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日照重庆》的制作规模明显超过你以前的作品,是有意为之吗?
王小帅:之前的《青红》等片投资结构都比较单一,整个班底也就一个高圆圆有些名气。这次光是演员阵容就强多了,片酬自然也水涨船高。加上公司的运作也更复杂,投入增加,牵涉到的人员和周边配套都更多了。《青红》和《左右》都没有做数字中间片,《日照重庆》请了一家韩国公司做的数字中间片,这些都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综艺》:《日照重庆》也是你首次使用内地明星,这是否是出于投资方对你的要求?
王小帅:我之前确实没用过明星,高圆圆也是《青红》后才真正走红的。其实我的电影基本都是延续以前的制作班底,这次用明星,首先男主角是个父亲,需要有些年纪的男演员,而在国内这个年龄和层面的演员几乎都有一定名气,所以找谁都是明星。王学圻比较适合这个角色,他可以说是我的第一选择。说实话一开始还不太敢找他,因为《梅兰芳》以后找他的戏很多,怕他太忙,结果他看了剧本后推了很多戏过来。范冰冰加盟是因为王学圻和她是同一个经纪人,她喜欢剧本所以主动找过来。我本身不排斥明星,电影毕竟是一种商业操作,当然港台明星还是想尽量避免,投资方也基本认同我的想法。
《综艺》:在《日照重庆》之前,你还筹备过另一个项目《我11》?
王小帅:是的,其实原先是准备先拍《我11》。这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有点我个人的自传性在里面。但这样的电影在眼下的中国并不时髦,投资人也有些犹豫。所以暂停,换了一个题材。《我11》肯定会继续,不出意外的话它将是我的下一部电影。
《综艺》:《日照重庆》最开始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
王小帅:故事灵感来自发生在昆明家乐福的一个真实的绑架案,一个30多岁的人绑架了人质,要求见女朋友,在围困了6个小时之后他被警察击毙。随后网上就警察有没有必要开枪发生很多争议。执行任务的那个警察压力很大,就写了很多博客,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后来他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初我觉得这个角度很有趣——其实警察只是做了自己的工作,但人毕竟是人,心理会很复杂。但仔细衡量了一下这个题材,我觉得按这个角度操作有些现实的困难,要做的话可能很难深入下去,所以后来把视角换了一下,主角变成了王学圻扮演的绑架者的父亲,警察的角度基本上没有了。虽然角度调整了,但我对这个题材核心的兴趣点还在:绑架事件里我们永远关心的是人质,但说到底绑匪也是人。
《综艺》:为什么选择在重庆拍摄?
王小帅:主要还是因为题材的需要。首先重庆有都市的感觉,而且这个城市现代的东西和市井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两面性很强。此外,王学圻扮演的父亲是个在海上工作的人,重庆紧邻长江,长江一直通到大海。父亲的生活是越走越宽——最开始在江轮上工作,后来则是在海轮上工作,直到孩子出了事以后他又回到重庆,回到原点开始思考。他开始回溯儿子的人生,开始接触儿子生前交往过的人,通过父亲的视角和线索再串起很多其他角色。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种潜在的提问,就是当人走过这一生,再回头看他丢失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父亲的这种回溯其实是对过往的一种弥补和救赎。其实就整体来说,中国这么多年发展很快,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思考的。
《综艺》: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日照重庆》会是你离主流和商业最近的作品?
王小帅:这个片子确实很好看,很感人。当然我对“好看”的标准很复杂,不是说发个手绢进电影院,那很廉价,而是要真正打动人,有一种更大的关心,比如《辛德勒名单》《教父》这样的。至于是不是商业片,我觉得大家说是就算是吧。我对商业片的理解更多还是从制作模式上分:好莱坞的纯商业体系当然是一种,另外有一些电影虽然很个人化,但里面有商业元素和想法,这也是一种。我觉得纯粹的商业片和一个电影有没有商业性完全是两个概念。
《综艺》:你最近几部电影好像在叙事上有意地保持某种平淡,从视觉上看也有类似的感觉,似乎对电影技巧和语法的强调有所减弱。
王小帅:对,确实是减弱了。我现在还是更希望追求某种大而无形的东西。《左右》其实就在力求使用一种极简的方式。当然形式的问题我一直在考虑。这几年国际影坛确实有些电影在形式上很突出,强调局部的技巧,但我觉得这个也要看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够就会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其实国际电影隔几年就会出现所谓的流行风潮,但我对此尽可能避开。另外有些东西是不可重复的,比如《低俗小说》这样的电影,所以还是需要寻找新的路径,除非你有把握走相似的路线且能完成超越。
《综艺》:现在有人认为“第六代”走向主流是必然趋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王小帅:我认为这要看是什么样的主流。如果是像香港那样,靠复制和模仿构建的主流,我觉得做不长。内地近几年越来越开放,商业的东西进来得很快,但很多都是复制和模仿。你看美国的主流电影,始终没有丢掉他们一些既有、传统的东西,比如世界观、道德观,又或者是人性、亲情、正义战胜邪恶等等,加上制作时间长了,整体就形成了一个很安全的场域,这就是所谓的主流。同样,中国电影的主流也应该是建立在我们既有的文化传统与根基上。如果只是简单地拷贝,那一定是变来变去,形不成自己真正的主流形态。
现在我们“第六代”其实都已经慢慢回归到某种人性的主流上了。过去老是批评我们暴露社会阴暗面,以前也确实是年轻气盛,青春期对愤怒和彷徨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好,这的确比较另类。但慢慢地,随着你要想传递更多价值观,就需要把自己更主流的一面传递出去。这其实很自然,就我自己来说是如此。王全安他们最近的几部电影其实也都在尝试跟主流靠近,但遗憾的是很多严肃的努力都被现在内地电影的娱乐化风潮所掩盖了。
王小帅:之前的《青红》等片投资结构都比较单一,整个班底也就一个高圆圆有些名气。这次光是演员阵容就强多了,片酬自然也水涨船高。加上公司的运作也更复杂,投入增加,牵涉到的人员和周边配套都更多了。《青红》和《左右》都没有做数字中间片,《日照重庆》请了一家韩国公司做的数字中间片,这些都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综艺》:《日照重庆》也是你首次使用内地明星,这是否是出于投资方对你的要求?
王小帅:我之前确实没用过明星,高圆圆也是《青红》后才真正走红的。其实我的电影基本都是延续以前的制作班底,这次用明星,首先男主角是个父亲,需要有些年纪的男演员,而在国内这个年龄和层面的演员几乎都有一定名气,所以找谁都是明星。王学圻比较适合这个角色,他可以说是我的第一选择。说实话一开始还不太敢找他,因为《梅兰芳》以后找他的戏很多,怕他太忙,结果他看了剧本后推了很多戏过来。范冰冰加盟是因为王学圻和她是同一个经纪人,她喜欢剧本所以主动找过来。我本身不排斥明星,电影毕竟是一种商业操作,当然港台明星还是想尽量避免,投资方也基本认同我的想法。
《综艺》:在《日照重庆》之前,你还筹备过另一个项目《我11》?
王小帅:是的,其实原先是准备先拍《我11》。这是一部背景设置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有点我个人的自传性在里面。但这样的电影在眼下的中国并不时髦,投资人也有些犹豫。所以暂停,换了一个题材。《我11》肯定会继续,不出意外的话它将是我的下一部电影。
《综艺》:《日照重庆》最开始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
王小帅:故事灵感来自发生在昆明家乐福的一个真实的绑架案,一个30多岁的人绑架了人质,要求见女朋友,在围困了6个小时之后他被警察击毙。随后网上就警察有没有必要开枪发生很多争议。执行任务的那个警察压力很大,就写了很多博客,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后来他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初我觉得这个角度很有趣——其实警察只是做了自己的工作,但人毕竟是人,心理会很复杂。但仔细衡量了一下这个题材,我觉得按这个角度操作有些现实的困难,要做的话可能很难深入下去,所以后来把视角换了一下,主角变成了王学圻扮演的绑架者的父亲,警察的角度基本上没有了。虽然角度调整了,但我对这个题材核心的兴趣点还在:绑架事件里我们永远关心的是人质,但说到底绑匪也是人。
《综艺》:为什么选择在重庆拍摄?
王小帅:主要还是因为题材的需要。首先重庆有都市的感觉,而且这个城市现代的东西和市井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两面性很强。此外,王学圻扮演的父亲是个在海上工作的人,重庆紧邻长江,长江一直通到大海。父亲的生活是越走越宽——最开始在江轮上工作,后来则是在海轮上工作,直到孩子出了事以后他又回到重庆,回到原点开始思考。他开始回溯儿子的人生,开始接触儿子生前交往过的人,通过父亲的视角和线索再串起很多其他角色。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种潜在的提问,就是当人走过这一生,再回头看他丢失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父亲的这种回溯其实是对过往的一种弥补和救赎。其实就整体来说,中国这么多年发展很快,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思考的。
《综艺》: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日照重庆》会是你离主流和商业最近的作品?
王小帅:这个片子确实很好看,很感人。当然我对“好看”的标准很复杂,不是说发个手绢进电影院,那很廉价,而是要真正打动人,有一种更大的关心,比如《辛德勒名单》《教父》这样的。至于是不是商业片,我觉得大家说是就算是吧。我对商业片的理解更多还是从制作模式上分:好莱坞的纯商业体系当然是一种,另外有一些电影虽然很个人化,但里面有商业元素和想法,这也是一种。我觉得纯粹的商业片和一个电影有没有商业性完全是两个概念。
《综艺》:你最近几部电影好像在叙事上有意地保持某种平淡,从视觉上看也有类似的感觉,似乎对电影技巧和语法的强调有所减弱。
王小帅:对,确实是减弱了。我现在还是更希望追求某种大而无形的东西。《左右》其实就在力求使用一种极简的方式。当然形式的问题我一直在考虑。这几年国际影坛确实有些电影在形式上很突出,强调局部的技巧,但我觉得这个也要看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够就会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其实国际电影隔几年就会出现所谓的流行风潮,但我对此尽可能避开。另外有些东西是不可重复的,比如《低俗小说》这样的电影,所以还是需要寻找新的路径,除非你有把握走相似的路线且能完成超越。
《综艺》:现在有人认为“第六代”走向主流是必然趋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王小帅:我认为这要看是什么样的主流。如果是像香港那样,靠复制和模仿构建的主流,我觉得做不长。内地近几年越来越开放,商业的东西进来得很快,但很多都是复制和模仿。你看美国的主流电影,始终没有丢掉他们一些既有、传统的东西,比如世界观、道德观,又或者是人性、亲情、正义战胜邪恶等等,加上制作时间长了,整体就形成了一个很安全的场域,这就是所谓的主流。同样,中国电影的主流也应该是建立在我们既有的文化传统与根基上。如果只是简单地拷贝,那一定是变来变去,形不成自己真正的主流形态。
现在我们“第六代”其实都已经慢慢回归到某种人性的主流上了。过去老是批评我们暴露社会阴暗面,以前也确实是年轻气盛,青春期对愤怒和彷徨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好,这的确比较另类。但慢慢地,随着你要想传递更多价值观,就需要把自己更主流的一面传递出去。这其实很自然,就我自己来说是如此。王全安他们最近的几部电影其实也都在尝试跟主流靠近,但遗憾的是很多严肃的努力都被现在内地电影的娱乐化风潮所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