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建设优质高效课堂,除了彻底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外,还必须从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流程和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人手,向抓好优质高效课堂建设推进。为此,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落实“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在反复的实践教学中和多次的课堂听课中,我对“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就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反思如下。
反思一:在课前预习学案的编写上,教师是否找准了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的结合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注意难易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内容不可过多,要精简而且难易适中,有伸缩拓展的空间,切忌空洞。因此教师对预习内容必须精心布置,巧妙设计。预习内容要有很强的层次性、指导性,要与学生的“实际承受力”结合好。
预习学案的编写要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不可“单兵作战”。明确教学目标的预习提纲固然好,但不能只是“纯粹的课本知识再现”,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习惯、能力上出现的差异,我适时开展了小组预习活动,让优生帮带预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把预习方法传授给组内其他的学生。我还特地从这些预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中找了几人,让他们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向班内同学们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促使学生们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们渐渐找到了预习的感觉。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个体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确确实实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进行学情调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情调查”,即在课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案进行及时批阅,对比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情况,以此了解班级学生对于新知的了解程度等。当我们对学生的学情非常熟悉与清楚时,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反思二: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探究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探究已成为“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标志。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探究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
反思三: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了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了角色?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总局限在编写教案上,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教法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批判”地接受,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反思型学习的学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反思一:在课前预习学案的编写上,教师是否找准了教学目标和新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的结合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注意难易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内容不可过多,要精简而且难易适中,有伸缩拓展的空间,切忌空洞。因此教师对预习内容必须精心布置,巧妙设计。预习内容要有很强的层次性、指导性,要与学生的“实际承受力”结合好。
预习学案的编写要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不可“单兵作战”。明确教学目标的预习提纲固然好,但不能只是“纯粹的课本知识再现”,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注重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习惯、能力上出现的差异,我适时开展了小组预习活动,让优生帮带预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把预习方法传授给组内其他的学生。我还特地从这些预习表现突出的学生中找了几人,让他们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向班内同学们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促使学生们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们渐渐找到了预习的感觉。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个体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确确实实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进行学情调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情调查”,即在课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案进行及时批阅,对比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情况,以此了解班级学生对于新知的了解程度等。当我们对学生的学情非常熟悉与清楚时,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反思二: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探究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探究已成为“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标志。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探究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
反思三: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了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了角色?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总局限在编写教案上,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教法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批判”地接受,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反思型学习的学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