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结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而政策乏力是城乡经济结合发展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在城乡经济结合中,政策乏力的突出表现形式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政策创新 政策全力 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在着力进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来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来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乡经济结合的政策运用与执行中出现的政策乏力问题。如何更好的认识和解决政策乏力问题是我们推进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一、政策乏力的成因
政策乏力的問题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政策乏力与政策的效应递减并不相同。政策的效应递减指的是没有接续创新政策情况下的影响力减弱,而政策乏力则指一种新政策在初期的执行中就由于各种原因而效果很差,影响力极弱,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出现“短命”的现象。致使政策乏力的影响因素有时间、地域、信息的不对称性、城乡的利益效应与政治效应、执行者的执行观念等等。其中反映出来的比较突出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我国历史和先期政策的原因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这种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区域经济学中可以称之为两个区位。它们既是空间的位置,也是各种经济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由于要素具有等级性,不同等级的要素对于区位价值的提升和创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可以被认为是最初级的要素;而资本、人力等要素被看成是高一级的要素;至于影响作用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的技术和制度等可被认为是更高级的要素。另外,要素在一定经济空间上的聚集形态也构成了区位价值的本源。因此,聚集的要素等级以及形态较为关键。我们知道,城市这个区位主体不但占据着空间上的有利位置,而且在要素等级上处于高端,拥有技术、资本、人力等高级要素,而乡村这个区位主体则仅拥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最初级的要素和相对不利的位置,即处于弱势。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区位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唯一性和相对垄断性。这种区位的相对垄断性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关系中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说城市保护主义、城市垄断性。由于先期政策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虽然对于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认识上非常清晰,然而在实践中,当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出现矛盾时,或者说城市的某些利益受到冲击时,城市的利益便首先被保护起来。例如,前几年,某市轰轰烈烈开展的“梳理行动”就通过拆除城市周边的廉价租房将众多外来农民工栖身的住所铲除,并导致众多农村劳务人员居无定所而离开该市。这虽然是个例,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城市保护主义的身影。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各项政策得以有效的实施,转变思维观念,统筹城乡一体化是重点。转变思维观念,特别是政策执行者的思维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各种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与内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既要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也要靠工业“反哺”,城市带动,而农业、农村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城市和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题及解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虽然不像地方保护主义那样激烈,但比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更加普遍,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有些学者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质上是相关政策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其积极的一面,是对政策的创新和灵活运用。但本文以为,在城乡经济结合的实际情况中,城市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乡村处于弱势地位,绝大多数的政策是向着乡村倾斜,可能会使城市这个政策主体的利益在短期内受到损害,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城乡结合中的政策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政策内容实质,歪曲含义。这样执行的结果是改变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甚至无果而终。
2.增加或减少政策的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或增加政策的执行难度,使政策根本无法执行,或降低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
3.象征性的敷衍。这种情况下由于执行者对上级政策有意见,有看法,不按照上级规定的方式和时间执行。致使政策实施没有力度或没有抓住时机。
4.表面一致,实质不然的政策执行方案。当执行机关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所制定的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目的是保护自己范围内的利益。
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需要继续发挥和加大各级人大、政协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建立个人负责制的监督管理体制,监督要随政策而行,甚至要先行,同时加大问责的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的教育,保证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党的十七大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政策乏力问题,这是保证各项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学概论[M].百家出版社,2001
[2]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3]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武汉大学学报[J].2004-06
[4]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政策创新 政策全力 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在着力进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来促进城乡结合,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来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乡经济结合的政策运用与执行中出现的政策乏力问题。如何更好的认识和解决政策乏力问题是我们推进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一、政策乏力的成因
政策乏力的問题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政策乏力与政策的效应递减并不相同。政策的效应递减指的是没有接续创新政策情况下的影响力减弱,而政策乏力则指一种新政策在初期的执行中就由于各种原因而效果很差,影响力极弱,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出现“短命”的现象。致使政策乏力的影响因素有时间、地域、信息的不对称性、城乡的利益效应与政治效应、执行者的执行观念等等。其中反映出来的比较突出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我国历史和先期政策的原因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这种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区域经济学中可以称之为两个区位。它们既是空间的位置,也是各种经济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由于要素具有等级性,不同等级的要素对于区位价值的提升和创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可以被认为是最初级的要素;而资本、人力等要素被看成是高一级的要素;至于影响作用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的技术和制度等可被认为是更高级的要素。另外,要素在一定经济空间上的聚集形态也构成了区位价值的本源。因此,聚集的要素等级以及形态较为关键。我们知道,城市这个区位主体不但占据着空间上的有利位置,而且在要素等级上处于高端,拥有技术、资本、人力等高级要素,而乡村这个区位主体则仅拥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最初级的要素和相对不利的位置,即处于弱势。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区位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唯一性和相对垄断性。这种区位的相对垄断性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关系中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说城市保护主义、城市垄断性。由于先期政策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虽然对于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认识上非常清晰,然而在实践中,当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出现矛盾时,或者说城市的某些利益受到冲击时,城市的利益便首先被保护起来。例如,前几年,某市轰轰烈烈开展的“梳理行动”就通过拆除城市周边的廉价租房将众多外来农民工栖身的住所铲除,并导致众多农村劳务人员居无定所而离开该市。这虽然是个例,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城市保护主义的身影。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各项政策得以有效的实施,转变思维观念,统筹城乡一体化是重点。转变思维观念,特别是政策执行者的思维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各种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与内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既要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也要靠工业“反哺”,城市带动,而农业、农村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城市和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题及解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虽然不像地方保护主义那样激烈,但比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更加普遍,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有些学者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质上是相关政策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其积极的一面,是对政策的创新和灵活运用。但本文以为,在城乡经济结合的实际情况中,城市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乡村处于弱势地位,绝大多数的政策是向着乡村倾斜,可能会使城市这个政策主体的利益在短期内受到损害,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城乡结合中的政策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政策内容实质,歪曲含义。这样执行的结果是改变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甚至无果而终。
2.增加或减少政策的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或增加政策的执行难度,使政策根本无法执行,或降低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
3.象征性的敷衍。这种情况下由于执行者对上级政策有意见,有看法,不按照上级规定的方式和时间执行。致使政策实施没有力度或没有抓住时机。
4.表面一致,实质不然的政策执行方案。当执行机关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所制定的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目的是保护自己范围内的利益。
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需要继续发挥和加大各级人大、政协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建立个人负责制的监督管理体制,监督要随政策而行,甚至要先行,同时加大问责的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的教育,保证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党的十七大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应对政策乏力问题,这是保证各项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学概论[M].百家出版社,2001
[2]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3]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武汉大学学报[J].2004-06
[4]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