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对社会的竞争激烈程度准备不足,没有在学校时锻炼好自身的综合素质导致其就业时综合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学生社团组织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逐步适应社会。通过对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讨论了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社会化
前言
自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至今,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是社会精英人才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过于封闭,有些在校生对社会就业以及之后的工作的困难程度准备不足,而且有些在校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综合来看,这主要是在校生综合能力不足的表现。学生社团组织的出现通过为在校生提供一种校园组织社会化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为在校生踏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在校生综合素质。
一、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现状
目前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总体来看,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学生社团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类社团、学术研究类社团、艺术兴趣特长类社团以及体育类社团。其中政治思想类社团多是以思想理念和志向抱负相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一类社团在组织活动时也多倾向于国家政策方针学习、国际形势讨论以及社会公益服务等。学术研究类社团多是根据学校中开设的专业课来进行相关学术的学习以及研究。这一类社团日常活動多局限于本专业有关内容。艺术兴趣特长和体育类社团有所类似。多是由拥有相同爱好和运动兴趣的成员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原因多是想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能够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够有所特长。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是带着扩大自己交际圈的目的而参加社团的。从目前来看,与上世纪末大学生以“志同道合”为基础参加社团相比,现阶段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二、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分析
1.知识技能社会化作用。知识技能社会化是指经过高校教授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掌握了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并结合一定的知识能够解决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下滑趋势,进而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用人单位在面对众多毕业生时,当学生课程成绩处于伯仲之间时,综合能力的强弱则决定着用人单位的选择。而学生社团组织正是通过在日常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为组织内成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强化了组织内成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进而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可以说学生社团组织日常的活动弥补了高校教育重于理论而轻于实践的不足。同时,在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时,不仅仅提高了综合能力,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为之后有针对性的强化不足之处提供了依据。
2.道德社会化作用。道德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社会氛围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体系基础上的。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社会的道德体系是否坚实、完整。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元化理论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集体意识有所下降、个人本位思想有所抬头、重物质而轻精神发展的思想在学生中传播。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学生社团组织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组织观念。例如当一个社团的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在一次活动中事先联系好场地、活动中维护了良好的秩序、事后进行总结,社团成员的集体意识就会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加强。而当公益社团组织进行了一次社区或者街道的公益卫生清洁活动时,社区和街道的居民对参加卫生清洁的成员的赞扬则会明显提高其热心帮助他人的内在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也会起到明显作用。
3.政治社会化作用。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在中学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和哲学思想方面的学习,并产生了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学生在其思想上和政治上仍旧处于学习阶段,还是不成熟的。当高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会在此基础上接触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进而最终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学习是高校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组织则,尤其是参加例如马列协会等红色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可以将自身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且,学生社团组织虽然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但也有自身的组织程序和成员配备。当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后,可以养成根据相关制度程序做事的习惯,并熟悉一个单位的运行规则。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海兵.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3.
[2]霍思成.高校社团活动的社会评价和价值期待[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社会化
前言
自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至今,每年数百万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是社会精英人才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过于封闭,有些在校生对社会就业以及之后的工作的困难程度准备不足,而且有些在校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综合来看,这主要是在校生综合能力不足的表现。学生社团组织的出现通过为在校生提供一种校园组织社会化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为在校生踏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在校生综合素质。
一、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现状
目前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总体来看,根据学生社团的性质,学生社团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类社团、学术研究类社团、艺术兴趣特长类社团以及体育类社团。其中政治思想类社团多是以思想理念和志向抱负相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时,这一类社团在组织活动时也多倾向于国家政策方针学习、国际形势讨论以及社会公益服务等。学术研究类社团多是根据学校中开设的专业课来进行相关学术的学习以及研究。这一类社团日常活動多局限于本专业有关内容。艺术兴趣特长和体育类社团有所类似。多是由拥有相同爱好和运动兴趣的成员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原因多是想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能够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够有所特长。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是带着扩大自己交际圈的目的而参加社团的。从目前来看,与上世纪末大学生以“志同道合”为基础参加社团相比,现阶段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二、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分析
1.知识技能社会化作用。知识技能社会化是指经过高校教授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学习,掌握了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并结合一定的知识能够解决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下滑趋势,进而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用人单位在面对众多毕业生时,当学生课程成绩处于伯仲之间时,综合能力的强弱则决定着用人单位的选择。而学生社团组织正是通过在日常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为组织内成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强化了组织内成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进而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可以说学生社团组织日常的活动弥补了高校教育重于理论而轻于实践的不足。同时,在学生参与日常活动时,不仅仅提高了综合能力,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为之后有针对性的强化不足之处提供了依据。
2.道德社会化作用。道德是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的社会氛围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体系基础上的。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社会的道德体系是否坚实、完整。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元化理论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集体意识有所下降、个人本位思想有所抬头、重物质而轻精神发展的思想在学生中传播。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学生社团组织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组织观念。例如当一个社团的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在一次活动中事先联系好场地、活动中维护了良好的秩序、事后进行总结,社团成员的集体意识就会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加强。而当公益社团组织进行了一次社区或者街道的公益卫生清洁活动时,社区和街道的居民对参加卫生清洁的成员的赞扬则会明显提高其热心帮助他人的内在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也会起到明显作用。
3.政治社会化作用。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在中学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和哲学思想方面的学习,并产生了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学生在其思想上和政治上仍旧处于学习阶段,还是不成熟的。当高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会在此基础上接触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进而最终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学习是高校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高校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组织则,尤其是参加例如马列协会等红色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可以将自身在中学和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且,学生社团组织虽然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但也有自身的组织程序和成员配备。当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后,可以养成根据相关制度程序做事的习惯,并熟悉一个单位的运行规则。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海兵.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3.
[2]霍思成.高校社团活动的社会评价和价值期待[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