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溱军事述评重见天日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上校”看似连姓带军衔的称呼,其实是个别致的笔名。他本名姚溱,溱字去掉三點水是“秦”;之所以称“上校”,因他写的是军事评论。解放前出于隐蔽斗争的需要,他发表文章还用过丁静、秦佐、萨利根、马里宁等笔名。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姚溱任市政府新闻出版处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调京,历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副部长,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
  1985年6月下旬,《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条目确定编写。我时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具体分到的人物条目之一,便是姚溱。为编写准确,我与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姚溱夫人韩静有了联系,从而知晓他的更多事迹。1966年2月,姚溱因参与起草《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史称“二月提纲”),而这文件后被毛泽东主席责令撤销,遂于“文革”揭幕后的7月23日以死明志,年仅四十五岁。
  1986年3月,我教过的毕业班学生准备写学士论文,一位何姓女生打算写新闻评论方面的题目,请我做指导教师并征询意见。我问她可否考虑研究一下姚溱军事评论,她爽快应允。接着,她一再去徐家汇藏书楼,从旧报旧刊中查找姚溱以各种笔名发表的文章。其间,听一男生当笑话讲,何姓女生在同学问到论文题目时每每会说:“姚溱,侬晓得吧?”
  这位女生交论文时,附上了所搜集的姚溱文章影印件,计二十余篇。我在批阅论文时顺便通读那些旧文,深感这些军事评论是很有水平的,无怪当年能够吸引国统区的众多读者。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常以“中立”姿态分析国共对阵的战局,先为国军出谋划策,设想种种取胜之道,随即逐一加以否定,这就揭示出国民党当局在军事上捉襟见肘、日暮途穷的窘境,自然反衬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这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法和宣传艺术!
  我想到:姚溱作为笔杆子,除了散见于报刊的文章,生前却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这些军事评论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应当汇集出版。
  1987年,新华社所辖出版社在出一套“中国记者丛书”,三十二开本,每种十来万字。韩静知悉后,给与姚溱相熟的新华社社长穆青打电话说了此事,获得赞同和支持。翌年秋,《姚溱军事述评选》作为丛书之一出版了。我为之写了“后记”,并以《新闻评论家的宣传艺术》为题在北京《新闻出版报》刊登。韩静有次到上海,专门开出一份给姚溱昔年部属赠书的名单。记得我曾陪她登门面赠原文化局副局长方行,还受她委托去原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府上送书。他们睹书思人,都表示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
  (作者为资深传媒人、文史作家)
其他文献
关于蓝妮的生平事迹,各类报刊报道的不胜枚举,出书的也有,唯比较正确和详细的是沈飞德先生写的《民国第一家——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和《细说孙中山家族》两书。  由于家母蔡子仪与蓝妮的结义关系,蓝妮经常来我家,有时我也随家母去蓝妮家或一起去沙利文吃冷饮或赴宴,故自幼认识蓝妮。1982年是蓝妮1949年离开大陆后第一次应邀回国参加孙中山纪念活动,家母早已故世,蓝妮通过上海市委统战部找到了我。之后我常陪伴她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涉及千家万户,與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和翻译一部书有关,就是美国出版的世界医学名著《希氏内科学》。为译这部书,磕磕碰碰,走了很长一段坎坷的路,直到改革开放,才最终做成这件事。  我于上世纪50年代,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读书时萌生翻译此书的意念。《希氏》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医学巨著。自1927年问世以来,就以论述严谨、系统,尤其是侧重病
期刊
改革开放迄今40年了,回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潮流也曾起起伏伏,九曲回肠,其中尤以当时的新兴媒体电视业最为敏感,仅从外国节目的引进工作中就可见一斑。  一支配音队伍的建立  1981年,上海电视台试探性地引进了第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那时候电视台没有专业的译制队伍,没有像样的录音棚,也腾不出专门的配音设备,只能以台里的播音科为主,抽调相关人员拼凑一个临时班子,导演则聘请上海
期刊
1949年七八月间,苏南、关中等新解放区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城市接管工作取得预定成绩后,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农民运动,清除农村的封建势力和反动力量,建设民主新农村。当时,我有幸作为苏南农村工作团随团记者组一员,投入这一革命运动。如今虽已过去了70年,但当时的革命岁月还历历在目。  建立农工团 记者组应运而生  苏南区党委早在那年6月中旬就成立了区党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接着于7月6、7两
期刊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几年来以创作史诗作为重点的我,自然需要写一点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是敌占区,当时此地有四个抗日组织,也就是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和潮汕纵队,他们在敌后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而特殊的抗争,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我现在生活的广东中山市,就是珠江纵队司令部所在的地方。今年,恰好也是珠江纵队成立70周年的
期刊
编者按:吴建国先生1950年生于台湾高雄,197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197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返回台湾工作,历任台湾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台湾文化人上海联谊会会长等职。现任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著有《向前看中国》《来自柏城》《做真正的我》等书。  吴建国先生
期刊
1978年,荣毅仁筹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 ”)。那时中信公司设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北京国际大厦(共20层,当时是北京最高的大楼,因大楼的颜色是红褐色,俗称“巧克力大厦”),故而公司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必然相當重要,但公司筹建时未设保卫处,安全保卫工作由人事部兼管,这显然很不适宜。荣毅仁是董事长,公司党组书记是唐克(曾任冶金部部长)。荣那时虽尚未入党,但他可列席党组会,凡涉及经济、人事等重
期刊
笔者曾在上一期的《世纪》杂志(2018年第4期)中,提到蒋经国在晚年因受身体健康的影响,打破了台湾军中高阶将领严格的任期制,以致产生了两位具有强烈政治野心与企图的“军事强人”,对台湾政坛后来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与负面效果,加上他选择本质是“台独分子”的李登辉做接班人,均使世人对蒋经国晚年的用人政策有了不能“知人善任”的另类评价。  这两位军事强人,一位是担任8年“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的王昇,
期刊
一  1927年4月6日上午10点左右,由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安国政府京师警察厅300多名军警,身着便衣突然冲进了北京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内的旧俄军兵营,躲藏在兵营内已有一年多时间的李大钊猝不及防遭到逮捕。同时被抓的还有李大钊的夫人及两个孩子,以及国共两党北京地区的负责人、工作人员等64人。军警还在旧军营搜出了一批武器弹药,以及许多档案文件,据悉总共装满了七辆卡车。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期刊
宋希濂其人  宋希濂将军,祖籍湖南湘乡,1907年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1949年12月27日,他在大渡河白衣洋岭战斗中被俘,后于1961年1月18日被特赦。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后定居纽约。1982年,他在纽约创立“中囯和平统一促进会”,仼总顾问;1984年在华盛顿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宋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