也多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做验证实验”为主,实验的功能并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的掌握量和掌握程度。
在知识的学习上,“讲化学”比“做实验”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样的知识量,用一个课时来讲解可能绰绰有余,而如果采用做实验的教学方式,只能熟悉一下仪器设备,练习一些简单的操作,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根本无法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对教学进度和知识掌握产生很大的压力。
3.2课堂秩序维持难度。
国内目前采用的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在这种体制下,“讲化学”是最易于维持秩序的。如果做实验,每人一个实验台,实验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答,如此会影响到实验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并且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甚至混乱。另外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和仪器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众多教师避开实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3评价方式的影响
目前虽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以笔试为主,而“讲化学”针对笔试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多优点,很容易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又鉴于国内一直是“讲化学”处于主导地位,升学压力对教学影响很大,即便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与费力而不出成绩的“做实验”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仍然愿意选择“讲化学”。
4.对改变实验教学现状的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原因,做实验的教学方式要得到广大教师的接受,首先必须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理念。从实验内容上,要以简单,易于操作、总结、分析且安全性高的实验为主。具体实验的安排上,要重点放在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和学习那些概念过于抽象,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上,而一般的知识可以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方式上可灵活采用家庭实验、课堂实验等方式,并且根据实验资源和学生的情况合理选择小组实验或班级实验。
虽然目前针对新课程标准有三套(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不同的化学教材可供选用,但这些教材也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或本校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另外再根据地区特点和本校学生的特点,选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感兴趣的实验,编制校本实验教材作为补充,以更好地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从“做实验”中学习化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认可,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相信广大一线教师一定会从实践中找出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讲化学”和“做实验”两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化学人才,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
[2]Ronald P.Simpson,Norman P.Anderson.Science,Students and Schools[M].John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