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向来是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以小学教育为主。小学教育时期的儿童身心发展不完备,尚处于心智成长的初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低龄儿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恰恰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想要培养出综和素质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需要教师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教育中有意识的进行渗透,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限的,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定的技巧可言,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文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对于正面人物精神的进行学习,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反面人物为例进行警醒和告诫,帮助学生在行动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且进行实践。
二、结合课文进行背景分析
小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成人世界的理解能力,在一些课文的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不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如果教师没有多加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学生就无法学习到课文的中心思想。拿爱国思想教育来说,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们普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课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者把课文仅仅当成一個故事来看待,这无疑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而对于其毁灭的前因后果果都没有过多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可能只会为其感到惋惜。但课文除了要表达惋惜之情外,更多的是表达对于当时八国联军残暴行为的痛恶、“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以及勉励学生们要自强不息。但这些仅靠单薄的文字是无法很好地传达给学生的,需要大量的历史背景来支撑。教师在课前,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主动查询一些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那一段屈辱历史,并且树立爱国思想。
三、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单一,从课文过渡到思想,一些无法深入理解的道理,没有自我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道理很难落到实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教师对于课堂的调度,对于课文的把握的作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结局、中心思想等方面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领悟道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
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幸福是什么》,“幸福”这一词,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空洞了。这篇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幸福。但是这个在成人眼里直白的道理,学生们并不一定能明白。教师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文中三个人的幸福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点?你自己觉得幸福是什么?通过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中“幸福”的定义,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学生有了对于幸福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便是在阅读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仅靠在语文阅读中建成是不现实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只靠语文的阅读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甚至是联合家长,增加学生对于优秀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充实自己,形成健全人格。有了教师之前课文讲解的铺垫,学生有了一定解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上,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故事。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适合的阅读书目,可以是小学推荐书目,也可以是世界名著、甚至是童话故事,如:《三毛流浪记》《格林童话》《爱的故事》等,这些书含有一定的知识,有可以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是学生们“不可错过的”好书。通过在班级上设立阅读书架,在征得各方同意后,购买一些书籍共班上学生浏览。除了在教室里阅读,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让家长也参与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人格的过程中,例如:有声读物,睡前读故事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有促进了学生与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建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五、总结
通过在语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树立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方法,潜移默化,但又影响深远。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心态”被摆到了越来越重有的位置上。语文教育作为贯穿义务教育的科目,一定要“有所作为”。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培养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2018(10).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限的,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定的技巧可言,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文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对于正面人物精神的进行学习,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反面人物为例进行警醒和告诫,帮助学生在行动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且进行实践。
二、结合课文进行背景分析
小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成人世界的理解能力,在一些课文的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不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如果教师没有多加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学生就无法学习到课文的中心思想。拿爱国思想教育来说,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们普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课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者把课文仅仅当成一個故事来看待,这无疑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而对于其毁灭的前因后果果都没有过多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可能只会为其感到惋惜。但课文除了要表达惋惜之情外,更多的是表达对于当时八国联军残暴行为的痛恶、“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以及勉励学生们要自强不息。但这些仅靠单薄的文字是无法很好地传达给学生的,需要大量的历史背景来支撑。教师在课前,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主动查询一些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那一段屈辱历史,并且树立爱国思想。
三、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单一,从课文过渡到思想,一些无法深入理解的道理,没有自我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道理很难落到实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教师对于课堂的调度,对于课文的把握的作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从课文的结局、中心思想等方面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领悟道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
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幸福是什么》,“幸福”这一词,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空洞了。这篇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幸福。但是这个在成人眼里直白的道理,学生们并不一定能明白。教师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文中三个人的幸福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幸福有什么共同点?你自己觉得幸福是什么?通过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中“幸福”的定义,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学生有了对于幸福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便是在阅读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仅靠在语文阅读中建成是不现实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只靠语文的阅读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甚至是联合家长,增加学生对于优秀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充实自己,形成健全人格。有了教师之前课文讲解的铺垫,学生有了一定解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上,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故事。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适合的阅读书目,可以是小学推荐书目,也可以是世界名著、甚至是童话故事,如:《三毛流浪记》《格林童话》《爱的故事》等,这些书含有一定的知识,有可以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是学生们“不可错过的”好书。通过在班级上设立阅读书架,在征得各方同意后,购买一些书籍共班上学生浏览。除了在教室里阅读,教师可以联合家长,让家长也参与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人格的过程中,例如:有声读物,睡前读故事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有促进了学生与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建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五、总结
通过在语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树立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方法,潜移默化,但又影响深远。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心态”被摆到了越来越重有的位置上。语文教育作为贯穿义务教育的科目,一定要“有所作为”。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培养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2018(10).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