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开放度的逐渐提高,各种宗教文化对我国社会文化冲击很大,圣诞节、万圣节等宗教文化节日对我国国民的影响已经不亚于七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近几年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出现的“信教热”成为一种不可轻视的现象,如何去应对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大学生产生宗教观原因出发,分析形成宗教信仰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教育
可以说,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合乎情理的。但单纯的在校大学生,许多思想都没成熟、定型,盲目的去寺院求签问卜,或者参加基督教的各种聚会,会使他们迷失自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宗教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注意的动向。
一、大学生宗教观成因
(一) 宗教本质原因
1. 宗教有着积极的教化功能
三大宗教都包括了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的道德戒律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社会道德所达不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些宗教道德戒律和规范又表现在普通的生活、传统道德规范中。因此为数众多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不相矛盾,有时,约束力甚至超过了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依然需要这种道德教化形式。宗教道德的社会化、感情化趋向无疑对处于迷惘、无助语境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 宗教有着迷人的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宗教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宗教艺术包括宗教美术、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类型,宗教艺术与非宗教艺术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宗教的,不是出于宗教而是出于文学的目的才去阅读,去接受宗教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浮光掠影地接触宗教。
3. 宗教能够给人带来心理慰藉
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了一套超越现实痛苦的心理调节机制,使人们安然接受和适应现世的失望和挫折”,“使人心得到宽慰和解脱,变得安定和纯净”。大学生结束事无巨细被人呵护备至的中学时代来到大学,独自面对剧烈的竞争和各种挑战,以及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都会因道德、法律、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随意宣泄。所以许多大学生就会借宗教为纽带进行聚会、结朋交友,寄托心灵,个体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二) 外界客观因素
1. 网络
网络现已成为我国大部分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之一,在校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在许多网站都有宗教页面,这就增加了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机会,扩展和加深了他们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但也造成思想意识方面的混乱。
2. 明星、时尚读物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艺明星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他们的言行举止、嗜好以及宗教倾向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高校,教师的影响力虽然不及中小学,但是,那些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受到特殊关注的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对学生的宗教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三) 个人主观因素
1. 高考压力形成的惯性和思维定势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普遍长期处于升学压力之下,在此期间,为了排解心理压力,有的老师或长辈会建议建议参与某种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心理调节,进入大学之后,这种心理依赖往往直接诱导大学生产生宗教倾向。
2.进入大学校园生活
现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社会角色转变快、思想观念更新及时、实现自我价值要求迫切,同时,普遍情绪浮躁、追求刺激、思想易变、自制力不强,反传统的逆反心态强烈,容易产生理想信仰危机,一旦对前途命运没有了理想牵引,对未来生活精神寄托便容易垮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思维模式,造成对自身命运认识的严重偏差。
二、大学生宗教观现状
(一)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存在误区
1.对宗教的作用和形式认识模糊
据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缺乏辩证的观点,对宗教与邪教、迷信等活动区别缺乏清醒的认识。
2.对宗教内涵理解片面
据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内涵理解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广泛影响
据调查, 虽然目前高校信教大学生比例不高, 但是, 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至今仍对社会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 在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不可低估。
(三)大学生对党的宗教政策缺乏全面了解
据调查,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宗教政策内容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缺乏正确理解,不能够对党的宗教政策的意义、作用深刻领会。
三、大学生宗教观教育途径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我们不能否认宗教在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积极效用,但是,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态度,迷信宗教,就容易产生消极避世的心态,滋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消极的宿命人生观。成为信仰宗教文化的牺牲品但更要注意杜绝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增设宗教选修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也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宗教的总人口有一亿多。让大学生了解我国宗教国情,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 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 同时, 也应开阔大学生视野, 了解世界宗教的现状,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并采用疏导的方法, 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 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文明科学的社会活动,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首先要抓好校园政治性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 马列、《党章》、《邓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等形式, 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 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 通过组织节、假日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 有效地把德育融化在各种活动之中。此外, 可以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品德,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三)注重心理疏导,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 高校扩招、社会转型, 大学生在成长、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越来越多, 心理压力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形下, 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种种困惑, 越来越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 往往很有可能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或厌学厌世情绪。当一些宗教主动接近他们时, 很可能就捕获了他们。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
王景龙(1966.02~),男,辽宁丹东人,本科学历,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教育
可以说,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合乎情理的。但单纯的在校大学生,许多思想都没成熟、定型,盲目的去寺院求签问卜,或者参加基督教的各种聚会,会使他们迷失自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宗教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注意的动向。
一、大学生宗教观成因
(一) 宗教本质原因
1. 宗教有着积极的教化功能
三大宗教都包括了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的道德戒律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社会道德所达不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些宗教道德戒律和规范又表现在普通的生活、传统道德规范中。因此为数众多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不相矛盾,有时,约束力甚至超过了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依然需要这种道德教化形式。宗教道德的社会化、感情化趋向无疑对处于迷惘、无助语境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 宗教有着迷人的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宗教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宗教艺术包括宗教美术、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类型,宗教艺术与非宗教艺术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宗教的,不是出于宗教而是出于文学的目的才去阅读,去接受宗教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浮光掠影地接触宗教。
3. 宗教能够给人带来心理慰藉
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了一套超越现实痛苦的心理调节机制,使人们安然接受和适应现世的失望和挫折”,“使人心得到宽慰和解脱,变得安定和纯净”。大学生结束事无巨细被人呵护备至的中学时代来到大学,独自面对剧烈的竞争和各种挑战,以及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都会因道德、法律、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随意宣泄。所以许多大学生就会借宗教为纽带进行聚会、结朋交友,寄托心灵,个体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二) 外界客观因素
1. 网络
网络现已成为我国大部分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之一,在校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在许多网站都有宗教页面,这就增加了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机会,扩展和加深了他们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但也造成思想意识方面的混乱。
2. 明星、时尚读物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艺明星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他们的言行举止、嗜好以及宗教倾向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在高校,教师的影响力虽然不及中小学,但是,那些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受到特殊关注的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对学生的宗教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三) 个人主观因素
1. 高考压力形成的惯性和思维定势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普遍长期处于升学压力之下,在此期间,为了排解心理压力,有的老师或长辈会建议建议参与某种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心理调节,进入大学之后,这种心理依赖往往直接诱导大学生产生宗教倾向。
2.进入大学校园生活
现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社会角色转变快、思想观念更新及时、实现自我价值要求迫切,同时,普遍情绪浮躁、追求刺激、思想易变、自制力不强,反传统的逆反心态强烈,容易产生理想信仰危机,一旦对前途命运没有了理想牵引,对未来生活精神寄托便容易垮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思维模式,造成对自身命运认识的严重偏差。
二、大学生宗教观现状
(一)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存在误区
1.对宗教的作用和形式认识模糊
据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缺乏辩证的观点,对宗教与邪教、迷信等活动区别缺乏清醒的认识。
2.对宗教内涵理解片面
据调查,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内涵理解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广泛影响
据调查, 虽然目前高校信教大学生比例不高, 但是, 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至今仍对社会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 在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广泛影响。这种影响不可低估。
(三)大学生对党的宗教政策缺乏全面了解
据调查,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宗教政策内容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缺乏正确理解,不能够对党的宗教政策的意义、作用深刻领会。
三、大学生宗教观教育途径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我们不能否认宗教在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积极效用,但是,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态度,迷信宗教,就容易产生消极避世的心态,滋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消极的宿命人生观。成为信仰宗教文化的牺牲品但更要注意杜绝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增设宗教选修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也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宗教的总人口有一亿多。让大学生了解我国宗教国情,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 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 同时, 也应开阔大学生视野, 了解世界宗教的现状,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并采用疏导的方法, 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 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文明科学的社会活动,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首先要抓好校园政治性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 马列、《党章》、《邓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等形式, 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 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 通过组织节、假日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 有效地把德育融化在各种活动之中。此外, 可以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品德,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三)注重心理疏导,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 高校扩招、社会转型, 大学生在成长、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越来越多, 心理压力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形下, 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种种困惑, 越来越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 往往很有可能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或厌学厌世情绪。当一些宗教主动接近他们时, 很可能就捕获了他们。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
王景龙(1966.02~),男,辽宁丹东人,本科学历,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