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治理,生态文明迈进新时代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bby_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母亲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配”,伊通河作为长春市的母亲河,孕育了城市的200年繁荣。而百年开发也为河流带来了环境困局,综合治理伊通河,成为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2016年,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治理工程,彻底改表了伊通河的面貌,也改变了城市的风貌。
  关键词:城市河流;河道整治;生态文明;城市改造
  大凡一座城市,依山傍水、虎踞龙盘为最佳。遍览古今中外,“母亲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配”。正是因为泰晤士河、塞纳河和黄浦江的深情哺育,世界名城伦敦、巴黎和我们的大上海才如此光彩照人。非常幸运,长春拥有这样一条万年古流——伊通河。她发源于伊通县青顶山的北麓,一路奔波342.5公里,最终汇入松花江。正是这条河流,孕育了长春,写下了长春作为城市的最初历史。2016年,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治理工程,彻底改表了伊通河的面貌,助推长春这座飞速成长的城市迈进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一、沧桑百年,伊通河治理的由来
  古《长春县志》称伊通河为“长邑第一大水”,康熙年间“可行三丈五尺之船”。曾因把军粮“自伊屯门(今新立城水库)船载,顺流运至松花江”,再“运黑龙江”之雅克萨战场而名噪一时。二百年来,伊通河作为长春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代的长春市民,随着城市的不断壮大,伊通河却不断衰败与没落,各种问题开始出现。[1-2]
  (一)治理不力引发洪水灾害
  百年来人们在河床内种菜蔬、栽稻谷、建厂房、盖住宅、开商店、办旅馆,河道被严重挤压。人们对母亲河的无尽索取和肆意伤害,已经使原本性情温和的伊通河变得喜怒无常起来。古《长春县志》记载:“每值春融、桃迅,霖雨连绵则泛滥……沿河田庐时被漂没”;“商民被水围困,登房哀号呼救”。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伊通河共发生洪涝灾害38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1985年统计表明,伊通河长春城区段河道内的工商企业达205家,居民住户有1810户,设障面积总计23.8万平方米,终于在那一年引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两岸市民受到严重损害。
  (二)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百年破坏造成伊通河源头的沼泽和泉眼遭损毁,沿途河畔的森林与植被受到戮伐与铲除,涵蓄水分功能的丧失使伊通河失去了昔日之汹涌。百舸争发的繁荣不见了,走在河畔再也听不到往年那悠长的船工号子和运货的驼铃之声了。随着沿河工业发展和居民争夺,整车成吨的肆意倾倒垃圾,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市民渐渐远离和遗忘了伊通河,母亲河去了往日的光彩,变成了城市的伤疤。
  (三)生态遭到持续破坏
  流水不腐,是因为水是流动的。拦蓄之水自然少有流动之灵气,由此连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缺水的河道生病了。犹如多年贫血的肌体,连带了内脏器官全面衰竭。那时,伊通河城区段不仅是主河道,连通其城区段两条支流串湖河、东新开河流域,以及城区西部的新凯河流域,包括永春河和富裕河普遍呈现污染状态。
  二、科学决策,新一轮治理的关键
  (一)伊通河治理的历史
  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于1986年开始治理伊通河,此后的30年间,治理伊通河的脚步没有停歇。1992年,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长春市伊通河中段两岸改造建设的决议》;1997年,长春市人民政府颁布第51号令,开启了伊通河城区上段的治理工程;2005年,中共长春市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将伊通河生态建设工程确定为“城市建设一号工程”;2010年,长春市筹资188亿元,提出将伊通河作为城市的“生命线、生态轴、景观带”的目标,展开了再一轮伊通河治理工程。
  然而伊通河的病症毕竟已逾百年,对她的治理要经历若干坎坷努力,百年大计、非一朝之功。尽管叠加起来的治理成果令人鼓舞,虽然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多种制约,水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并未根治。[3-5]长春人清醒认识到,虽经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伊通河的变化有目共睹,但若全面焕发母亲河昔日美丽容颜与健康肌体,必须对症重下良药和精心调理双管齐下,才会去除沉疴、重现灿烂辉煌。
  (二)新时代带来新转机
  2016年,对长春市民与伊通河说来,都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重要一页的年份。我市全面铺开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气势恢弘的、迄今规模最大的伊通河综合整治,有新闻媒体称之为“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
  新一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自启动以来,便被定位为长春市“一号工程”、全省五大重点项目之一,目标是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水利防洪、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对伊通河全流域及建成區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将伊通河建设成为“绿色宜居生态轴,城市安全生命线,美丽长春景观带,产业升级动力源”。这不仅是任务目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宣告着长春市执着而美好的生态梦想!
  在长春城建史上,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堪称之最。经验证明,任何重大的社会行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因素,尤其是他的实施理念至关重要。伊通河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只抓哪一个单项都不行。[6-7]因此要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以“综合”措施解决“系统”问题,是本轮伊通河治理的突出要旨。为此,本轮治理要对伊通河全流域、全方位、全区段实施系统性改造与建设,把伊通河建设成长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美丽长春的“景观带”,产业升级的“动力源”。[8]
  (三)科学制定新方略
  秉承市委、市政府新的指导思想,伊通河综合治理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给伊通河开出了一个“全流域、全区段、全方位”的“药方”。
  全流域,指的是治理范围,不仅是伊通河主河道,还包括城区汇入主河道的串湖河、东新开河两条支流及其所有汇入支流的多条明沟与暗渠,还包括城区西部的新凯河流域及其支流永春河、富裕河。换言之,不仅是主动脉,连同静脉和所有毛细血管(独立黑臭水体、湖、泡、塘)都在治理范围。   全区段,指的是自伊通河的源头青顶山北麓开始,一直治理到伊通河流入饮马河的界面。其间共有四个区段:伊通县境段(110.5公里)、新立城水库保护区段(46.6公里)、长春城区段(48.82公里)、农安、德惠段(105.42公里)。这大大突破了以往多年主要在伊通河长春城区段,尤其是中段(15.78公里)做文章的历史。
  全方位,指的是本轮治理不是以往单一的防洪与治污,而是从水质改善、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交通完善、产业植入等五位一体,多管齐下。换言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犹如中医的辨证施治,多药配伍,综合开方。
  多年治河的经验告诉长春人,根治伊通河必须在综合和整体上下功夫。道理很简单,只治理主河道或某一局部区段,整个流域内支流与另外区段的污水,照样会将主河道及干净区段再次污染。因此,“全流域、全区段、全方位”的治河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是无法绕过去的唯一途径。否则就无法达到“根治”的目标。
  带着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我市形成了由市建委负责牵头抓总;水利、规划、伊通河管委会、园林等相关部门和各城区、开发区、县(市)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两年多的时间,全市上下以“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魄力和决心,披荆斩棘、勠力同心,取得综合治理的阶段性胜利,目前,两年完成主体工程的庄严承诺已经兑现。
  三、攻坚克难,开创治水“长春模式”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高水平、高标准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伊通河综合治理的建设者们在没有同类治理经验的前提下,边学、边干、边磨合,遇到问题逐一破解,硬是锤炼出了一套城市治水的“长春模式”。
  (一)没有同类治理经验,如何保证治理方案科学有效
  伊通河综合治理涉及多学科交叉、方案间制约、各区段和各流域情况各异等专业度极高的难题,并且缺乏成功案例可供借鉴。为了找到适合长春本地特点的治理之路,相关部门一方面“走出去”广泛学习;另一方面“请进来”,聘请知名的专业团队,引入最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理念。与此同时“敞开门”,通过规划公示、微信平台互动、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工作中。
  为科学设计治理方案,相关单位和部门明确了各任务单元的治理标准,对每一项方案坚持做到不经专家论证不实施,专家意见不一致不实施。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需提交建设者们专题会议讨论决策;重大设计方案提报市规委会审定,从而确保治理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融资体量巨大,如何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548亿元,单个金融机构难以承接;原有融资模式受限制、无法沿用。面对融资难题,市建委与市财政局一道,与金融机构多轮磋商,克服国家相关政策重大调整的影响,积极破解融资难题,在同期国内同类项目中获得了贷款期限最长、利率最低的优惠条件。同时,相关部门坚持市场化的取向,通过先控制、再出让土地的方式,利用治河后周边土地增值实现资金平衡,既满足治理工程需求又不增加政府负债,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
  (三)征拆难度前所未有,如何确保工程进展不受影响
  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涉及征拆范围之广、集体土地征拆难度之大、“三抢”问题之突出,史无前例。征收部门及各城区、开发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通过航拍实时监控、与政法机关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征拆难题,为工程推进扫清了障碍。
  (四)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确保按计划完成
  面对多重压力,建设者们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实行EPC总承包模式,引进央企与本地企业战略合作,解决建设单位水土不服的问题。另外,过去两年长春频繁降雨,且雨量较大,不仅大大缩短了施工期,也使得绿道、栈桥及调蓄池等工程受到较大影响。面对困难,参战单位全年无休,近万名建设者日日夜夜奋战在工程一线,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完成。
  (五)监管新课题,如何打造阳光工程
  面对巨大的工程体量和投资数量,相关部门通过定期检查、飞行检查、第三方互检、专家评估验收等多种方式保证工程质量;通过加强廉政风险点防范等一系列举措,织密制度的“笼子”,把制度、监管、纪律挺在前面,贯穿治理全过程。
  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意义重大的创新,是“关键时刻始见担当”的初心与情怀。水润春城的美好愿景,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铸就,在一次次自我突破中丰盈起来。
  四、防洪工程,历史教训永不重演
  伊通河畔的关帝像,记录了伊通河带给长春市民的梦魇,防洪安全仍然是城市河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原则和底线,确保伊通河城区段的防洪安全,是中段综合治理的建设者们心中的第一要务。
  伊通河防洪工程的建設始于1985年,此次治理工程项目区域内共有4座拦河建筑物,4座排涝站、3条明沟防洪闸改造及堤顶路维修工程。尤其是南溪湿地原河道两岸缺乏水利防洪措施,且地势平坦,极易遭受洪涝灾害。防洪工程建设按照“打造河流生态廊道”的理念,采用浅滩与深潭相间、激流和缓流交错的自然形态河道断面,尽可能地采用更缓的护坡形式,利用适宜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且生态性更佳的连锁护坡砖护岸,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景观效果更富生机和可持续性。南溪湿地防洪工程共治理河道3.55公里,建设护岸约9公里,新建排水涵闸4座,新建钢坝桥1座,全线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五、景观建设,不止“门面”那么简单
  母亲河是一座城市的脸面,她的综合治理,就是城市打造自身形象的最佳契机。20世纪90年代初,在伊通河城区中段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时任长春市规划局局长徐明亮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把长春比拟为一个年轻姑娘的话,伊通河城区中段就是姑娘颈上那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一)打造绿色走廊,扮靓城市中轴
  经过两年多建设,如今伊通河中段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全线贯通的伊通河中段绿道,通过滨河路绿道、堤顶路绿道、林中绿道、栈桥绿道等不同形式的绿道系统,连通了从南溪湿地到北湖的滨河公园绿地;13座新建的栈桥,为市民散步、游玩提供了方便;11座跨河桥梁的升级,让伊通河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在整治河道、美化环境、洁净水体的同时,注重通过伊通河治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特意加入了“十园五岛”的设计。具体包括展现长春工业发展史的工业轨迹公园,突出渔航文化主题的渔航文化公园等10大主题游园,被重新规划为烟火广场的回忆岛、将新建20000平方米伊通河文化馆的月亮岛、新增文冠果林的樱花岛等五岛,不断提升伊通河中段的文化内涵。
  (二)补齐内涵短板,注入文化力量
  本轮治理工程更加注重文化的挖掘、注入和表达,例如将工业、电影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园、广场之中;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伊通河沿线布置雕塑作品;另外,计划在伊通河中段的月亮岛上建设“城市之源”广场,将萨满祭祀等古老的地域文化与闯关东、雅克萨战役、柳条边封禁、长春厅设立等重要城市历史事件相结合、串联,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系统呈现长春二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使伊通河成为有故事、有文化、有传承的河流,成为展示长春历史和城市特色的文化地标。
  (三)打造“城市之肾”,靓化绿色氧吧
  南溪湿地面积达310公顷。周边是近年新建的住宅开发区;东侧为一片别墅居住区,西侧为一些小高层建筑。也就是说,在四周相对集中的人流中间有一片低凹的“空地”。此前,这里多为烂洼、沙坑、鱼塘,少有像样的道路和公共活动空间。此次伊通河治理的神来之笔,是将这块曾经的坑塘,规划建设成湿地公园,恰好填补了南部新城没有大型公共活动空间的缺憾,一下子就将南部居住区提高了若干个档次。据说,自南溪湿地公园开建以来,周边的房价竹竿拔节般上涨。
  如今的南溪湿地,蜿蜒于湿地中间的伊通河两岸滨水景点,成为了现今一些城市少有的“城市外滩”,以滨河绿道的“一带”,串连起彩丘雕塑、水石径流、长白文化、历史长阶、城市演绎、生态栖息6个分区。景色巧夺天工,优美的演艺岛、生态岛似两块天然翡翠漂浮在河中,织霞湾、芦隐湾,栖雁湾似三幅五彩油画,静静地贴在河道转弯处。
  艺术精灵的城市雕塑、“诗意生活廊”提供民俗及现代文化生活体验,结合湿地公园内桥梁、坡地、绿道、天井的起伏与弯曲变化,以及儿童游戏等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民俗和现代文化生活体验。公园中部的水塘湿地区,将建设穿梭于若干岛屿的栈桥、栈道,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文化元素的充分融入,将景观与功能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休闲活动空间。如今的南溪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伊通河的最佳“过滤器”与真正的“城市之肾”,成为服务周围居民的城市“绿岛氧吧”和文化乐园。
  六、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出最美的花
  生态文明建设是此次综合治理的核心要义。过去两年,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举全市之力,一系列成果让人倍感振奋,“水清、岸绿、乐活”的梦想家园已经触手可及。
  (一)环保首在治污,彻底整治水体
  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针对分流制、合流制管网,采取了全面的治理措施,通过新建改造污水管网、建设截流井、调蓄池等一系列措施截断外源污染,实现从源头根治河流水体污染的目的。在“外源污染”层层消解的同时,“内源污染”也正在集中消除。目前,伊通河中段底泥清淤工作已经完成,其它流域的底泥清淤工作已经全部启动。
  伊通河全流域共设计旁侧氧化、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三种类型共计 61 处水生态修复工程,预计工程投资 24.3 亿元。这些水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在我国南方广泛应用,相关方案也已经由专家论证通过。但考虑到相关技术在东北应用较少,为了保证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在东北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为此,先确定了三个水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试验段启动。目前试验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待修复效果确定后,再全面展开所有水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黑臭水体治理正按时序进度加快推进。75处黑臭水体中,46个已基本消除黑臭,29个黑臭水体正全力抓抢进度,年底可基本消除黑臭。南湖汇水区动植物园项目清淤已完工、5座调蓄池及动植物园污水处理厂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伊通河北北段、南南段、串湖、东新开河、新凯河等流域正在按时序进度进行防洪、截污治污等工程建设,让伊通河更加干净清澈。
  (二)寻水源求突破,力解补水之困
  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本轮治理战役中,即便我们将污水应截尽截、河床清淤干净,如果不解决水的来源——河道自净能力的问题,伊通河黑臭水体的积年沉疴仍然得不到根治。换言之,着力解决生态补水问题,是决胜本轮治理战役的突破口。
  自20世纪60年代初新立城水库投入使用以来,伊通河已经少有大的流量至中下游。几十年来,欠水年多余丰水年,致使枯流多于洪流。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那场壮观的放流:8月15日入库流量达每秒554立方米,8月25日开闸泄洪量为每秒256立方米。那次放水于伊通河中下游,为的是水库自身的安全。以后几十年来,此种汹涌澎湃的景象再也未曾出现过。那么,“水从哪来”?
  在水源补充方面,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从水资源节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工程时间目标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对“客水引进、中水回用、原水补充”三种水源方案进行比选论证后,最终确定将“中水回用”作为各流域生态补水的主要方案,达到水资源平衡,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名目上,以前只有排水管网、排水明沟与暗渠、排水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如今,一个新的成员已悄然列入了排水设施的家族之中。它的名字叫调蓄池。本轮伊通河治理工程中,伊通河城区中段规划建设了11个、串湖流域11个、南湖汇水区7个。调蓄池在长春人们感到是个新鲜东西,实际上在发达城市已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了。日本东京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地下储水设施应对集中降雨,公园、学校及居民家容易积水的地点,都建了大小不一的蓄水池。本轮伊通河综合治理建设的调蓄池,主要是让其发挥两大功能:削减溢流程度、收蓄自然降水,同时它还有过滤、降污、错时调峰及自净等功能,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这一创新设计,“有没有水?水从哪来?水能不能清?”这几个核心治理难题已经被陆续化解。
  (三)持续生态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为巩固治水成果,防止河水再次污染,长春市充分借鉴浙江“管、治、保”一体化的“中西医”治水疗法,制定《主城区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落实任务、明确时限、压实属地责任,在工程治理的同時,同步开展“管”、跟进“保”,弥补了河长制实施前的空白,实现了向河长制的顺利过渡。
  群众满意,是衡量治理成效的唯一标准。今天,这座城市以8%的GDP增速领跑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不仅继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再一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她正以母亲河的清浊为明镜,重新衡量发展的得失进退、致力生态家园的重建回归。“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这是长春的治河理念,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态观、发展观,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终将助推长春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谷岩,1986年生,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新闻管理、城市治理。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马孟寅.长春市志[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Newman E I .Applied Ecolog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4]Hinckley G.Applied Ecology .New York:Prentice Hall,1976
  [5]Santo R S D.Concepts of Applied Ecology.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8.
  [6]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今日国土,2004(5):6-9.
  [7]王雷.水的忧患,关注我们的水环境[J].城乡建设,2005(8):41-47.
  [8][日]周怀东,杜霞,李怡庭等译.河道整治中心.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近年来也将旅游业列为前郭县经济发展四大产业之一。但在开发和保护方面相较其他旅游发达地区较为薄弱,如何更好的宣传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宣传东北地区蒙古族民俗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文化旅游
期刊
摘要:通过个案研究,以“远山有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者与贫者的最佳关系模式,提出“共生、共享、共成长”理念。在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基础上,切实践行该理念模式,推动“精准扶贫”的思想落地。  关键词:共生;共享;共成长;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2013年11月,习主席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何谓“精准扶贫”?随着扶
期刊
摘要:为了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参与情况,文章选择武夷山市下梅村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探讨乡村居民旅游参与度的总体特征、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发现: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是影响下梅村居民旅游参与度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居民旅游参与度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位置及旅游支持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
期刊
摘要:蒙古族作为我国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而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本文主要以吉林地区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尔罗斯为代表,以马头琴文化的发展保护为例,谈一谈马头琴文化在前郭尔罗斯的历史传承以及其现今发展的阻碍,笔者会相应的提出一些对策,以期马头琴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蒙古族文化可以薪火相传。  关键词:蒙古文化;马头琴;前郭县
期刊
摘要: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将旅游扶贫当作扶贫攻坚的“突破口”、“着力点”。本文以旅游扶贫示范点—黄石村为调查对象,阐释了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扶贫的作用、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扶贫旅游发展思路,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乡村旅游;黄石村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
期刊
摘要:交通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为了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城际旅游轨道交通建设。成绵乐旅游客运专线的建设、运营以及后续提升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轨道交通;旅游发展;城际客运  交通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当今世界,轨道交通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教育部引导部分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体系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以学科体系构建,没有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出发点,讨论了适应人工智能、可视化信息处理环境下的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重组,为培养工程能力的具体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期刊
摘要: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优化,具有基础性、关联性、以及阶段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着重对优化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的要点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要点,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的目的。  关键词:城景相依型;景区交通组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随着城市发展速率逐步加快,城市规划与资源合理应用,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研究表明:进一步优化城市开发资源,加强城市发展与景区
期刊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又一重要的结构性调整。开展现代学徒制有助于破解职业教育培养困境,有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本文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个案分析,探索高职的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学中
期刊
摘要:意象作为诗人主观情感特征与外界客观事物的融合,是最基本的诗歌单位,也是解读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教师教导学生鉴赏诗歌首先得教给他们解读意象的方法。笔者总结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并结合具体的意象解读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解读;方法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