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是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工作。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民族文化共存的和谐校园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尊重各民族习俗、宗教以及基于宗教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核心。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因此,大学生进校第一课就要开展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第三,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全面推进各民族人才培养,为最终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各民族大学生才能在高校健康成长,亲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石,培养民族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常组织民族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政治理论课,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请社会上的专家或学者开设各类讲座。这样做既丰富和活跃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激发学生努力维护祖国的尊严和统一的自觉性。其次,把爱国、爱党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主线。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校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英雄模范来校做报告,结合建党、建国周年大庆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各民族的紧密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以提高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为核心,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沟通者,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所必须依靠的力量。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在维护民族尊严、发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及加强民族间的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个合格的民族学生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政治素质。这是民族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保持与党、团组织政治上的一致,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同时民族学生干部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识别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知识素质。学生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干部应有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努力学好语言类学科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为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民族间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榜样作用。我们要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效应,努力塑造典型的民族学生干部形象,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生干部群体,树立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楷模,以此来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学生共同进步。第四,组织能力。成为一名好的民族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团结能力和凝聚力,能够将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院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
四、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民族团结
要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处理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不论突发事件涉及的是民族因素还是宗教因素,都必须将事件与民族、宗教问题剥离开来,按照事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处理。
总之,民族团结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每个人都应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努尔力·阿不力孜.谈高校民族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
[2]薛丹.内地高校“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经济师,2005(4).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民族文化共存的和谐校园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尊重各民族习俗、宗教以及基于宗教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核心。高校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因此,大学生进校第一课就要开展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第三,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校园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全面推进各民族人才培养,为最终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各民族大学生才能在高校健康成长,亲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石,培养民族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经常组织民族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政治理论课,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请社会上的专家或学者开设各类讲座。这样做既丰富和活跃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激发学生努力维护祖国的尊严和统一的自觉性。其次,把爱国、爱党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主线。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校请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英雄模范来校做报告,结合建党、建国周年大庆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各民族的紧密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以提高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为核心,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沟通者,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所必须依靠的力量。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在维护民族尊严、发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及加强民族间的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民族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个合格的民族学生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政治素质。这是民族学生干部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保持与党、团组织政治上的一致,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同时民族学生干部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识别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知识素质。学生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干部应有广博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民族学生干部更应该努力学好语言类学科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为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民族间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榜样作用。我们要发挥民族学生干部的榜样效应,努力塑造典型的民族学生干部形象,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生干部群体,树立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楷模,以此来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学生共同进步。第四,组织能力。成为一名好的民族学生干部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团结能力和凝聚力,能够将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院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
四、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民族团结
要坚持“以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处理突发事件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不论突发事件涉及的是民族因素还是宗教因素,都必须将事件与民族、宗教问题剥离开来,按照事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处理。
总之,民族团结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每个人都应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努尔力·阿不力孜.谈高校民族学生干部素质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
[2]薛丹.内地高校“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经济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