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证据规则:理论重释与体系展开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AO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行政执法证据规则呈现出相对粗略、分散甚至残缺的现象,这可能导致行政执法因证据规则不足而产生证明标准不明和法律适用混乱等问题.从理论认识上来说,应当重新审视行政执法证据规则与诉讼证据规则的关联和区分,既不能与之脱节也不能与之混同;应当准确把握"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平衡二者在执法证据规则内部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应当基于行政机关的自身特点和行政执法的特殊领域重新阐释证明标准,对照诉讼证据规则重塑执法证据规则的基本类型.从制度体系建构来说,行政执法证据规则应当符合行政执法自身性质特点,并与诉讼证据规则保持一定关联和衔接,从取证规则、举证规则、质证规则和认证规则等四个方面展开体系重构.
其他文献
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粮食增产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和提升单产水平两条路径实现,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机理各有不同.利用我国2000—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增产效应后发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能促进播种面积增加,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防范自然风险;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功能和程度上存在差异.全国层面的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粮食增产,但农业电力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却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
元代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演变以及元廷财政政策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财政的经营状况.元初中央财政能维持收支平衡,对于地方政府进奉"羡余"的需求不高.元中后期中央财政压力日益增加,"羡余"被中央视为解决财政压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甚至出现了中央鼓励地方官员积极进奉"羡余"的现象.地方官员为了牟取财政收入与"羡余"来源,不得不开辟新的税源.中央政府为取得"羡余"而将地方政府开辟新税源的举措视为"合法"之举,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实际控制的减弱,以及政府间财权分配的重新调整,最终酿成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性阐释,不仅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和结构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括.这些总结与概括既根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深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朝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并因此极大地发展了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不断完善,精神宝库不断充实,精神传统得以传承,彰显了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农村高质量防贫在防贫组织上更加注重"自组织"性,在防贫动力上更加注重内生性,在防贫手段上更加注重持续性.韧性农户具有自主性强、适应性强、稳定性高和灵活性强等特征.农户韧性能力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能力要素,其中,经济韧性能力包括就业渠道拓展能力和收入来源挖掘能力;社会韧性能力包括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和社会信息共享能力;文化韧性能力包括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防贫的实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冗余机制、竞合机制和调整机制.从精准防贫现实情况看,推动高质量防贫需要从提高
通过引入创造性工作投入和创新自我效能感两个中介变量,研究其在组织创新支持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在336份员工—主管配对问卷的基础上,运用SEM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bootstrap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员工的创新期望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并且创新自我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工作投入在组织创新支持员工创新行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后出现过"以日解马""以苏解马""借西解马"和"以马解马"四种解读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概念演变与话语特征."以日解马"话语构成了中国人早期了解西方世界的认知结构,也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早期图景;"以苏解马"曾一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主流范式,建立在苏式话语基础上的教科书体系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解方式;"借西解马"话语扩充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为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定的话语支撑;"以马解马"话语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正本清
汉武帝朝的郊祀改革以元鼎四年(前113)的汾阴后土之祀和元鼎五年(前112)的甘泉太一之祀为标志.汉武帝通过郊祀改革,强化了汉初以来的以楚文化为主的祭祀文化取向,吸纳了其他诸侯国祭祀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祭祀文化氛围.作为郊祀仪式中的一部分,《郊祀歌》与郊祀乐、舞相配,以求达到神、人沟通的目的.在郊祀礼乐制作的过程中,制作者仅象征性地承袭了周代祭祀文化的基本格调,主要通过采赵、代、秦、楚之讴,命内廷文人制作《郊祀歌》,配以"新声",形成汉代"新雅",以此反映新的时代风貌.汉武帝朝的郊祀改革对后世郊祀文学和
"三治融合"的关键在于农村主体性再造.农村治理资源不足需要国家赋权和增能.在国家力量与农村主体性之间维持恰当平衡,真正发挥治理主体的内在力量和作用,需要国家项目支撑与党建赋能、选择性激励以及公共空间打造密切结合.国家力量表现的是助推,助推目的就是农村主体性再造.
农村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受由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等构成的五缘网络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缘分关系理论,根据"中国千村调查"问卷数据,就这五缘关系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除"神缘"外,农村创业者丰富的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等网络关系对其创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些关系网络资源能有效弥补农村地区创业资源和制度规范不足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