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题材作品的平民化叙事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扶贫是新时代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新角度,透过新时代农村题材作品,可以关切当下扶贫事业的艰难与矛盾。《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是一部围绕三农问题,深入农村扶贫事业的电影,影片极具乡土感,呈现出别样的平民化气质。这部影片代表了新时代下农村题材作品创作的新方向:平民化叙事策略、平民化人物形象和平民化矛盾设置。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影;扶贫;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3..069
  扶贫是新时代下我国的时代命题和重要任务,2020年,我国90%的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国家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在此背景下,一批扶贫题材作品出现在荧幕上,《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就是一部关注扶贫的电影,影片由李珈西和薛晋文联合编剧,是85后新锐山西导演李珈西的第四部作品,由李珈西、赵小锐主演,主要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郭大河多年来一直坚守奋战在脱贫一线,女儿郭小河大学毕业后带着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毅然回到农村,父女二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并肩作战、勇往直前的故事。导演用极具乡土感的拍摄手法,赋予影片平民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民化叙事策略、平民化人物形象和平民化矛盾设置。
  1. 双人物视角的平民化叙事策略
  影片以景凤乡的脱贫事业为叙事线索,通过村支部书记郭大河以及其女郭小河两人视角的相互补充,既呈现出父女两人不同身份看待村里各种事情发生的差异角度,又展现出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两条线索交叉进行,构成整个叙事。
  郭大河的视角聚焦在扶贫工作,讲述了景凤乡从通电、修路到集约化种植三个不同阶段的脱贫政策,郭大河作为书记,既是时代的见证人,又是脱贫的带头人。影片起始便是从郭大河的视角讲述扶贫中的第一个事件——通电。由于修电杆会占用村民二赖子家祖坟,二赖子强烈抗拒,郭大河情理并兼,个人筹钱对二赖子一家进行补贴,还帮助二赖子妻子顺利生产,化解了村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之后故事转到郭大河接手的第二件扶贫事件,此次事件是村里交通不便带来的农产品运输困难。再遇难题,郭大河多次进城向上级组织汇报情况,收到反馈后组织村民开山修路,解决了村民卖货难的痛点。而第三次扶贫事件中,郭大河的身份从一位扶贫带路人变成了参与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景凤乡再次陷入农产品滞销的危机,毕业返回家乡的郭小河挺身而出,利用互联网电商產品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郭大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质疑、了解到信任,把扶贫致富的任务转交给女儿,父女两人共同引领景凤乡民脱贫致富。
  不同于郭大河扶贫事业的叙事角度,郭小河的线索从情感与成长出发,重点讲述郭小河的校园生活和情感变化。阳光活泼、爱打爱闹的郭小河性格洒脱刚烈,这些细节也折射出家庭变化对小河的影响,侧面反映出郭大河奔波于景凤乡脱贫事业却忽视了家庭。几番波折后,小河考上大学,几年过去,小河作为知识青年回到乡里帮助父亲为景凤乡完成脱贫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小河和虎子的情感发展愈发浓烈,最后修成正果。
  郭大河父女的叙事视角交叉点出现在郭大河妻子离开景凤乡,通过郭小河的成长和郭大河工作的每项任务反映景凤乡开展的扶贫工作。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交叉,协调地补充了郭大河的叙事视角,让原本严肃的叙事气质变得轻松,郭小河视角的加入让整部影片气质变得年轻,并且让更多事件和细节能在电影中呈现出来,帮助观众全面了解脱贫事业的进程和难度。但两条线索交叉一定程度上也让叙事变得碎片化,时间跨度过大,事件衔接不够严密。两个叙事视角的兼顾让整部电影的重心不够突出,一些背景性的故事情节占据了影片大量篇幅,叙事显得日常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贫主题的宏大感受。
  2. 生动真实的平民化人物塑造
  平民化的叙事模式让影片更具真实感,在人物塑造上同样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这部影片围绕郭大河、郭小河父女铺设人物关系网,人物关系普遍为单线关系,郭大河的人物关系围绕在乡民、县领导、家人三个维度,而郭小河的人物关系相对而言更为简单,仅围绕郭大河、虎子两位重点展开。从整体上看,简洁的人物关系能让观众迅速厘清人物关系脉络,代入到景凤乡的环境中,浓淡不同的人物色彩让每个人物显得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郭大河作为绝对主角,不同于以往精英化的干部形象,文化水平一般、本身就是村民的他在影片中呈现出平民化倾向。在向市县发布公文和流程申请时,出于文化知识的局限,他显得比较局促,但只要是对于村民有利的事情,他都勇敢尝试,闯在第一线。作为一名村干部,他的优势和特征在于对于每位村民的了解和理解。二赖子拒绝搭电线时,他对二赖子的行为并无责备,不惜个人出资补偿二赖子,后来二赖子妻子早产,他也毫无怨言送他们到医院。对于基层干部的刻画,并非需要精英气质或是能力的高度展现,郭大河对于每位村民的观察和理解让观众非常动容。而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遭遇矛盾时,郭大河总是牺牲小我,成就大家。为了给村里通电,他自行出资安抚村民;而后他不顾妻子阻挠,帮助村里修路;再者,不惜自己过度劳累的身体,也要把自己的工作超额完成,郭大河这种奉献精神、平民化的亲民形象,血肉丰满,感人肺腑。
  郭小河作为另一位主要角色,她的身上也具备许多郭大河的形象特征。首先是农民的亲民形象,从出生抓东西开始铺垫,一直到郭小河前往大学念书,郭小河一直呈现出淳朴的农民形象。影片没有太多篇幅展现她在农村和城市身份中的纠结和选择,而是一如既往地选择景凤乡。其次,郭小河也具备热心肠的服务意识,并非村干部的她,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每次村里开会都不缺席,还主动帮助村里贫困家庭拓宽销路,利用电商的渠道盘活景凤乡的销售渠道。这种主动服务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让郭小河形象显得尤为可爱。   但郭大河和郭小河的形象塑造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对于父女俩奉献的描写上,过度理想化让人物形象略微失真。如郭小河大学毕业返回景凤乡,影片中的情节透露出郭小河大学四年都未曾回家,与现实的实际生活显得不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该片在人物塑造上比较丰满,实现了平民化效果,但还需在理想和现实中维持平衡。
  3. 日常生活的平民化矛盾设置
  《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影片呈现的一大典型特征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矛盾设置,该片探讨了人与人、人与内心、人与身份、观念与身份等多个维度的矛盾冲突,通过日常化、生活化的矛盾展示,观众更容易共情到角色身上,体悟扶贫事件发生的悲欢喜乐,理解扶贫事业的难度与强度。
  第一组矛盾关系是郭大河的家庭矛盾,郭大河妻子不能接受郭大河用自家的资金帮助村里脱贫。在家庭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郭大河仍然选择牺牲小家,而不满家庭现状的大河妻子选择离家而去。正是因为大河妻子的离去,小河的成长缺少了母亲的陪伴,在学校学习一般,经常闯祸,给郭大河带来不少麻烦,而大河对于小河的教育也因为脱贫事业耽搁了。从事件上看,郭大河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高度赞扬,但在具体的细节呈现上还有失偏颇。
  第二组矛盾关系来自于郭大河父女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郭大河从事景凤乡扶贫工作多年,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位淳朴的老干部也无从下手。而大学毕业返乡的郭小河接触了新时代的知识,发现景凤乡滞销的是缺少合适的销路,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于是小河号召村里的人利用电子商务渠道进行售货,利用网络的力量帮助村民解除难题。但老同志郭大河面对女儿的新观念却显得瞻前顾后,习惯了实干脱贫的他难以接受女儿如此新颖的销售方式,父女之间便起了争执。这种矛盾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基层干部在面对集体利益考虑时的审慎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新时代下一些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在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时的局促,让郭大河的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真实,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影片还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扶贫工作上,郭大河希望村民、家人都能够积极支持扶贫工作,但事与愿违。二赖子一开始对于电线的装配并不配合,郭大河等人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解决。之后,郭大河想要以家庭之力帮助全村脱贫致富,这一举动遭到妻子的反对,理想化目标再次受挫。扶贫事业穷且益坚,时常需要面临此种问题,影片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矛盾。
  《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以景凤乡这一小乡镇为缩影,通过郭大河这一平民化代表,折射出中國扶贫事业的人员之困、矛盾之艰、问题之变。影片通过十余年景凤乡的脱贫事业为例,展现不同阶段的扶贫任务和工作重心,从通电、修路到连网,每个阶段都需要有基层领导和扶贫前驱的带领才能顺利进行,而基层领导专注扶贫事业往往存在一定的牺牲,令人钦佩的同时,也不禁令人思考。影片亮点在于将平民化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基层干部形象让观众共情,拉近观众的距离感,消磨题材的严肃气质,不失为一部返璞归真的作品。但过多元素的混搭,让整部片子的重心不够明确,细节的处理还能继续雕琢。
其他文献
【摘要】安全播出: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节目完整、信号安全和技术安全。而重要保障期的安全播出更要做好安全防范和技术准备、加强监督检查。本文主要介绍了2021年建党100周年张家港融媒体中心播出部针对这次直播和转播工作从基本保障、应急管理、监督管理、日常管理、重要保障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做了加强性的技术环节。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电视转播和直播;安全播出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现阶段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有所增多,人们对此类工程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为满足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发挥电子信息工程的优势和作用,尤其要注重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
期刊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家都市类报纸,在新闻史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而它所打造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更是报业媒体转型发展中的代表。本文以封面新聞为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探究当前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环境,并从内容生产、媒介融合两个方面为新型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
期刊
【摘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智能终端也随之不断发展,依托于智能终端存在的视频行业也随之不断向移动终端发展,在此过程中,短视频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短视频利用其自身优势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并成为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最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信息传播的方式。“二更视频”是短视频领域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但当前学界对于“二更视频”并没有过多的研究。因此,笔者以“二更视频”为例
期刊
【摘要】“融媒体”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当前网络传播技术日趋成熟,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媒介传播技术提高,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的领域繁多。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有的被逐渐淘汰,也有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融媒体时代,不仅对传统广播电视台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对传统广播电视的从业者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如今,网媒日益发达、传统媒体趋势下走,传统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各个媒体在报道上不断寻求新意和变化,从而催生了话题性新闻的策划报道以求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以湖南都市《都市1时间》为例,结合业内人士经验,从内容生产者角度进行分析,探析新闻报道的话题来源,并基于此探究话题性报道的议题设置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话题性报道;议题设置;湖南都市;《都市1时间》  中图分类号:TN9
期刊
【摘要】互聯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远变革。地级市广电既要承受上级台在收视和广告两条战线的重压,又要直面各类新媒体的正面冲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肇庆市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融合探索实践为例,阐述地级市广电如何明确融合目标,把握融合重点,强化融合保障,找准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着力点,由“台网互动”走向“台网融合”,最终实现“台网一体”,打造出顺应时代潮流及市场需求的新型主流媒体。  【关键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我们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都会被各种各样的快消费文化充斥着,久而久之,就会阻碍我们身心灵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这样背景下,就需要电视人扛起文化的大旗,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任,做一些有内涵、有深度的电视节目,弥补人们心灵的空虚和精神世界的匮乏。2017年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就承担起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给人们带来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们
期刊
【摘要】《沸腾吧!冰雪》是黑龙江卫视新晋打造的一档冰雪大型户外体验竞技类真人秀栏目,节目由明星艺人组成旅行团,前往黑龙江省内多座城市,用旅行的方式,展现节目选取龙江全域冰雪旅游线路;以此助力龙江冰雪公益,传递公益正能量,传播龙江冰雪的独特性、娱乐性和时尚性,感受龙江冰雪。  【关键词】《沸腾吧!冰雪》;真人秀;节目特色;节目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的热潮传入中国,对于文学、建筑、电影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导演采用“内省式”的叙事策略和视角,对影像表达和符号系统进行解构与重塑,打造一种“破镜式”的隐喻模式,以此来寻求民族话语权和民族文化的突围,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藏地新浪潮”运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民族电影;藏地新浪潮  中图分类号:G2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